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对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50m 雪芯样品主要阴、阳离子浓度、通量和积累率关系的研究,揭示以下规律:1)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大气中各主要离子浓度足够大,足以使本地区冰雪中主要离子浓度不随积累率的变化而变化,即离子浓度不受积累率的影响。2)各主要离子干、湿沉积所占比重的计算结果表明,本地区离子沉积方式以湿沉积为主。另外,nssSO2-4 的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爆发的中、短期气候效应在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北极Svalbard群岛Longyearbyen地区3条冰川8个雪坑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冰川表层雪中海盐离子Cl-和Na+占主导地位,其浓度远高于其它离子,而陆源Ca2+在雪坑秋季污化层中浓度远远高于其它层位,可作为雪坑定年中秋季层位的标志。在季节变化上,海盐离子和SO2-4、NO-3在春季和夏季表现为高值,这与冬春季节北大西洋风暴和中纬度人类污染物远距离传输到北极有关,也与夏季局地海洋性气团、大气中氧化作用、光电作用和清除速率有关。同全球的边远地区格陵兰、南极和青藏高原比较,Longyearbyen地区雪中离子浓度水平较高,特别是海盐离子浓度远高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3.
希夏邦马峰冰川粒雪中环境季节变化记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海技7000m冰雪平台钻取14m粒雪芯一支。通过对粒雪芯中δ^18O和主要离子浓度的季节变化分析,认识希夏邦马峰地区大气环境的季节变化特征。相关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结果表明,达索普粒雪芯内的δ^18O与Ca^2+、Mg^2+、SO4^2-、NO3^-和NH4^+浓度之间正相关显著,而与Na^+、Cl^-和K^+浓度之间的关系不明显。EOF1代表了以尘埃来源为主的离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考察期间在东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沿线采集了4个雪坑,利用火山标志层确定了Dome A地区雪坑年层序列(1962—2018年).雪坑离子浓度时空的分析表明,沿海地区Cl–和Na+浓度受海洋来源影响相对较高,Cl–/Na+比值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增加,表明Cl–除海盐源外存在其他来源或受到挥发...  相似文献   

5.
酸性气体成分(如NO-3)的强挥发性导致其在雪面沉降后,具有沉积后气/雪交换作用,即其在表层雪内是“可逆”沉降的。通过比较东南极内陆雪坑的NO-3剖面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内NO-3的浓度变化,认为沉积后气/雪交换作用在东南极内陆较显著,而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则不然。表层雪内NO-3存在方式的不同和沉降机制的差异应是导致两地NO-3沉积后过程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无论南部、北部)雪冰电导率与雪冰体的酸碱度及雪冰内各类杂质成分的关系明显不同于极地冰盖(南极冰盖与格陵兰冰盖),青藏高原雪冰电导率依赖于地壳来源的碱性矿物盐类杂质(如Ca2+,Mg2+,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即H+)呈反相关;极地冰盖雪冰电导率依赖于海洋来源的酸根离子(如Cl-,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呈正相关。但在北极地区,雪冰电导率与各离子的关系存在复杂的地域分异,如在北极中心地区,极可能由于“北极霾”的干扰,打破了格陵兰冰盖内电导率与酸根离子间明确的函数关系。总之,雪冰电导率是寒区大气环境的替代性“指示器”  相似文献   

7.
南极洲伊利莎白公主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地区——南极洲伊利莎白公主地区近300 km断面上70余个雪坑的δ18O和积累率资料的分析,首次揭示了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即无论是气温还是降水都从沿海向内陆递减,但两者的变化又有差异,具体表现在气温从沿海向内陆持续递减,降水先递增后递减,表现出很强的地段性。同时探讨了二者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
降水中δ^18O的分析表明,本区夏季风期间大性气团降水中δ^18值高于海洋笥气团降水,同类型气团降水中δ^18O与气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达索普冰川经拔区高程效应明显的降水过程,δ^1、8O的垂直变化梯度较小为-0.1‰/100m。无高程效应特征的降水过程,可能与降水时的天气状况有关。同时地形对降水中δ^18O随高程的分布有较大影响。达索普部川区近东西向区域内降水中δ^18O分布与高程效应一致,而近  相似文献   

9.
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雪坑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2007年在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采集3个雪坑样品。运用相关分析、海盐示踪法等方法,对化学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主要阴阳离子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雪坑中不溶粉尘和主要化学离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期间降雪中粉尘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主要离子的浓度在沙尘季节也明显高于非沙尘季节。雪坑中Ca2+是主要阳离子,SO42-是主要阴离子。除NO3-外,雪坑中其他离子浓度之间均存在较好正相关。表明冰川区主要受中亚地区沙尘活动影响;同时雪坑中的离子(尤其是Na+)除陆源矿物粉尘之外,一定程度源于海洋源。  相似文献   

