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卓维荣  朱西养 《云南地质》1990,9(4):321-331
云南省怒江以西的地域,本文称之腾冲-梁河地区。区内晚第三纪盆地含铀矿资源,而盆地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尚存在不少疑议。本文从沉积学、古生物、标志层和同位素年龄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区内各大型盆地发育了上新世早期至晚期的沉积,而小盆地沉降较晚,发育上新世中期至晚期的沉积。龙川江盆地和梁河盆地中的最老的火山岩,其层位分别按近芒棒组和南林组的底部,但同位素年龄值仅7.19±1.11Ma和7.2Ma,明显新于上新世下限年龄值10Ma。因此,区内盆地最早沉积为上新世早期,南林组与芒棒组同期,均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2.
林木森  彭松柏  乔卫涛 《岩石学报》2017,33(10):3137-3146
腾冲芒棒地区广泛发育新近纪以来的火山岩,本文首次对该区粗面安山岩进行的高精度40Ar/39Ar同位素定年,其坪年龄分别为2.1±0.1Ma和2.0±0.1Ma,代表其喷溢时代为早更新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粗面安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弧火山岩与大陆板内火山岩的双重属性,推测其形成于后造山环境。综合研究表明,腾冲地块更新世火山岩的形成与印度-欧亚板块俯冲-碰撞造山隆升后的伸展垮塌、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密切相关,而印支陆块向东南逃逸以及腾冲弧形走滑断裂带(龙川江断裂带、大盈江断裂带)的活化促使了该期火山岩的喷发与侵位。  相似文献   

3.
雅鲁藏布江63条主要支流中有24条支流与干流逆交,16条支流与干流直交,其中雅鲁藏布江中游37条支流中有12条直交支流和21条逆交支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图像分析和年代学研究,认为藏南雅鲁藏布江存在流向反转现象,上新世以来发育的近东西向雅鲁藏布江袭夺了始新世-中新世形成的近南北向河流,形成直交水系结构。东西向雅鲁藏布江中游发育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吉隆、定日、定结-岗巴等湖盆,它们向东有序迁移,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湖盆发育期的构造沉降为雅鲁藏布江西流提供了地貌基础和容水空间,更新世以来的古大湖区约1 000 m高的隆升造成上述盆地由湖相转为河流相,晚更新世东构造结东侧与南侧河流的贯通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导致雅鲁藏布江反转,这在米林-直白湖盆和孟加拉盆地沉积中有所反映。雅鲁藏布江的反转过程反映了青藏高原南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差异隆升、基岩剥蚀作用、河流切割作用的耦合关系以及板内伸展构造对板块碰撞构造的叠加和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4.
滇西南腾冲地块新构造运动阶段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西南腾冲地块中部的梁河盆地地层出露较好,阶梯状地貌发育,并有多期火山活动,是开展新构造研究的良好地点。综合地表调查与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该盆地主要发育新近纪南林组与芒棒组和第四纪地层,各时代地层的沉积及变形特征都明显不同,其中最早的盆地沉积南林组地层的固结及变形程度高;芒棒组的固结及变形程度则稍差;第四纪地层没有固结或弱固结,且基本无变形。该区在地貌上共发育7级阶(台)地,各级地貌面主要形成于早更新世以来。该区的火山活动至少包括3.5~5.0Ma、2.3~2.9Ma、1.0~1.5Ma及0.5~0.7Ma四期。综合梁河盆地中地层、地貌、火山等方面的新构造运动标志,将腾冲地块的新构造运动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15Ma之前,盆地开始断陷,南林组沉积及掀斜变形;25~2Ma,盆地进一步扩张,芒棒组沉积及掀斜变形,并伴随火山活动;32Ma以来,盆地萎缩抬升,形成多级台地及阶地,并伴随多期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5.
刘瑾  陈兴强  王平  李廷栋 《地球科学》2020,45(7):2673-2683
渭河盆地和三门峡盆地内发育的河湖相三门组沉积,记录了上新世-更新世的盆地沉积历史,对认识区域古环境及盆地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两个盆地三门组地层的沉积相分析和物源重建,发现2.8~2.6 Ma盆地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2.8~2.6 Ma渭河盆地由深湖转为浅湖沉积,水位下降,而三门峡盆地由河流相转为滨浅湖,水位上升.结合前人古地貌重建和区域应力反演结果,认为上新世渭河盆地和三门峡盆地相互独立,早更新世两个盆地才连通,湖水由渭河盆地注入三门峡盆地,形成统一的三门古湖.对比区域构造事件和物源分析结果,认为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导致秦岭的抬升,可能是盆地及其水系演化的触发动力.   相似文献   

