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构造置换及其控矿规律——以吉林板石沟铁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烈的塑性变形使华北地台东北部太古宙鞍山群中的吉林板石沟铁矿发生强烈的构造置换;造成原始仅有二三层的铁矿褶皱重复,在X(包络线)、Y(枢纽线)方向均被拉断,形成透镜状的复式褶皱勾状体。现有的19个矿组均为这种复式褶皱的转折端,并多呈"Z"型不对称形式。根据以上控矿规律本文提出两个找矿方向,一是包络线方向,另一是枢纽线方向,对1、3矿组具体地做了勘探设计。目前本文的勘探设计已得到勘探验证,新增铁矿储量数千万吨。  相似文献   

2.
湛江强结构性粘土的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于土体赋存的地质背景,以湛江地区第四系下更新统湛江组强结构性粘土地层为依托,浅析了该地区土的工程特性与沉积特征,发现湛江粘土是一种典型的强结构性土,属陆相沉积为主的河控三角洲相(即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由于受该区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该土集多种地质营力的复杂耦合作用而呈现出特殊的沉积特征;胶结作用是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的根本原因,成土演化过程与红土有着"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屈奋雄  张宝华 《地质科学》1997,32(1):103-109
强烈的塑性变形使华北地台东北部太古宙鞍山群中的吉林板石沟铁矿发生强烈的构造置换;造成原始仅有二三层的铁矿褶皱重复,在X(包络线)、Y(枢纽线)方向均被拉断,形成透镜状的复式褶皱勾状体。现有的19个矿组均为这种复式褶皱的转折端,并多呈"Z"型不对称形式。根据以上控矿规律本文提出两个找矿方向,一是包络线方向,另一是枢纽线方向,对1、3矿组具体地做了勘探设计。目前本文的勘探设计已得到勘探验证,新增铁矿储量数千万吨。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5月,成都跻身8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需要实现"五中心一枢纽"中的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本文研究了当前铁路客运枢纽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发展建议。大城市铁路枢纽体系发展趋势纵观一些发达国际大都市,其铁路客运站基本呈现"一城多站"的格局。例如,在巴黎,多  相似文献   

5.
《探矿工程》2010,(2):16-16
中国交通报2010-01—27消息日前,宁波铁路枢纽工程开工,其中甬江左线特大桥同时开建。  相似文献   

6.
广东湛江地区北海组的成因和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俊平 《广东地质》1997,12(3):54-60
在湛江地区广泛分布的北海组,其底与湛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顶面被湖光岩组火山岩喷发不整合覆盖。研究表明:湛江地区的北海组上部是以冲积相为主的砂质粘土、粘土质砂,下部是以洪积相为主的砾石;据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热释光地质年龄及孢粉组合等资料,北海组形成于中更新世,地质年龄为23万 ̄68万a。  相似文献   

7.
近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枢纽工程征地拆迁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这标志着浙川县国土资源局辛苦了20余天的工程勘测、登记、征用工作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8.
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加褶皱的研究是以叠加机制和叠加类型为基础的。从变质岩构造研究中形成的叠加褶皱理论是以剪切褶皱为基础,而沉积岩的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均与之不同。国外有学者分别指出再褶皱时的斜纵弯褶皱机制和早期褶皱枢纽的迁移机制以及四种基本叠加类型。我国有人论述了早期褶皱的枢纽、拐线的迁移是正纵弯再褶皱的一种机制,依此提出了正纵弯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本文对这些成果的主要认识和依据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的不断规划和建设,多条铁路引入枢纽,从而形成一个主要客运站、多个辅助客运站共存的情况时有发生。枢纽内主要客运站通常连接多条铁路线路,新线引入车站时存在共站合场、共站分场等方案,因此,结合不同车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站型布置十分重要。本文对多线引入泸州站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对铁路枢纽性质与格局、运输组织、拆迁情况、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综合比对,确定了最佳站型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0.
模拟分析不同调水引流方案对南水北调东线前沿受水区水质的影响,是保障其水质安全的重要依据.以南水北调东线前沿受水区-里下河南片区为研究区,建立水量水质耦合模型,依江都枢纽、高港枢纽引水现状设定江都枢纽补水、高港枢纽补水以及江都枢纽-高港枢纽联合补水三种引水方案,模拟分析不同补水方案下研究区水质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三种调水...  相似文献   

