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论海南石碌铁矿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海南石碌铁矿是我国的重要铁矿基地,它以规模大、储量集中、矿石质量优良而著称.解放以来,许多地质工作者在该区进行过大量地质工作,解决了许多地质问题,但对矿床成因却有较大的争论,最初大部分同志认为是夕卡岩型铁矿床;70年代初,沉积变质铁矿的看法开始占优势,但有不少同志则认为是火山沉积铁矿,少部分同志认为是沉积变质热液加富,个别同志则认为是热液矿床或热液倒贯矿床.自1976年海南富铁矿会战开始,三年多来经过多方面的工作,虽有少部分同志仍认为是火山成因的矿床,但大部分同志都认为是沉积变质铁矿.不过对  相似文献   

2.
海南石碌铁矿的Sm-Nd法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最新测定的海南岛石碌铁矿 Sm-Nd 同位素年龄(841±20Ma)与石碌群第六层所含宏观藻类化石群代表的地质时代完全吻合,进一步肯定含铁矿的石碌群应归属青白口系。同位素测定结果还表明该铁矿的原始物质形成时间与成矿作用为同一时期,结合含矿层底部存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稀土模式及矿体产状等特征,推测该铁矿的铁质来源于近源海底火山喷发。  相似文献   

3.
孙剑  朱祥坤  李志红  陈福雄 《岩石学报》2014,30(5):1269-1278
海南石碌铁矿是我国著名的富铁矿床。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特征,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富集机理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石碌铁矿的碧玉和铁矿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相学和岩相学研究,特别是对肉眼无法识别的微小的碧玉进行了识别和观察。结果发现,碧玉除了在铁矿层的露头中有发育,在微观尺度上,微小的碧玉在铁矿石中也普遍发育,并和铁矿具有密切的共生关系,说明碧玉是石碌矿床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碧玉是一种与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化学沉积产物,因此可以明显地排除铁矿的矿浆喷溢型成因模式和矽卡岩型成因模式观点,表明原始的石碌铁矿是一套化学沉积的Si-Fe建造,从而为矿床的火山-热液沉积模式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证据。由于Si-Fe质沉积过程有可能直接沉积形成富铁矿,所以石碌矿床的富铁矿是否像前人所提出的由构造去硅作用富集形成,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海南石碌铁矿外围花岗岩类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碌铁矿床外围的印支期花岗岩属于昌江岩体的一部分。这些花岗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变化不大,∑REE介于134.96×10-6~241.05×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变化于4.44~9.67,(La/Yb)N变化于3.95~10.69;具有中等负Eu异常(δEu=0.28~0.57),Ba、Nb(-Ta)、Ce、Sr、P、Ti具明显负异常。Ba、Sr、Eu的明显负异常表明源区有斜长石的大量残留或岩石经历了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花岗岩87Sr/86Sr初始比(ISr)主要变化于0.710 852~0.715 492(1个样品ISr值为0.706 364)。εNd(t)=–7.3~-9.1,TDM2模式年龄变化于1.5~1.9 Ga。总体来说,ISr值、εNd(t)值和TDM2值比较均匀,表明源区是均匀的,由中元古代抱板群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笔者在探讨海南岛与俯冲有关的弧岩浆活动、同碰撞岩浆活动和与后碰撞有关的岩浆活动基础上,认为海南岛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可与北越南海西—印支期花岗岩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和脆性变形、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及其与NE—NNE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的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2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的富铁矿体。  相似文献   

6.
许德如  吴俊    肖勇  陈福雄  王力    刘朝露  王智琳   《地质通报》2011,30(04):553-564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和脆性变形、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及其与NE—NNE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的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2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的富铁矿体。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海南石碌铁矿床主要矿体(北一、南六、枫树下和正美)的富铁矿石稀土元素差异,以期为成矿研究及找矿预测提供参考。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四个矿体富铁矿石稀土元素差异性明显;正美受侵入岩影响导致∑REE最高;南六受海底高温热液影响导致Eu正异常明显;四矿体矿石均表现不同程度的Ce负异常,推测受后期风化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8.
湖南苗儿山白钨矿床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矿床是近些年在湖南城步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发现的一处初具规模的白钨矿床。矿床产于苗儿山志留纪花岗岩体断裂破碎带内,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属高中温气成一热液断裂破碎带充填型矿床,并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可作为进一步工作的矿产勘查基地,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广东海南岛石碌铁矿是我国著名的富铁矿,开采历史悠久。解放后,先后对该矿床开展了大量地质研究工作。但长期以来,对矿床成因一直存在较多争论,主要观点有热液接触交代说、沉积变质热液改造说和火山沉积变质说等。在火山沉积变质说中,多数人认为矿质来源于远源火山。 近年来我们在多次野外观察基础上,综合运用偏、反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岩石矿物光  相似文献   