6.
腾冲—冈底斯新生代造山带的垮塌及陆间裂谷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腾冲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以往研究较为薄弱,通过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将腾冲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划分为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英安岩和低Sr、中Yb的浙闽型英安岩,其时限分别为上新世(2.78~4.04Ma)和早更新世(0.73~1.19Ma),为腾冲冈底斯带造山隆升后,由稳定至垮塌过程中形成的中酸性火山岩。中新世,腾冲冈底斯高原应力由东西向挤压为主转变为南北向走滑,造山带开始裂解。受潞西—保山地块阻挡,走滑方向偏转,在转折端轴向断片间滑脱形成裂谷盆地。裂谷形成初期,地幔减压上侵,下地壳高压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型花岗质岩浆;至早更新世,随着裂谷加剧,地壳厚度进一步减薄,在低压条件下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浙闽型花岗质岩浆。  相似文献   

7.
在构造-沉积-成矿背景、铀源地质体配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滇西腾冲地块龙川江盆地南部团田地区老矿床外围部署验证工程,获得了重要找矿发现.本文以第一手钻探资料为素材,通过分析上新世龙川江盆地演化过程,建立含矿层系芒棒组的沉积体系和圈定有利赋矿微相组合,重建赋矿古冲积扇体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为该地区和同类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提供...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最显著断裂带之一,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构造信息。在详细的构造测量基础上,初步提出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序列,反演了其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详细构造解析表明,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历史阶段,即始新世-中新世NWSE向构造伸展与沉积盆地发育、中新世晚期-上新世NNESSW向构造挤压与海原断裂带右行走滑活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NESW向构造挤压与强烈褶皱逆冲活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ENEWSW向构造伸展与断陷盆地发育、全新世以来NESW向构造挤压作用与断裂带强烈左行走滑活动。变形分析表明海原断裂带现今地貌格局主要缘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NESW向强烈逆冲活动,后期ENEWSW向构造挤压作用导致断裂走滑活动,并改造了局部地貌,主要表现为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第四纪小型拉分盆地。该带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构造演化提供了具体构造证据。  相似文献   

9.
龙川江盆地上第三系芒棒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泽轩  姚毅锋  陈勇  李国新 《铀矿地质》2004,20(5):286-293,298
龙川江盆地是造山带内部发育的新生代小型山间断陷盆地。本文结合该盆地晚新世构造、火山活动与沉积作用,对盆地盖层芒棒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建立了龙川江盆地晚新世沉积模式,认为晚新世早期断陷带内快速堆积,主要以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为特征,中、晚期冲积扇快速人湖,由此而形成冲积扇一扇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组合;提出了龙川江盆地芒棒组层序的形成受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的观点,并建立了3个构造层序,划分了体系域。  相似文献   

10.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球表面清、新的构造地貌与现代水文网记录, 研究晚新生代年轻地壳构造运动。研究发现高原-山带-盆地排列有序形影相依的定式, 与现代水文网的演化相辅相成, 揭示高原边缘山带本质上就是高原边缘流水深切割的产物。论证了于晚中新世时期全球曾准平原化, 发育了全球统一的准平原, 散布全球不同高度的高原面、齐平山顶面与盆地底面时代相当可广泛对比。现代构造地貌演化始于导致晚中新世准平原面分裂解体的上新世以来, 同时证明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属垂直拱曲块断差异升降构造运动, 仅在某些特定部位局部派生次级不同规模的引张构造变形和层间滑动薄皮挤压构造变形。现代水文网发育经历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属盆地向心水系伴以河湖相沉积, 以及中更新世以来串珠状水系与相关的河流相沉积, 两套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 明确记录了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约近70~80万年的中更新世以来, 新一轮强烈的地壳的差异升降构造运动, 显著的改造了已有的格局。自俄罗斯远东山地, 经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至印度西北阿拉瓦利山, 地球表面规模最雄伟的、分开太平洋水系与北冰洋水系的亚洲巨型分水岭的出现, 标志新兴的全球现代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形成, 奠定了今日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景观。研究表明, 大陆与大洋晚中新世全球统一准平原面一脉相承,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完全可以对比。深入系统研究年轻的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不仅有实用价值, 同时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特别是为探究全球构造运动本质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云南腾冲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腾冲火山岩群是我国著名的新生代火山岩群之一。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火山群为典型的钙碱性系列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弧火山岩组合。它喷发于晚上新世—晚更新世,但这一时期腾冲地区已为大陆板内环境,腾冲弧火山岩的形成至少在俯冲作用停止以后60Ma,属于一种滞后型弧火山。  相似文献   

