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采用404^◇/200mm底拖网,在南海北部进行进行200n mile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调查,油量其渔获11种经济鱼类的体长数据,统计其没达到最小可捕规格所占比例。结果表明,渔获中末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比例很大,北部湾,带鱼、短尾大眼鲷和白姑鱼四季平均末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超过30%;海南岛以东,花斑蛇鲻、带鱼、短尾大眼鲷、长尾大眼鲷和白姑鱼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超过30%。同时提出了改进措施,即保留该网型,放大网目尺寸或将放大后的囊网网目改为方形网目;淘汰该网型,改囊网网目为方形网目、网目尺寸符合国家标准的四片式拖网网型。  相似文献   

2.
南海底拖网方、菱目网囊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 6月~ 1 998年 7月 ,使用 3种网目尺寸的方形网目网囊和一种网目尺寸的菱形网目网囊 ,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 3 5~ 96m拖网渔场进行了总共 2 6个有效网次的捕鱼对比试验 ,获得了关于蛇鲻、绯鲤、金线鱼 3种鱼种的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 ,方形网目网囊比菱形网目网囊具有更好的选择性能 ,对于保护南海幼鱼资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南海底拖网方、菱目网囊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6月-1998年7月,使用3种网目尺寸的方形网目网囊和一种网目尺寸的菱形网目网囊,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35-96m拖网渔场进行了部26个有效网次的捕鱼对比试验,获得了关于蛇鲻,绯鲤,金线鱼3种鱼种的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方形网目网囊比菱形网目网囊具有更好的选择性能,对于保护南海幼鱼资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结构网囊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测定不同拖网网囊结构对网囊的几何形状、同目张开、网目形状和拖网阻力的影响,设计和制作了4种网囊,一种是传统的菱形同目(DM)网囊,另三种是新型网囊:方形同目(SM)网囊,菱、方形网目混合二片式(DSM2)网囊和菱、方形同目混合四片式(DSM4)网囊。于1996年9月11~12日在中山大学试验水槽进行了同模试验,结果表明:1)各网囊阻力相差不大,且随拖速和渔获的增加而增大。2)新型网囊的几何形状和同目的张开及其形状均优于传统菱形网目网囊。3)空网时,各种网囊均呈圆筒状。当网囊中有了渔获后,传统菱形同目网囊的端部变为球状,除了球状部分的网目有较大张开外,其余同目张开很小,网囊使用直径也小,而新型网囊始终保持筒状,且网目充分张开,网囊使用直径也大。4)新型例翼的几何形状及使用直径和网目的张开及形状几乎不受拖速大小、有无渔获和渔获多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对广东省范围内拖网网囊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沿海拖网渔船现用网囊网目尺寸(内径)在16.7~35.2 mm范围内,总体平均为27 mm,均未能达到198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内径39 mm.  相似文献   

6.
不同结构网囊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测定不同施网网囊结构对网囊的几何形状、网目张开、网目形状和拖网阻力的影响,设计和制作了4种网囊,一种是传统的菱形网目(DM)网囊,另三种是新型网囊:方形网目(SM)网囊,菱、方、形网目混合二片式(DSM2)网囊和菱方形网混合四惩式(DSM4)网囊。于1996年9月11-12日有中山大学试验水槽进行了网模试验,结果表明,(1)各网囊阻力相差不大,且随拖速和渔获的增加而增大。2)新型网囊的几何形状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拖网网囊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对广东省范围内拖网网囊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沿海拖网渔船现用网囊网目尺寸(内径)在16.7-35.2mm范围内,总体平均为27mm,均未能达到198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内径39mm。  相似文献   

8.
为了科学地确定南海区拖网网囊的结构和适宜网目尺寸 ,于 2 0 0 0年 1 1月 2 5日~ 1 2月 2 0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 36~ 70m拖网渔场 ,对 4种不同网目尺寸的方目网囊进行了网囊套网式捕鱼选择性试验 ,获得了蓝圆鱼参(Decapterusmaruadsi)、多齿蛇鲻 (Sauridatumbil)、条尾绯鲤 (Upeneusbensa si)等 3种主要鱼种的选择性曲线。试验结果表明 :4种方目网囊的数量平均逃逸率均高于重量平均逃逸率 ;网囊渔获的优势体长总是大于套网渔获的优势体长 ;蓝 鱼参、多齿蛇鲻、条尾绯鲤之类的圆体鱼类比扁体鱼类更易于逃出方目网囊。  相似文献   