10.
海南石碌铁矿独居石的成因类型、化学定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石碌铁矿是我国最大的富赤铁矿矿床,同时伴生有钴、铜等多金属矿产。轴向北西-南东向的复式向斜是石碌铁、钴铜矿体的主要控矿构造,富铁矿和钴铜矿的形成与该褶皱变形及伴随的韧性剪切和高温塑性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获得该构造变形的年代学信息和证实构造变形对成矿物质的富集影响,本文开展了石碌铁矿近矿围岩—石碌群第六层透辉石透闪石岩中独居石的显微结构观察和电子探针化学Th-U-Pb定年(CHIME法)。显微结构观察发现独居石往往沿岩石面理定向分布,且具典型的球冠结构,表现为围绕独居石核部向外依次出现磷灰石、褐帘石、绿帘石同心环。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独居石为Ce-La-Nd磷酸盐[(Ce,La,Nd,Th)PO4],具富钍独居石端元组分。ThO 2含量范围(0.78%~4.61%)、稀土特征以及独居石的产出特征均暗示了其为同构造变质成因。电子探针CHIME化学定年结果表明独居石的年龄变化范围为614~397Ma,并具有两个峰值年龄:即主峰值ca.455Ma和次峰值ca.564Ma。低的ThO 2(0.78%~1.65%),PbO(0.02%~0.04%)和CaO(0.50%~0.97%)含量,以及高的Th/U比值(23.06~53.11)暗示了构成ca.564Ma的独居石是早期剪切变形事件的产物。而在随后剪切变形过程中独居石在低角闪岩相变质条件下以及碱性变质流体诱导下发生了溶解-再沉淀,形成了具ca.455Ma年龄的补丁状成分区。该过程引起了U-Pb体系的局部重置,形成的独居石具有变化较大的ThO 2(0.92%~4.61%)、PbO(0.01%~0.08%)和CaO(0.28%~1.58%)含量范围以及Th/U值(24.83~52.86)。在剪切变形之后,早期变质成因的独居石在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及富Ca、Fe、Si、Al流体参与的条件下,经不平衡反应形成了磷灰石-褐帘石-绿帘石球冠物,反应机制以独居石和球冠矿物间的元素扩散动力学为主。该反应暗示了REE、Y、Th等元素发生了迁移,并可能引起边部独居石的部分Pb丢失。结合华南的构造演化,年龄谱主峰值455Ma代表了与华南加里东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事件年龄,是加里东运动在海南岛的响应;次峰值年龄564Ma对应着冈瓦纳泛非事件,暗示了华南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与冈瓦纳大陆具有亲缘性,华南加里东运动引起陆内造山过程可能与冈瓦纳大陆的聚合碰撞事件有关。因此,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对海南岛构造演化历史具重要影响。此外,该构造运动使石碌群发生褶皱变形,伴随产生的变质流体使铁、钴铜成矿元素进一步活化和富集,对石碌铁、钴铜矿的富集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查马屯铁矿是一通过航磁异常筛选、高精度磁测、磁异常研究和钻探工程验证发现的隐伏在中生代火山沉积岩之下的沉积变质型大中型铁矿床。在介绍该矿发现过程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在元古宙冀东辽西裂陷槽发展时期,可能是一个孤岛状隆起,或者与北侧的内蒙古陆连为一体的新认识,为在辽西火山沉积盆地寻找沉积变质铁矿提供了地质依据,并对矿致航磁异常筛选、勘查思路与方法、找矿突破方向进行了探讨,可以为在相似条件下寻找深部隐伏铁矿作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邢台矿区山字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山字型构造位于河北省邯邢煤田内,其前弧向ES突出,脊柱呈ES-WN走向。分别分析了山字型构造脊柱及其东、西翼反射弧构造形迹特征,对研究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苏丹东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新发现的BIF铁矿是与火山岩密切相关的Algoma型铁矿,矿石品位TFe 37.78%,对进一步研究努比亚地盾的形成时代和古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苏丹79区块发现的含铁石英砂岩,呈北东向带状分布, 角度不整合于努比亚地盾之上,通过与西澳CID型铁矿对比,存在交错层理和底砾岩等明显的再生沉积特征,矿石品位TFe 31.91%~39.33%;通过对BIF型铁矿、CID型铁矿和努比亚杂砂岩三者部分元素及氧化物含量的分析对比,以及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CID型铁矿是由BIF铁矿风化剥蚀后搬运沉积于附近古河道内;苏丹努比亚地盾区CID型铁矿的发现,为今后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节理构造的研究是矿床、矿田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矿床、矿田构造研究的重要的辅助性手段。节理和断裂构造是岩石形变的产物,两者之间互有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既有各自的特性,又有其共性。节理构造是岩石形变发展阶段的微裂纹,断裂是其发展的高峰——破裂阶段的宏观裂纹,它们在外貌、活动规律、运动机理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借鉴、对比。1979年,我们根据这个原理,使用“比较构造”分析方法,借助于节理构造研究了狼娃山铁矿区的控矿构造。现将我们研究该矿区节理构造的一些认识和  相似文献   

