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吴运动”不应做为上、下二叠统的界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文恒 《地层学杂志》1992,16(2):138-142
<正> 华南地区的长兴组(大隆组)与茅口组(孤峰组)之间的龙潭组,以往被视为晚二叠世早期的沉积,近年来,概念已有很大突破。童子岩组、饶南组属早二叠世已确信无疑,苏南、粤北等地龙潭组下部属早二叠世的意见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对赣中龙潭组的时代尽管在新余、莲花等地于官山段下部采到早二叠世的筵类化石,但多数人不主张将官山段改为早二叠世。理由为:官山段仅在个别地区于下部找到早二叠世筵类,而官山段与茅口灰岩为假整合接触,界线清楚,主张以“东吴运动”做为早、晚二叠世的界线。  相似文献   

2.
关于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吴运动是二叠纪的一次重要地壳运动,但对其位置、性质、发生时间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而对于龙门山地区,更是很少有人专题涉及。近来,笔者等人对龙门山地区二叠系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响应及火山岩分布等特征的分析,论述了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研究认为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主要表现为茅口组上部地层缺失;在茅口组和龙潭组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并于不整合面的底界发现底砾岩;中、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发生突变以及火山爆发等。其发生时间于晚二叠世早期至中期,即龙潭组沉积期,属于地壳的升降运动,并伴随龙门山南段玄武岩浆的爆发而结束。东吴运动结束了龙门山地区早二叠世以来的稳定地台沉积,使该区发生了强烈的岩相分异。  相似文献   

3.
试谈上二叠统的下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自盛金章在苏南龙潭组下部发现茅口期(竹蜓)类分子以后,在江西铅山、福建、浙西、浙北、广东、湖南及赣南等地先后在龙潭组的下部发现了早二叠世化石,因而上二叠统下界是否上移的问题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许多古生物地层工作者依据古生物而将龙潭组下部的时代改为早二叠世。但不少地质工作者依据岩石地层特征而主张仍属晚二叠世,后者的主要依据是: (一)在湘中、赣中等地东吴运动表现明显,而官山段及与其相当的地层仅在个别地点发现  相似文献   

4.
东吴运动性质的厘定及其时空演变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东吴运动是华南地区二叠纪影响较大的一次地壳运动, 然而对其涵义、起始时间、构造界面位置、影响范围和运动属性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上扬子茅口组对比、不整合面特征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结合对华南地区二叠纪的地层、沉积及岩相古地理等综合分析, 对东吴运动的性质、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茅口末期峨眉山地幔柱上升引起的地壳抬升、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和东吴运动这三者之间存在成因联系; 上扬子中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是峨眉山地幔柱上升所造成的地壳快速差异抬升.东吴运动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变规律, 空间上西强东弱、南强北弱, 时间上西早东晚、南早北晚.下扬子及华南地块可能不存在东吴运动, 其中晚二叠世的沉积作用主要受华夏古陆控制.   相似文献   

5.
论东吴运动构造事件与二叠系分统界线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胡世忠 《地层学杂志》1994,18(4):309-315
根据华南二叠系海水进退、沉积旋回、岩相变化、生物变革及火山活动等事件研究,东吴运动是存在的,位于翠屏山组与童子岩组、龙潭组与堰桥组、吴家坪组与茅口组之间,以假整合、整合或不整合而显现其不平衡性。它是属一种以升降为主振荡性质的地壳运动,并可与新疆北山运动和欧洲萨尔运动相对比。东吴运动所造成的这一事件界线是由早二叠世海退线和晚二叠世海进线重合而成,前者是穿时的,后者则是近等时的。因此,以其作为二叠系分统的界线,应是一条比较理想的自然界线。  相似文献   