9.
为检测方目网囊对蓝圆Shen和多齿蛇鲻的选择作用,2000年11-1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试验了4种目大的方目网囊。结果表明,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缍形(如蓝圆Shen),圆形或近圆形(如多齿蛇鲻)两种形体鱼类的小,幼鱼,且对后者的释放效果更好。当网囊目大分别为45,50mm时,蓝圆Shen的50%选择体长(L0.5)分别为121.22,128.77mm;当网囊目大分别为40,45,50mm时,多齿蛇鲻的L0.5分别为124.12,126.75,139.32mm。通过不同目大网囊对蓝圆Shen,多齿蛇鲻选择性比较分析,发现50mm目大方目网囊的选择效果效果优于40,45mm目大的网囊,因此,在南海区拖网渔业中采用50mm目大的方目网囊是必要的,同时建议将150mm作为蓝圆Shen,多齿蛇鲻的最小可捕叉长标准。  相似文献   

10.
方目网囊对蓝圆鲹和多齿蛇鲻的选择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测方目网囊对蓝圆鱼参和多齿蛇鲻的选择作用 ,2 0 0 0年 1 1~ 1 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试验了 4种目大的方目网囊。结果表明 ,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缍形 (如蓝圆 鱼参)、圆形或近圆形 (如多齿蛇鲻 )两种形体鱼类的小、幼鱼 ,且对后者的释放效果更好。当网囊目大分别为 45、5 0mm时 ,蓝圆鱼参的5 0 %选择体长 (L0 .5)分别为 1 2 1 2 2、1 2 8 77mm ;当网囊目大分别为 40、45、5 0mm时 ,多齿蛇鲻的L0 5分别为 1 2 4 1 2、1 2 6 75、1 3 9 3 2mm。通过不同目大网囊对蓝圆鱼参、多齿蛇鲻选择性比较分析 ,发现 5 0mm目大方目网囊的选择效果好于 40、45mm目大的网囊 ,因此 ,在南海区拖网渔业中采用 5 0mm目大的方目网囊是必要的 ,同时建议将 1 5 0mm作为蓝圆鱼参、多齿蛇鲻的最小可捕叉长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检测方目网囊对蓝圆鱼参和多齿蛇鲻的选择作用,2000年11~1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试验了4种目大的方目网囊.结果表明,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缍形(如蓝圆鱼参)、圆形或近圆形(如多齿蛇鲻)两种形体鱼类的小、幼鱼,且对后者的释放效果更好.当网囊目大分别为45、50 mm时,蓝圆鱼参的50%选择体长(L0.5)分别为121.22、128.77 mm;当网囊目大分别为40、45、50 mm时,多齿蛇鲻的L0.5分别为124.12、126.75、139.32 mm.通过不同目大网囊对蓝圆鱼参、多齿蛇鲻选择性比较分析,发现50 mm目大方目网囊的选择效果好于40、45 mm目大的网囊,因此,在南海区拖网渔业中采用50 mm目大的方目网囊是必要的,同时建议将150 mm作为蓝圆鱼参、多齿蛇鲻的最小可捕叉长标准.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 2 86 .0 0m× 14 4.4 0m( 99.50m)变水层大网目拖网生产和网模试验情况 ,对网目尺寸、网口周长、配纲系数、网位调整、拖速与捕捞对象等方面进行适渔性分析 ,并分析了该网具的捕捞效果。结果表明 ,变水层大网目拖网具有阻力小、网型轻巧、网口扩张性能良好、网口高、破网率低等优点。试验船与对比船相比 ,产量增长 2 4 .53% ,产值增长 2 8.35% ,日创值增长 2 3.83% ,平均网产增长 19.2 3%。生产对比期间 ,试验船产量 131.5t ,产值 2 7.6 2万元 ,日创值 0 .95万元 ,平均网产 1.55t ,分别比对比船增长 2 4 .53%、2 8.35%、2 3.83%和 19.2 3%。该网型已在茂名市大面积推广 ,推广面达 10 0 %。  相似文献   

13.
测定从东海区渔轮拖网渔获中取样的299 尾绿鳍马面魨的全长和体重,用其脊椎骨的第3 节椎体作为观察和测定年轮的材料,测出各年龄鱼的年轮轮径及椎体半径,算出各年龄鱼的平均逆算全长,结合全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求出生长参数,分析全长、体重生长情况,再根据绿鳍马面魨的自然死亡系数M= 0.257 和1992 年的捕捞死亡系数F= 1.319,用B-H 模型进行资源评析,评估资源利用程度及最佳利用方案。结果表明:东海绿鳍马面魨资源已过度开发,应采取降低捕捞强度、控制网目尺寸、将开捕年龄推迟为3 a(对应全长224 m m 、体长190 m m )等措施来保护其资源。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幼鱼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存活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标志部位幼鱼的脱标情况。结果显示,不同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差异;但标志后进行1次消毒处理可使黄鳍鲷的存活稳定期提早一天出现。标志部位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有显著影响,以背鳍棘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为最高,达87.0%;背鳍棘膜标志的存活率其次,为75.2%;而背鳍条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最低,仅68.0%;死亡高峰均出现在标志后前3 d。幼鱼规格对脱标无影响,但标志部位对脱标影响显著。在肌肉做标志均未脱标,而在鳍棘膜做标志的全部脱标。表明黄鳍鲷幼鱼可在背鳍棘基部肌肉进行穿体标志,暂养4 d后进行放流。  相似文献   