15.
GIS 系统在海南石碌铁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曙光 《地质与勘探》2009,45(6):716-721
GIS(地理信息系统)成矿预测技术是依据多元地学变量空间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综合研究的新技术.GIS成矿预测工作,多元地学数据库建立是基础,软件设计是关键.根据石碌铁矿野外考察结果及对石碌铁矿成矿规律的认识,确定将双透岩、含矿层位、古地貌、构造、重力异常5个地学变量作为成矿预测变量.将石碌含矿层按50×50×50m规格划分为15224个待预测块,用成矿预测变量对待预测块进行综合打分,统计已知含矿预测块同成矿预测变量综合打分的关系,确定每个待预测块的成矿概率.通过预测,在石碌铁矿外围,一级成矿预测块2618块,有望找到一亿多吨富铁矿.GIS成矿预测技术为危机矿山外围及深部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贺伟建 《矿床地质》1987,6(1):79-87
本文将铀矿床赋存的构造形态划分为层控、断控和体控三种模式。层控模式包括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层状铀矿床、顺层发育的后生带状铀矿床和与不整合面有关的铀矿床;断控模式包括各种产于断裂带(层间断层除外)的铀矿床;体控模式的铀矿床则分为与侵入体构造和火山机构有关的两种情况。所有模式均具有三个特性,即模式保存的完整性,模式发展的阶段性和模式形成的复合性。铀矿床的构造模式特征对矿床评价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石碌铁矿区重磁异常特征的分析,总结了该矿区重磁异常特征与矿体之关系.探索重磁方法在该矿区找矿的有效性,建立其找矿模型,指导该矿区深部及外围的地质找矿工作.从而扩大矿区远景规模,增加矿区资源储量,为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提供资料,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山旺盆地山旺组大型野外露头剖面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重力滑动构造.这种重力滑动构造可以划分为原地系统、滑动层,滑动系统三部分.在滑动系统中又可以依部位的不同次划分为平行滑动段、对称挤压段、柔性蠕动段和褶皱推覆段等四段.在滑动系统的微观特征上.,表现出典型的柔流褶皱现象.山旺组重力滑动构造和沉积滑塌构造主要区别在于变形发生时间.山旺组重力滑动作用的形成可能与基底差异抬升有关.陆相盆地内部中央隆起带的形成与陡坡带差异升降而造成的重力滑动构造有关.因此,重力滑动构造的发现对理解陆相盆地中央隆起带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构,共生组合及分布规律无不与原岩性质及沉积环境有关,深入研究矿物的成因对揭示原始成岩环境及地质体的演变过程,探讨地质体的成因,进而对成岩成矿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指导找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各有关单位对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床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我们对某些变质  相似文献   

20.
石碌铁矿床位于海南岛五指山褶皱带西段.矿区内外发育以闪长玢岩脉为主的中基性脉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厘定闪长玢岩脉年龄为248±1 Ma(MSWD=0.4),为早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与同时代的富碱侵入岩体构成“双峰式”侵入岩.闪长玢岩脉为钾玄质系列,低SiO2(49.18%~55.25%)、高Al2O3(14.36%~16.75%)、FeOt(5.98%~10.07%)和MgO(3.80%~5.43%),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Nb/Ta、Zr/Hf和La/Nb比值分别为15.33~17.80、36.00~45.23和2.59~8.62;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t=18.087~18.483,(207Pb/204Pb)t=15.473~15.587,(208Pb/204Pb)t=38.272~38.817.LREE/HFSE和LILE/HFSE比值及Pb同位素组成显示为富集地幔来源,但混染有少量的地壳物质.HFSE判别图解指示闪长玢岩脉形成于大陆边缘弧伸展背景,与晚二叠世印支板块NE向向华南地块俯冲造成的大陆边缘弧局部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