6.
大巴山前缘二叠系分布广泛,出露完好,为一套碳酸盐岩、硅质岩夹少许炭质、硅质碎屑岩沉积。通过研究,首次提出该区上、下二叠统之间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该区早二叠世茅口期后不是剥蚀区,而是早二叠世茅口期沉积最完整,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最早接受沉积的地区。“东吴运动”在上扬子广大地区表现为抬升运动,但在该区则表现为茅口晚期同沉积断陷。由此可知,四川东部晚二叠世接受沉积的时间是不一致的,这一认识对于研究区域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新权  周云  蒋英  温淑女  付建刚  王策 《岩石学报》2013,29(10):3592-3606
二叠纪所发生的东吴运动是华南非常重要的构造事件之一。但在构造运动方式、动力学机制以及岩浆-沉积-成矿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在扬子板块,东吴运动主要发生在中、晚二叠世之间,由地幔柱活动引起,表现为地壳的大规模抬升和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而在华夏板块,东吴运动发生时间相对较早,始于早二叠世晚期,可能由古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以及陆陆碰撞引起,主要体现造山作用和前陆盆地的形成以及大量二叠纪花岗岩的侵入。对晚二叠世吴家坪组碎屑锆石所进行的LA-ICPMS U-Pb年龄系统研究表明,扬子和华夏碎屑锆石所构成的年龄频谱和所反映的信息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来自扬子板块吴家坪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50~272Ma,峰值为259Ma,这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时间非常一致,说明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来自华夏板块龙潭组(相当于吴家坪组)碎屑锆石年龄明显与扬子板块吴家坪组碎屑锆石年龄不一样,华夏龙潭组碎屑锆石年龄变化范围宽广,介于250~3652Ma之间,具有258Ma、290Ma、447Ma、988Ma和1880Ma 5个大的峰值以及360Ma、541Ma、823Ma和2500Ma 4个小的峰值。这些锆石年龄,除了2500Ma外,在华夏地块中都有同期岩浆岩出露。这说明华夏吴家坪组碎屑物源复杂,源区经历了复杂的地壳演化历史,包括晋宁、加里东和印支等造山作用。华夏板块晚二叠世早期碎屑物源可能通过造山作用和短距离搬运来自华夏本身。  相似文献   

8.
<正> 苏南堰桥组创立以来,不少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古生物工作者,力持堰桥组(或相当之层位)划归下二叠统,但是,下二叠统顶界上移至何处却众说纷纭。由于东吴运动与上、下二叠统分界密切相关,于是东吴运动的位置,也随研究者所确定的“假整合面”的不同,而浮动起来。笔者较长期在浙、皖边界地区(图1)从事煤旧地质工作,观察发若干地质现象,采集了一些古生物化石,研读了有关资料和论著,在此对区内龙潭组的下界及东吴运动的位置,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黄本宏将小兴安岭东南部晚二叠世地层划分为早期的三角山组和晚期的红山组。笔者认为它们属异地同时沉积,时代为晚二叠世。三角山组命名较晚,建议取消,保留红山组名,代表本区晚二叠世陆相碎屑沉积,而原三角山组上段的火山碎屑沉积仍归五道岭组。此外,在红山组中首次发现了数层煤线,这为在本区寻找晚二叠世可采煤层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
论古剥蚀面岩溶发育的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沉积后,加里东运动使地壳上升,沉积间断,形成与上覆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不整合接触;华南下二叠统茅口灰岩沉积后,东吴运动使地壳短暂上升,形成与上覆晚二叠世龙潭煤系地层的假整合。石灰岩顶部与上覆地层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面,都遭受到风化与溶蚀,成为岩溶发育的古剥蚀面。   相似文献   

11.
桂西晚二叠世裂谷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海舟 《广西地质》1997,10(1):7-10
桂西晚二叠世裂谷的形成,是古生代地壳长期演化的结果。加里东运动引起幔上拱,从海西早期开始,桂西地出现多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地垒和地暂,晚二叠世早期,即东吴运动时期,在莫氏面、康氏面、结晶基底面向西高倾斜带形成南北向主裂谷,在地幔上拱带形成东西向裂保壁,并引起基性岩浆沿裂谷带上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四川及邻区晚二叠世沉积作用及沉积盆地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东吴运动之后,因基底所受的挤压转化为拉张效应,从而产生张性应力,引起玄武岩的喷发,与此同时造成基底断裂活动,使上扬子盆地的四川及其邻区的沉积环境分裂为西部含煤盆地,东部碳酸盐缓坡,以及鄂西开阔海盆地。海侵是晚二叠世主要地质事件。随着地壳的下沉,海侵西进,碳酸盐沉积超复在西部含煤盆地上,生物岩隆向西爬升,直到上二叠世晚期演化为碳酸盐台地。根据生物岩隆是沿碳酸盐缓坡爬升的海侵礁的认识,预测现今四川盆地北部存在着勘探长兴组油气资源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羌塘盆地东部那益雄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东部那益雄组玄武岩作为裂谷演化最后阶段的喷发产物,其成岩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为裂谷的关闭时间和二叠纪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约束.在剖面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那益雄组玄武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全岩分析测试,结果显示:那益雄组玄武岩锆石U-Pb年龄为257.2±2.9 Ma,形成于晚二叠世;该玄武岩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轻微富集Ta元素而轻微亏损Nb元素,是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形成于裂谷关闭碰撞后的伸展背景.羌塘地块东部二叠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玄武岩具有由OIB型玄武岩向火山弧型玄武岩过渡的演化趋势,表明羌塘地块东部板内裂谷在早二叠世打开,中二叠世进入裂谷演化阶段,于晚二叠世关闭.   相似文献   