12.
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地质时代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摘要:腾冲地区新生代地层分布广泛,其中又以芒棒组出露较为完整,由河流相、湖泊相及沼泽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中火山沉积岩组成,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和硅藻化石。依据化石研究及用K-Ar、Rh-Sr法测获同位素年龄,芒棒组应属新近纪上新世。植物化石显示腾冲地区上新世时期气候,比现今亚热带炎热干燥气候较温凉而湿润,反映该区从新近纪上新世至第四纪,气候有从凉变暖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腾冲火山区上新世以来的火山活动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李大明  李齐 《岩石学报》2000,16(3):362-370
对腾冲火山区上新世以来的火山,尤其是具有最新活动的黑空山、打鹰山和鞍山进行了比较系统的K-年龄分析。去除样品中含有过剩氩的斜长石斑晶和橄榄石斑晶以后获得了一系列准确的基质K-Ar年龄;根据火山活动的时空变化把腾冲火山活动分为三个期。第一期为上新世晚期,火山活动集中于火山区的西北和东南两端;第二期为早更新世期间,火山活动向腾冲盆地中心迁移和扩展,活动规模和分布面积最大;第三期为早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  相似文献   

14.
腾冲火山群是我国著名的新生代火山群之一。它共分4个喷发期,根据K—Ar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第一期为2.93Ma,第二期为0.81Ma,第三期为0.31Ma,第四期为0.13Ma。该火山群为典型的钙碱性系列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弧火山岩组合。它喷发于晚上新世—晚更新世,但这一时期腾冲地区已为大陆板内环境,它可能与K2末怒江洋壳俯冲作用有关。因此,腾冲弧火山岩的形成至少在俯冲作用停止以后60Ma,属于一种新的火山作用类型——碰撞后弧火山或滞后型弧火山。  相似文献   

15.
藏北改则地区鱼鳞山组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李才  朱志勇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32-734
鱼鳞山组火山岩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一次重要的碱性钾质火山活动的产物,自发现之日起时代一直定为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对比范围跨羌塘南部到冈底斯地区。通过对鱼鳞山组火山岩同位素测年研究,鱼鳞山组白榴石响岩^40Ar-^39Ar积分年龄为27.8Ma、K-Ar法年龄为30-18Ma,确定鱼鳞山组时代为渐新世至中新世,其分布仅限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地区。  相似文献   

16.
The chronology of evolution of the young explosive volcanism in the Elbrus area of the Greater Caucasus is revealed. The isotopic-geochronological data indicate that ignimbrites and associated volcanic rock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Middle Pliocene (3.0–2.75 Ma) and Early Pleistocene (0.84–0.70 Ma) stages of magmatic activity of the Greater Caucasus. The presence of two groups of pyroclastic rock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age and analysis of their location indicate two spatially combined volcanic centers different in age in this part of the Elbrus volcanic area: Pliocene Tyrnyauz center localized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and Quaternary Elbrus volcanic center which is the only newest center of volcanic activity both in the Elbrus and in the entire neovolcanic area. The analysis of chronology of magmatic events and compositional peculiarities of the young igneous rocks of the Elbrus area for the period from 3 Ma to the Holocene shows that the caldera stag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lbrus Volcano has not come yet and future catastrophic magmatism is highly possible.  相似文献   

17.
姚雪  张虎  吴中海  陈光艳  田素梅  黄亮 《地质通报》2016,35(8):1346-1356
盈江地区上新世火山岩是腾冲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研究极少涉及。通过对该火山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KAr年代学研究,同时与腾冲火山岩东侧的龙江河谷地区的上新世火山岩对比,认为盈江和腾冲地区上新世火山岩是大陆构造背景下造山带造山后伸展作用下形成的火山岩,具有高Al_2O_3(15.54%~17.44%)、高K_2O(0.94%~3.50%)的岩石化学特点,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形成于拉张环境,为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DI=33~50,英安岩DI=62~76)。造山带裂谷火山岩常具弧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点,但其形成于造山带造山后的拉张环境,与板块俯冲作用没有直接关系。造山带裂谷火山岩发育在早期造山带,是造山带发展过程中一定阶段的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以腾冲地区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航空磁测、人工地震、地热等资料,综合分析了腾冲地区的火山机构、喷发机制。推测在曲石-蒲川的重力高下面存在壳内浅成高位基性岩浆房。整个火山机构包括曲石-蒲川下伏的基性岩浆房和通过两侧龙川江断裂与腾冲-盈江断裂,以及通过断裂喷出地表的火山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