15.
测定从东海区渔轮拖网渔获中取样的299尾绿鳍马面Tun的全长和体重,用其脊椎骨的第3节椎体作为观察和测定年轮的材料,测出各年龄鱼的年轮轮径及椎体半径,算出各年龄鱼的平均逆算全长,结合全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求出生长参数,分析全长、体重生长情况,再根据绿鳍马面Tun的自然死亡系数M=0.257和1992年的捕捞死亡系数F=1.319,用B-H模型进行资源评析,评估资源利用程度及最佳利用方案。结果表明:东海绿鳍马面Tun资源已过度开发,应采取降低捕捞强度、控制网目尺寸、将开捕年龄推迟为3a(对应全长224mm、体长190mm)等措施来保护其资源。  相似文献   

16.
2010-2011年在北部湾以底拖网方式按季节定点采样,采集到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本共2 425尾,通过生物学测定及耳石年轮鉴定,研究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种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样品体长65~203 mm,体质量5.2~224.0 g,优势体长组为81~130 mm(占84%),优势体质量组为10.1~50.0 g(占83%),平均体长为107 mm,平均体质量为32.5 g;年龄组成主要是0~2龄,大部分1龄以下,未发现3龄及以上样品;1龄样品平均体长153 mm,2龄样品平均体长180 mm。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繁殖期为春季,其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108°~110°E,19°~22°N的湾内海域,资源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出现频率、资源密度范围、平均资源密度春季最小,分别为28%、1.59~18.78 kg/km2、1.6 kg/km2,夏季、秋季逐渐递增,冬季最大,分别为56%、5.24~74.80 kg/km2、19.0 kg/km2。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大陆架短尾大眼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世纪90年代及6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短尾大眼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31.5 cm,K=0.60,t0= -0.44 ;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39龄;瞬时总死亡率(Z)、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瞬时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2.94,1.07和1.87.当前开发率为0.64,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早期形态特征及色素细胞发育特点。【方法】利用生物显微镜和正置荧光显微镜对0~29日龄的仔稚幼鱼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其形态学特征和色素发育的变化情况,分析全长、体长、头长和体高数据。【结果与结论】根据卵黄囊的消失、鳞片出现以及是否全身披鳞片可将红鳍笛鲷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0~21 d)、稚鱼期(22~28 d)和幼鱼期3个阶段,而仔鱼期又可细分为早期仔鱼(0~2 d)和后期仔鱼(3~21 d)2个阶段。初孵仔鱼只有黑色素细胞,无游泳能力且生长较慢。鳍条的发育以胸鳍最快,其次是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初孵仔鱼黑色素细胞形如星点状,在腹部呈近直线排列;2日龄仔鱼开口,随着食性转换仔鱼头部上方出现黄色素细胞;16日龄仔鱼鳃盖出现虹彩色素细胞,呈银白色和紫红色;红色素细胞出现时间最晚,在26日龄稚鱼背鳍及尾鳍鳍膜上首次出现。红鳍笛鲷胚后发育的形态学特征变化及色素细胞发育时序符合硬骨鱼类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中8个航次4个季节的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竹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海北部竹筴鱼的最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竹筴鱼的叉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2.282 8×10-5L2.915 4.(2) 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渐近叉长L∞=31.2 (cm),渐近体重W∞=426.5 (g),生长系数K=0.42,t0=-0.376.(3) 总死亡系数Z=2.15,自然死亡系数M=0.91,捕捞死亡系数F=1.24,开发率E=0.58.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海北部竹筴鱼的最佳可捕规格为叉长14.8 cm.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闽江口龙头鱼资源,估算其生物学参数。【方法】于2015年1月、5月、8月、11月在福建闽江口11个采样点(25.85°―26.29°N,119.65°―119.87°E)采集龙头鱼3 770尾,测量其体长、体质量,用Fi SATⅡ软件中的ELEFAN I方法,估算龙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及其开捕体长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结果】闽江口渔场龙头鱼体长(L)体质量(m)关系为:m=0.000 7 L~(3.804 2) (R~2=0.961 1);龙头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的生长参数K、L_∞、m_∞、t_0分别为0.52、28.7 cm、246.1 g和-0.317龄;由生长方程推算出龙头鱼的拐点年龄约为2.252龄,拐点体长约为21.2 cm,拐点体质量约为77.1 g;根据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龙头鱼的总死亡系数为1.67,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为1.04,捕捞死亡系数为0.63,开发率为0.377;由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龙头鱼的开捕年龄为0.712龄,对应开捕体长为11.9 cm。【结论】闽江口龙头鱼资源处未过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