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地极周年运动多年变化与大气环流多年振动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周年极运动多年变化与大气环流多年振动有关,(2)在太阳活动11年的偶周期内,周年极运动振幅和位相基本呈现单周期变化;而在奇周期内,似乎出现双周期变化现象;(3)太阳活动可能是引起周年极运动多年变化的扰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罗时芳等对1820—1970年地球自转速率日长变化的分析得到十二个周期,其中59.555年周期的振幅比其它周期大半倍到数倍。这一周期现象在地球物理场及太阳系内的天体物理场中有些什么表现,它的成因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如何,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一、天象 1.地球古自转罗时芳等根据现代仪器日长记录分析出59.555年周期后,郑大伟等对同一组数据用最大熵谱法也得到类似结果。古代的情况李致森等整理了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636年的历书时改正值△T。用唯象法找出了60年振动的几组证据,并用待定系数法对扣除△T长趋势后的残差值求得60年左右周期振幅。此振幅除比1700年周期振幅要小外,均比求得的其它周期振幅大。以此说明了60年左右周期的延继性。  相似文献   

3.
Jurkevich方法通常用来发现光变曲线的周期 ,并且根据V2 m 极小值的大小来验证所发现的光变周期可靠性。但是 ,这种验证方法又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最佳的方法是把所发现的周期与观测光变曲线拟合 ,得出每一个周期的振幅 ,以振幅大小来验证所发现的光变周期的可靠性。将此方法用于OJ2 87的历史光变曲线 ,得到其最主要的周期为 11.9年 ,与其它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判定光变周期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urkevich方法通常用来发现光变曲线的周期,并且根据Vm^2极小值的大小来验证所发现的光变周期可靠性。但是,这种验证方法又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最佳的方法是把所发现的周期与观测光变曲线拟合,得出每一个周期的振幅,以振幅大小来验证所发现的光变周期的可靠性。将此方法用于OJ287的历史光变曲线,得到其最主要的周期为11.9年,与其它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由1935.0—1941.0年的五个纬度台站:水泽、基塔布、卡尔洛福特、盖切尔斯堡和乌基阿的纬度观测资料,得到1)星表的系统误差将在纬度变化中引入虚假成分和影响纬度变化中的周年和半年周期成分;2)用新的星表系统重新推算纬度变化,求得张德勒周期平均为414日,振幅为0″.074;周年周期平均为362日,振幅为0″.140;3)在分析纬度观测结果时受到对各台站不一样的地方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Kalimeris等人提出的分析周期新方法对RSCVn型双星系统ARLac的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颗食双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同时也含有周期为47年、振幅为1.56×10-5天的周期性变化.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非周期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的各种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求出了它们的关键性物理参量.研究表明该系统轨道周期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次子星周期性的磁场活动和由磁滞引起的角动量损失引起  相似文献   

7.
SS433短周期变化中的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喷流模型计算SS433短周期变化的周期和振幅值。讨论短周期变化叠加成拍的条件。用此条件判断,很自然地得出:在短周期变化中可能存在拍现象。对于喷流模型,在一个进动周期内其拍频为2。 文中还利用了Margon,B·等人的SS433多普勒频移图作SS433多普勒频移的残差分布图。在分布图中,某些进动周期内显示出分布轮廓有双峰结构,分析产生双峰的原因,正是与章动有关的、短周期变化中的拍现象。因此,在SS433的163天多普勒频移图上,观测点始终存在10%的弥散,乃是163天进动曲线与不能消除的短周期中的拍叠加的结果。 这样,本文从理论和实测分析上都证认了SS433短周期变化中存在拍现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AR谱分析方法分析了1976—1980年地球自转速率的资料和大气环流的资料,以及用调和分析计算了各周期项的振幅及相位,并计算了大气环流的激发函数。其结果说明:两者存在相应的周期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对自转速率周年项的激励约为60%,对半年项及其他短周期项的贡献约为15%以上。本文对自转速率的不规则变化和太阳耀斑大爆发的关系作了定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极移速度的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瞬时极的移动速度用自回归谱估计的Marple算法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极的移动速度可能存在着2386.天(6.5天)、1168.9天(3.2年)、321.3天、163.7天、130.1天及92.7天等6个周期,同时计算了极移的振幅和周期,发现极移的速度与极移的振幅正相关,与极移的周期负相关,并且发现厄尔尼诺现象都出现在地极移动周期较短的年份。  相似文献   