11.
广泛分布于北部湾沿岸地区的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具有强烈的触变性,产生的工程问题比较突出。为了研究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对其触变性的影响,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含水率、孔隙比及灵敏度得到重塑土在不同静置龄期的触变强度比率,建立3种物理力学特性分别作为变量下重塑土的触变强度比率与静置龄期的关系,分析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含水率、孔隙比及灵敏度对其触变性强弱的影响。结果表明:(1)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扰动后,随着静置龄期的增加,含水率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影响较大,且含水率越大,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增长的幅度越大;触变强度比率增长的速率表现为前期增长快,后期增长慢。(2)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扰动后,在前期,孔隙比的变化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影响不显著,在后期,随着孔隙比增大,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增长的速率与幅度显著减小。(3)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强度恢复情况与灵敏度有关,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扰动后,随着静置龄期的增加,不同灵敏度重塑土黏聚力、内摩擦角、触变强度比率均增大,扰动后,在静置前期,其黏聚力、内摩擦角、触变强度比率均增长快,扰动后,其黏聚力、内摩擦角、触变强度比率增长慢。  相似文献   

12.
湛江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55年,李树勋将广东湛江一套灰白色砂砾与灰白色粉砂质粘土互层的地层称为“湛江系”,时代是晚第三纪至第四纪;1964年,广东茂名石油公司地质处称之为“湛江群”,时代为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同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定为“湛江组”,时代为早更新世。由于湛江组的岩性和沉积相特征区域差异较大,露头多未见底,上覆下伏地层多为松散物,加之各家所掌握的实测资料及研究程度不同,30多年来对湛江组的沉积相问题仍众说纷坛,例如广东省地质局(1972)认为湛江组的沉积相为海积、冲积;南海海洋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由天津建筑学会、日本建筑家学会近畿支部、韩国建筑家学会釜山分会主办,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天大设计总院")联合承办的2015中日韩青年设计师工作营圆满落幕。此次中日韩青年设计师工作营以"创客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中国重点海域地应力观测及综合研究"项目实施进度,使地调成果有效地服务大型央企、服务社会,全面完成2012年度科研目标任务,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湛江分公司进行交流,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  相似文献   

15.
湛江强结构性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江黏土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结构性对土的力学特性影响不容忽视.对湛江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和变异性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重要指标间的关系经验公式,这可为湛江地区地基基础可靠性设计的参数选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湛江黏土富含黏粒、黏土矿物含量高、含胶凝状的有机质成分、强胶结特性以及片状颗粒为主的絮凝结构是导致其具有不良物理性...  相似文献   

16.
湛江地区结构性软土的赋存规律及其工程特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拓勇飞  孔令伟  郭爱国  谭罗荣 《岩土力学》2004,25(12):1879-1884
立足于土体演化的地质背景,以湛江地区第四系下更新统湛江组强结构性软土地层为依托,开展了宏观与微观土工试验研究,探求该区软土赋存规律与其强结构性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湛江软土是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河控三角洲相(即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由于受该区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该土集多种地质营力的复杂耦合作用而呈现出特殊的沉积特征;胶结作用是该土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的根本原因,其强结构性形成机理与当地广泛发育的红土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7.
新水源开发与济南保泉供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商广宇  王明海 《水文》2000,20(4):46-47
以城市水文精测与水质资源评价成果为依据,对济南市地表水、地下水、客水资源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合理开发泉域外下水,以地表水和客水作补充,乃济南保泉供水之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白瑾 《地球学报》1987,9(2):201-213
分布在五台山区的早前寒武纪五台群和滹沱群,遭受了多期变形和变质,小型构造发育。层理配置反映变形性质和程度;片理(劈理)为早世代挤压-剪切褶皱的轴面片理,又成为晚世代弯滑褶皱的滑动面;线理(压扁拉长的砾石、杏仁体和矿物集合体)垂直于早世代褶皱枢纽,为a线理;这一运动学特征在显微组构中亦有反映。本区发现了“折射变位”、“非共面反射变位”和“共面反射变位”等褶皱枢纽变位轨迹。上述构造形迹可为运动学分析提供依据,可对造山带的重要性质获得广泛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关于湛江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湛江组一名,是1954年李树勋在广东雷州半岛湛江市附近进行地质调查时建立的,时代归属于第三系—第四系。张治平(1957)、广东省地矿局地质队将湛江组时代定为早更新世。 湛江组分布于整个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主要出露在滨海和沟谷被割切处,地表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湛江粘土的抗剪特性及应力—应变特性两个方面,对雷州半岛下更新世河海三角洲相沉积粘土(湛江粘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湛江粘土(包括杂色、灰色两类)的直剪(快剪)及三轴不排水剪试验结果,均表明各类粘土的非均质性显著,两类粘土抗剪强度指标有明显差异。抗剪特性受含水条件、成分组成,结构联结、剪切方向及试验方法等因素影响。湛江粘土的应力—应变曲线主要有峰值型、平缓型两类。土类、含水条件及剪切方向直接影响到曲线的类型及曲线中各阶段变化差异。本文不仅有助于湛江粘土力学性质的全面研究,而且对湛江市工程建筑地基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