10.
Thea.  WH 何元庆 《山地学报》1999,17(4):289-293
通过在北欧AustreOkstindbreen冰川积雪内的实际测定结果,证明野外测量积雪内液体水含量的新方法-酒精量热法是可行和适用的,解决了过去测定积雪内液体水含量时遇到困难。5个雪坑剖面的测定结果清楚地显示雪内液体水含量的区带性和随高度的变化,积雪内液体水含量的垂直变化与雪层中物理结构,温度和密度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1.
华南末次冰期盛期最低海面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镇国  徐起浩 《地理学报》1995,50(5):385-393
本文从陆架残留砂、水下海滩岩、陆架残留地貌、海底岩芯、珊瑚礁沉积间断、陆域侵蚀沉积反映等方面,综合考虑海面下降、陆架均衡沉降、构造活动、海流潮流波浪的再造作用等多种因素,认为华南末次冰期盛期的最低海南可能是-80m左右。  相似文献   

12.
大同-阳原盆地古泥河湾湖的岸线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夏正楷 《地理研究》1992,11(2):52-59
本文通过大同-阳原盆地古湖岸线遗迹的分析,阐述第四纪古泥河湾湖的出现、发展和消亡,指出湖泊变迁是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陈志清 《地理研究》1995,14(3):74-81
根据黄河下游7个控制断面的深泓高程、平均河底高程、滩槽高差及过水断面面积的历年变化,可以看出黄河下游河道的萎缩过程,大型水利工程的运用及引黄灌溉加速了下游河道的淤积和萎缩。  相似文献   

14.
秦岭太白山古冰川发育与黄土高原气候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古冰川遗迹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太白山雪线变化和冰川发育过程,将其与黄土高原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模式对比,阐明了太白山雪线变化和冰川发育的时代和时间序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建华 《极地研究》1992,4(1):23-28
重力资料结合磁性体埋深计算和地震折射资料的分析 ,表明在南极半岛和东南极克拉通之间的菲尔希内尔和罗纳冰架之下存在一减薄的地壳。推测该区地壳的减薄主要由南极半岛和东南极克拉通之间的近东西向拉张作用所造成 ,该作用很可能发生在陆架盆地发展的早期。  相似文献   

16.
198 5年 2月在南极长城湾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 ,在鉴定出的 3 1种浮游植物中 ,冷水性种类占的比例最大。湾内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为 1 6 2 .5× 1 0 4 个 / m3 ,其分布湾内低于湾口。优势种类为聚生角刺藻、无刺冀根管藻和条纹盒形藻 ,前者的分布集中于湾内 ,后两者密集在湾口。  相似文献   

17.
北洛河下游河槽形成与输沙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齐璞  孙赞盈 《地理学报》1995,50(2):168-177
北洛河发湖泊于黄河粗沙来源区,年均含沙量达128kg/m^3年均流量仅25m^3.s,是典型的多沙河流,但由于泥沙主要由高含沙洪水输送,平水流量小,含沙量低,经常保持窄深稳定河槽,使高含沙洪水挟带的泥沙能顺利输送而不淤,并形成弯曲性河流。  相似文献   

18.
孙洪亮 《极地研究》1990,2(1):66-72
从1987年1月5日开始,在南极长城站使用挪威安德拉公司生产的WLR—5型水位计对潮汐进行长期自动观测,取得60天,共8千多组数据。本文对这些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南极长城站潮汐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杨积武 《地理学报》1994,49(5):477-480
“大水冲刷,小水淤积”是冲积性河流普遍存在的理象。如何确定大小水的界限,也就是分界流量的大小,参考文献[1]曾利用水沙关系式联立的方式进行求解,本文就此方法的可行性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0.
南极普里兹湾营养盐消耗及新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HINARE-6和CHINARE-9普里兹湾内营养盐的分布及变化,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方法估计了该海区新生产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在CHINARE-6期间,NO3-N、PO4-P、SiO3-Si消耗分别为1064.8、69.2、2196.9mmol/m2,NP、SiP吸收比分别为15.3、31.7,平均新生产力为992.4mgC/(m2d)。在CHINARE-9期间,NO3-N、PO4-P消耗分别为551.9、41.2mmol/m2,NP吸收比为13.4,平均新生产力390.1mgC/(m2d),表现出很大的季节和/或年际变化。估算的新生产力值都大于14C测定的初级生产力值,表明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有很大的新生产力。元素吸收比和外海测定值不同,表明营养盐的吸收和循环在南极海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