10.
同NESO现象相关联的日长亚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敏  高布锡 《天文学报》1998,39(1):52-60
本文利用波分析研究了地球自转日长亚季节近50天和近120天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结果表明,日长近120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振幅具有明显的年限变化。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1900.0—1969.9期间归一化的地极坐标进行频谱分析(FFT与周期图法),得出Chandler极移有四个频峰。相应这些频峰的周期分别为1.142年,1.169年,1.199年和1.230年。两个主峰(1.169和1.199年)的振幅完全相等(见表4和图1)。根据E.φeupoB和1964年提出的位相突变解释,可以算出在我们资料情况下Chandler 极移的本征周期是1.184年。但是从所得到的次峰不对称的事实看来,E.解释还存在困难。根据调幅理论,若存在周期约为48年的调制振荡对Chandler极移的振幅发生调制时,这种多峰现象可以得到解释,如果这种解释成立,那么Chandler极移的本征周期应为1.199年。但是这种解释也还存在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12.
同ENSO现象相关联的日长亚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日长亚季节近50天和近120天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结果表明,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振幅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ENSO事件发生之前,日长近50天周期变化加强,进入ENSO时期,逐渐减弱,成为ENSO产生的先兆之一,同时,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显著增强80年代,日长近50天周期变化明显发生了两次周期分岔分岔的一种趋势经历了一个周期延长的过程,收敛于ENSO时期增强的近120天周期变化,该过程不仅与ENSO现象相关联而且可能受到近10年波动的调制作用.同时证实了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激发机制主要是同频段的大气环流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天津、北京、上海和武汉四个台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纬度变化中的周年Z项,分析了十几年中周年Z项的变化规律和稳定情况,并利用这些资料计算了主章动项、半年章动项和周年章动项的振幅,以期在提高地极坐标精度方面以及理论方面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地球物理现象和太阳活动中的高频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震年 《天文学报》1995,36(1):65-72
本文用几种谱分析方法了从1976年7月-1992年9月期间的地球物理资料(日长变化,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及1976年7月-1987年12月的日冕指数。结果证实所有序列中呈现出40-60天的振荡,同时也表明:它们的振幅和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本文研究了谱结构的时空分布和讨论地球物理象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15.
对非径向脉动δScuti(盾牌座δ)型变星4CVn的最新光电测光观测,证实了其振幅和周期的长期缓慢变化.两种多重频率分析方法都一致确认出已知7个频率中的5个(f1,f2,f3,f5,f7).观测还发现三个可疑频率.目前主频的振幅和十几年前的一样,基本保持不变,可能正处于向最大振幅变化的增加阶段或者处于刚过极大的下降段.其它四个频率的振幅都不同程度地变大.f2,f3和f5的振幅增幅分别为63%,25%和120%,尤其是f7,从上次的0变为0.009mag.频率分析显示除主频f1几乎未变外,其它频率缓慢变化:f2和f7约减小0.08%;f3减小0.14%;f5增加0.03%.用Blazhko效应和不同非径向脉动模式之间的共振解释振幅和周期变化的合理性,尚需进一步从观测上检验.  相似文献   

16.
利用依巴谷暂定星表(H37)为统一参考架解算出的地极坐标序列的POLE95序列,分析了地极价值的长期变化、Markowitz变化和其它低频变化。从两个序列得到地极移动长期漂移速度的平均值为3.86mas/yr,方向为西经82°.7;对Markowitz波动的分析表明,其周期约为25-30年,周期和振幅的变化程度分别为10%和40%。  相似文献   

17.
日长年际变化的主要激发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德春 《天文学报》2000,41(2):139-147
将年际时间尺度上的△LOD序列(1958.0-1998.0)与大气角动量变化(纬向风)风的激发和SOI等作比较,表明大气动力学过程是年际时间尺度△LOD变化的重要激发源,在实测△LOD、纬向风激发和SOI中存在的一些相近的频率分量,但是,在实测△LOD中有若干很强的信号(如平均周期约6.3年,平均振幅约0.13ms的主要分量,以及平均周期约9.0年,平均振幅约0.07ms的分量)在纬向风激发和SO  相似文献   

18.
钟敏  高布锡 《天文学报》1996,37(4):361-367
本文利用小波变换这一新的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极移近120天准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证实了在极移序列中存在显著的近120天准周期振荡,得到了极移准周期变化的周期与振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动力学为基础,在时域内分析了大气变化对自转极移季节内变化的激发.表明大气激发在本文所研究的频段内是极移短周期变化的主要激发源。并发现在极移近120天准周期振荡平静时期,发生ELNino事件,同时日长变化近120天准周期变化增强.  相似文献   

19.
极移的各种周期变化与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如地震等,有某种紧密的联系。研究这些周期变化及其成因是相当重要的。利用新的观点来分析这 一经典问题。首先将复小波变换引入极移的研究之中,了解极移的复小波变换及各种周期变化。提出小波变换对数幅相图的概念,并对小波变换的振幅和相位的变化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极移的模值以及小波变换的模值都有某种周期的变化。小波变换尺度比较小时,可以描述短周期的变化;小波变换尺度大时可以描述较长周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用奥尔洛夫方法得出的三个纬度站的平纬值,根据分析结果,1926年和1928年前后这三个纬度站的平纬波动,看来不是由于固有的平极移动所引起,而似是由于奥尔洛夫公式不能完全消除极的周期运动的不规则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