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荔 《地理教学》2013,(13):27-30
正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A级。A级是较低层次要求,即本节课内容为一般知识内容,要求学生知晓主要地理事实和基本地理概念。二、教材分析1.文本内容"海陆的变迁"内容涉及的是地壳运动的问题,由沧海桑田、漂移的大陆、六大板块三部分  相似文献   

2.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效果是很差的。  相似文献   

3.
窦爱华 《地理教学》2010,(15):23-24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第一节静态分析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动态分析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其重点应该放在两个学说上。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李梅 《地理教学》2010,(8):45-47
对于本活动主题,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基础,但存在差异性。比如,很多学生知道魏格纳,但对于他提出的证据是否确凿没思考过。专题5板块运动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板块运动的内容从大陆漂移说开始,到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全球构造理论作为《板块运动》这一专题的学习活动,以“体验解释板块运动的理论如何形成的过程”为主题。  相似文献   

5.
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漂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  相似文献   

6.
“世界的海陆概况”中的海陆面积的比倒、海陆分布的大势和“七大洲”,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须的准备知识。本节从海陆轮廓讲起,紧接着由陆地讲到七大洲的划分与分布.知识内容联系紧密、脉胳清晰。本节也考虑到与其他各章节的联系,如联系第一章安排了使用地球仪的训练,联系第二章安排了较多的读图练习。  相似文献   

7.
郭根 《地理教学》2010,(9):37-39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3个板块:一是乡村和城市,围绕什么是聚落、聚落的分类、城乡景观的差异展开;二是聚落与环境,聚落呈现出的不同形式和设计风格,实际上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叶慧 《地理教学》2012,(19):27-29
【教材分析】"产生时差"是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晨昏线、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均有帮助,所以本节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该内容也是学业水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陆地和海洋”一节,保留并丰富了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相关知识;删去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诸多概念的罗列和诠释,相关内容有的已出现于已学的“地图”知识中,有的将以读图活动形式出现于以后的分区地理或国家地理中;更新了“海陆变迁”内容,删去了内、外力概念,避开了地形变迁为内外力作用结果的思维模式,增加了“海陆变迁”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方法和科学精神和内容。这些调整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首先要摈弃学科本位的观念,任何学科都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学海 《地理教学》2012,(21):31-33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教材九年级下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转化与平衡,知道了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层次结构、运动、变化、转化和平衡等基本特性,转化与平衡是可重演的研究,可以通过猜想加实验验证的方式来进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是不可重演的研究,基于此,可以由现象→假说→模型,模型、假说法非常适合这一章的教学。第一章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久远到现代的线索展示自然的演化过程。宇宙是物质的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千百年来,  相似文献   

11.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TheoryofContinentalDdrift)是解释地壳运动和现代大陆及海洋分布的一种假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认为地壳是硅铝层漂浮在全球连贯的硅镁层上,硅镁层上无硅铝层之处是海洋。全球大陆在石炭纪以前...  相似文献   

12.
陆梅 《地理教学》2013,(9):31-33
正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是继学习"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和"美国"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六个国家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巴西及拉丁美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习国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课标解读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相似文献   

13.
郭剑峰 《地理教学》2012,(12):56-58
2011年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的美国McGraw Hill图书出版公司在2008年出版的《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系列教材(以下简称ES教材),是美国中学科学教材的四大内容板块(地球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科学技术)之一。它是由美国科学家、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是继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和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后,进一步介绍构成中国自然环境的又一重要内容。因为地势和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与水流的缓急,而气候则影响到河流的径流量、结冰期、水位变化及含沙  相似文献   

15.
高敏 《地理教学》2005,(2):27-28
“南美洲自然地理概述”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南美洲概述”的前半段内容,也是该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地理位置、海陆轮廓、海岸线特点、面积说起,详细介绍了南美洲地形、气候、陆地水、动植物等自然特征。同时为教材后半部分人地理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吴毓婷 《地理教学》2013,(14):50-53
正【设计思路】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分为: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部分内容。本课时的备课内容为本节的第一课时: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类型,分析其外部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分析各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 “青藏高原地区”是沪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中的一节,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①世界屋脊;②高寒气候;③江河之源湖泊之乡;④历史悠久的藏族文化。教材中还配有五段阅读材料::‘远看是山近看成川”、“高原上的珍稀动物”、“雅鲁藏布大峡谷”、“‘天湖’——纳木错”、“唐代古寺——大昭寺。”  相似文献   

18.
王海斌 《地理教学》2010,(20):50-53
最近一轮课改启动于2003年,按课标编写的教科书素材截止于2004年。由于形势的变化,教材出版至今,很多观点、提法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然而教材限于再版周期、版面限制、编写人主观认识等各种原因,有些新观点、新形势未能在教科书中及时反映;而我们有些教师出于一直受“教教材”观念的限制,对老教材的一些观点根深蒂固,加上信息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路 “黄河”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黄河的概况;②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③黄河开发利用和治理。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本节课笔者采用精心设计的四个活动,自主探究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20.
季萍萍 《地理教学》2011,(17):22-23,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三章中,与前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起,都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与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