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将辽宁地区(38~44°N,119-125°E)按2°×3°分成四个区,采用单事件多台站观测联合求解波速比的方法,利用P、S波到时记录,计算了1999年11月辽宁岫岩Ms5.4和2000年1月Ms5.1地震、2003年3月沈阳ML4.1地震前后及近两年以来辽宁地区的波速比,结果显示辽宁地区中等地震前波速比出现低值异常,波速比低值异常区与辽宁地区的中等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辽宁地区预报中等地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合适的地壳速度模型可以帮助地震学家准确判断地震测定精度。目前辽宁台网使用的速度模型是利用华南地区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资料获得的两层平均速度模型。对近年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较大地震震相进行了提取、拟合、折合走时等分析,使用Hyposat定位方法计算出更适合于辽宁地区地壳结构的一维速度模型。研究表明,新模型在地震定位中比华南模型的定位效果更好,其走时残差和震中差都要优于华南模型,更加符合辽宁地区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3.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海城MS 5.4地震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海城5.4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7.3地震后又一次作出成功预报,并取得减灾实效的地震,本文简述了该地震预测预报及震后应急的整个过程,综合叙述了地震各种参数及震害情况,并对“九五”期间建立起来的辽宁地震信息网络和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在这次地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合适的地壳速度模型可以帮助地震学家准确判断地震测定精度。目前辽宁台网使用的速度模型是利用华南地区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资料获得的两层平均速度模型。对近年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较大地震震相进行了提取、拟合、折合走时等分析,使用Hyposat定位方法计算出更适合于辽宁地区地壳结构的一维速度模型。研究表明,新模型在地震定位中比华南模型的定位效果更好,其走时残差和震中差都要优于华南模型,更加符合辽宁地区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5.
1 管理系统构成1 .1 技术思路及实现的功能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 (以下简称台网 )产出的大量地震波形数据文件存放在光盘塔的换代产品光盘镜像服务器中 ,每月编辑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形成的 DBASE目录数据库放在 Win98系统下的微机上 ,为了对台网产出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统一的管理 ,我们建立了台网地震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建立数据库。台网已建立了内部网络 ,数据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与 DBASE地震目录数据库相连 ,调用目录编辑过程中形成的地震参数和各个单台的震相到时等数据 ;再将目录库的数据与光盘塔中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和有关文献,利用辽宁地区(38.7°-43°N,119°-125°E)1970年以来的地震资料,建立了逐年最高震级时间序列的门限自回归模型和修改的震级一频度关系。同时,对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也作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对辽宁地区未来(到2000年)地震活动趋势和强度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辽宁地区地震活动资料,根据地震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演化特征,由多重分形理论及计算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结果显示,辽宁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增长演化及分布过程是多重分形结构,(q)-q曲线、f()谱及其它一些参量在几次中、强地震前后的明显变化,较好地描述了地震活动的分形增长过程的整体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煤矿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矿安全生产要求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动态解释,急需基于Windows平台并具有基本解释功能的地震数据管理系统.本文介绍了煤矿地震数据管理系统,它是以Windows 2000/XP作为平台,使用VC++7.0作为开发工具进行研制开发的.  相似文献   

9.
辽宁区域地震短波通信网对电磁波在无线通信中的传播特性及频率选择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笔者将通信工作的实践经验升至理论的高度,研究探讨辽宁区域地震短波通信传播特性和频率选择办法,达到在短波数据通信中,选择最佳频率,增加沟通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成功预报的震前主要预测依据及基本思路。通过对震前辽宁地区地震中短期危险性的分析,确定辽南地区是未来主震的危险地区。根据地震活动的区域特性及岫岩偏岭震群活动的规律,判定岫岩震群的前震性质。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计算结果和震前在震中及邻近地区出现前兆短临异常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论述了震前预测地震三要素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何熙平 《华南地震》1992,12(3):97-100
广东省的地震工作如何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本文认为:经济愈发展愈开放,就愈要加强防灾意识强化防灾措施;调整工作重心,从抓单一的地震监测预报调整到以监测预报为基础的地震综合预防;调整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实行政、事分开;改善地震事业经费来源,国家提供“干活”经费,地方政府负责解决“吃饭”经费;诱发内部改革,扩大对外开发、增加事业发展活力和后劲;扩大与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地震科技交流和合作、努力拓展工程地震市场、促进地震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辽宁省应急流动测震台网的构成以及供电模式、系统集成、数据传输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顾浩鼎 《地震学报》1982,4(2):208-215
本文讨论了海城地震的一系列地震学研究问题。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宗旨是,试图寻求某种地震学方面的前兆特征,以便能够准确地预报地震。虽然我们找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特征,但离最终目的还差得很远。   相似文献   

14.
GIS as a Tool for Seismological Data Process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computerized application of an integrated seismological GIS model is presented. An object oriented approach of the GIS topology is introduced and the special functions and features of this system are described. A network topology was selected to simulate th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ological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Each seismological entity is considered as a graphical data object, which is associated to other objects by predefined relationships. Th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introduced by GIS enables to handle seismological software routines and data in a more intuitive way. Examples of interactive processing of seismic waveforms for detecting, locating and characterizing seismic events using GIS visualization capabilities are presented. The benefits of this system during a passive seismic survey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TBT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5.
以从事地震科技档案工作的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加强地震科技档案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1986年以来地震系统管理干部(处级以上)的培训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和评估,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地震系统今后开展管理科学培训提出可行性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和地震科学研究等几个方面介绍和总结了辽宁地震科技工作近四十年来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为达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及为科研和管理部门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的目的,提出了建立山西省地震档案文献信息系统的设想。叙述了建立山西地震档案文献信息系统的思路、方法步骤、收录范围、分类方法、著录细则以及检索系统的功能等,指出该系统服务于山西防震减灾事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用FOXBASE,TurboBasic等软件开发的测震编目系统的基础上,把GIS技术中处理空间信息的一些独特优点应用到测震编目系统中,建立了以GIS工具软件Mapinfo为开发平台的图形绘制查询分析配套系统。实现了与测震编目系统的数据对接。使对接后的系统在可视化查询、分析计算、图形制作、Bufer分析、显示输出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有较强的数据兼容性和模块扩充性。  相似文献   

20.
彭朝勇  杨建思  薛兵  陈阳  朱小毅  李江  林湛 《地震》2011,31(4):140-148
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都是基于IPv4协议开发的, 由于IPv4地址的匮乏, 无法对各个台站直接进行数据访问, 只能进行台网级数据访问; 另外, 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只是简单的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 而且传输时没有对用户名和密码进行加密, 安全性低。 通过研制基于IPv6协议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 开发出了新型的IPv6环境下地震观测系统组网协议, 实现了台站级数据共享的目标; 使用各种类型实时数据加密方法, 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建立了新型的证书管理和认证机制; 在实验的基础上, 开发出了现有基于IPv4的地震观测系统向IPv6的过渡技术, 为下一步IPv6技术在地震行业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