15.
东吴运动的新认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冯少南 《现代地质》1991,5(4):378-384
本文根据地层缺失、接触关系及火山活动等特征,将华南地区的东吴运动划分为4幕:(1)第一幕,波及江南古陆与秦淮古陆之间,发生于早二叠世隆林期末,以缺失隆林期的沉积为特征,属升降运动;(2)第二幕,波及四川、贵州和云南,发生于早二叠世茅口期Yabeina阶段,表现为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属火山喷发及裂谷性质;(3)第三幕,见于福建龙岩、广东花县及恩(平)开(平)台(山)地区,上、下二叠统之间具砾岩或火山凝灰岩,发生于早二叠世茅口期末,属升降运动性质,(4)第四幕,以广西钦州地区最明显,长兴期地层不整合在不同时代老地层之上,发生于吴家坪期末,以褶皱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16.
新疆皮山杜瓦普司格组晚二叠世孢粉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怀诚 《地层学杂志》1997,21(3):219-223,T001
新疆皮山杜瓦剖面普司格组中、上部含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并以双气囊花粉数量占优势为特征。Lueckisporitesvirkkiae、Taeniaesporitesspp.和Gardenasporitesxinjiangensis等国内外晚二叠世典型分子在该组合内出现,表明普司格组的时代并非仅限于以往所普遍认为的早二叠世,亦应包括部分晚二叠世。结合对普司格组上覆和下伏地层的古生物群分析,普司格组的时代为早二叠世中期至晚二叠世中期。  相似文献   

17.
在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原划下二叠统开心岭石灰岩组中发现晚二叠世长头期Gallowayinella类动物群化石,表明该区二叠纪地层非属早二叠世,而似应与青海省南部晚二叠世鸟丽群对比。  相似文献   

18.
川滇黔交界地区铅锌矿床含矿角砾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中普遍发育含矿角砾岩。文章综述了角砾岩的成因分类,在重点矿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含矿角砾岩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含矿角砾岩显示张性角砾岩的特点,仅个别矿床同时出现挤压角砾岩。综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和典型铅锌矿床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可大致推断出,从中二叠世茅口期以来该铅锌成矿区伸展构造至少有2期:一期发生在铅锌矿化之前或同时,即早二叠世/晚二叠世的升降运动(东吴运动)与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期间,此次伸展作用形成的角砾岩为成矿流体提供了大量的容矿空间,并最终导致成矿流体沿断裂运移并充填沉淀而形成角砾状或网脉状-脉状构造的矿石;另一期发生在铅锌矿化之后,即白垩纪—古近纪,发育一系列正断层,并有可能破坏了铅锌矿体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在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原划下二叠统开心岭石灰岩组中发现晚二叠世长头期Gallowayinella 类动物群化石,表明该区二叠纪地层非属早二叠世,而似应与青海省南部晚二叠世鸟丽群对比.  相似文献   

20.
西藏西部阿里狮泉河地区的昂杰组、下拉组和左左组中发现牙形石化石。昂杰组的牙形石组合大致对比于中二叠世空谷期早中期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Vjalovognathus shindyensis组合带。下拉组顶部的牙形石组合大致对比于晚二叠世长兴期晚期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左左组中含有早三叠世的Neospathodus sp.和Gladigondolella sp.,左左组和下拉组整合接触,左左组主体时代为三叠纪。狮泉河地区在早二叠世末期就开始由冈瓦纳相碎屑岩沉积转变为特提斯相碳酸盐岩沉积,在晚二叠世长兴期和早三叠世依然维持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冈底斯西部在晚二叠世和三叠纪为古陆的观点有待于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