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港口工程项目勘察的角度,针对勘察工作量的布置、钻探和取样、岩土分类、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强度参数的选取及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计算等方面,对中、欧、美国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在钻探和取样、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面,三种标准是相通的,但在工作量布置、岩土分类、标准贯入试验的成果应用、强度参数的选取及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计算等方面存在差异,研究成果可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水泥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泥加固土及其影响因素如土质条件、水泥掺入比、龄期、水泥标号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粉喷桩在加固软土地基中桩长、置换率等设计参数与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友龙 《地下水》2011,33(2):199-200
目前,海域抽水试验在人工岛、海底隧道等工程已广泛应用,但海上抽水试验不同于陆域抽水试验,试验周期长、要求高、试验技术难度大.本文对海域抽水试验钻探平台的稳定性(施工船只及设备的选择、平台的安装)、止水效果(护孔管的安装)、钻孔成井质量(成孔和洗井)、试验数据的采集(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核实)等四个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强夯对砂类土、填土等地基的加固处理,国内外已获得较好的效果。对软土,特别是淤泥、淤泥质粘性土,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和弱透水性等特点,能否采用强夯法来加固?这是建筑界很关心的问题。论文以上海虹桥附近某工程地基的强夯试验材料,详细介绍了地基土夯前、夯后一月及夯后半年的强度变化情况,对不同时期的地基土进行了占探、常规土工试验,静力触探、电测十字板抗剪强度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占孔注水试验及现场荷载试验等,在夯击过程中又进行了孔隙水压力的测定和分层沉降及侧向变形的测量等。根据大量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南宁盆地第三系泥岩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南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特点,探讨了1号线穿越膨胀岩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试验项目及相关注意事项。提出了南宁轨道交通穿越膨胀岩区详细勘察中对钻孔间距及封孔要求、现场描述等内容;其中对室内试验建议补充岩石矿物的鉴定、吸水率和饱和吸水率试验、耐崩解试验、膨胀性试验;原位试验项目建议增加地应力试验、现场基床系数K_(30)试验、现场浸水载荷试验、水平膨胀力试验项目。并针对一些特殊勘察项目,如现场测定基床系数K_(30)、热物理指标及水平膨胀力等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向应力状态下大理岩压缩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讨论大理岩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压缩变形特性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加荷路径对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及破坏机制等的影响.进行了恒侧压、反复加压、等比加压、应力常量,卸荷等试验研究,此外还进行了无侧向应变及静水压等试验.该试验采用了我所自制的 CBS-2型数字显示位移测量仪进行测量,探头直接固定在高压筒体内岩样上下垫块之间,可以测出岩样破裂后的变形,克服了过去采用电阻片量程不够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白垩系砾岩及泥岩地层在长春地区普遍存在,但由于砾岩地层现场钻探难以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泥岩地层由于存在水稳性、膨胀性、崩解性等因素影响,砾岩和泥岩的承载力值、抗剪强度参数指标、渗透系数以及基床系数等参数多以经验数据评估方法为主,在合理准确确定相关参数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通过对长春地区白垩系砾岩及泥岩进行原位平板载荷试验、浸水载荷试验以及现场原位剪切试验,获取砾岩、泥岩的承载力值、抗剪强度指标、渗透系数以及现场基床系数值等,为地铁建设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设计提供充足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福建漳州某地填土地基强夯试验监测项目,利用钻探、原位测试及孔隙水压力、水平位移、螺旋沉降、磁性分层沉降、水位及沉降标观测等试验监测手段,对强夯加固填土地基试验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强夯效果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对该电厂软弱地基测试、试验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及计算,系统地阐明了地基的变形及强度特性、剪切波速、振动周期、剪切模量及刚度系数等工程特性。笔者认为,在东南亚沿海地区的电力工程承包项目中,受地基条件复杂性和当地勘察技术局限性的制约,地基测试、试验数据存在系统性及收敛性等方面的问题。有效的工作方法应是,首先通过相应的数理统计分析,谨慎考察地基测试及试验数据可靠度的置信水平。据此进一步分析地基的工程特性,为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完善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分别采取了不同夯击能(8000kNm、6500kNm和3000kNm),不同的夯点间距(1.6D、2D和2.5D)及不同的夯锤底面积(5m2, 7m2)等5种方案组合进行了强夯处理对比试验。处理前后分别进行了标准贯入、静力触探、载荷试验及渗透试验等一系列原位及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各强夯方案对地基土干重度、承载力、压缩性、湿陷性及渗透性等性质均有较大影响。各方案有效加固深度,随着施工工艺和参数的不同有所差别。对强夯震动波水平加速度进行了测试,对其衰变规律做出来了初步判定。试验结论可以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丰富的重力流沉积为例,借助非牛顿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对重力流运动的特点和类型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重力流运动的特点是:具层移(流)运动、有旋性、挤压性、涡旋性、惯性、颗粒上浮性、颗粒下沉、颗粒碰撞、剪切作用和下切作用。重力流可分为:滑动流、混合流、碎石(屑)流、颗粒流、液化流和浊流。  相似文献   

12.
河道扩散器排放近区稀释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超  吴东敏 《水科学进展》1993,4(4):309-315
稀释度是扩散器排放近区最重要的特性参数.本文借助试验研究的成果,分析河道扩散器排放近区流态特性.运用连续方程、动量和动能守恒原理,推导出回流型流动、无回流型流动及分层流流动三种流态情况下近区稀释度的计算公式.通过试验资料验证计算成果,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水系统是由管流水与隙流水共同组成的水文地质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与转化关系。偏流作用引起夺水现象,进而导致汇流。管流水分为伏流与暗河,在非灌入式补给情况下,喀斯特水运动的基本模式是:降雨(补给)→隙流水(赋存)→管流水(汇排)。一般情况下,暗河起着汇排隙流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艳  祖树正 《世界地质》1999,18(4):64-68
阐述了流场分析法在查明矿区水文地质边界的水力性质,含水介质的结构特征及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中的应用。并以蔚县矿区为例,对大抽水前后的天然流场和人工流场进行了分析,确认了介的水质,强径流速年位置及岩溶水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异重流入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余斌 《沉积学报》2002,20(3):382-386
1999年委内瑞拉瓦加斯(Vargas)乌里亚(Uria)发生的大规模泥石流将海岸线向海中推进了200m。这是一种异重流现象。泥石流流入海中并在海中沉积下来,其头部沉积位置距原海岸线已远大于200m,泥石流在海中的沉积物还将改变海底地貌。本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异重流的潜入点规律,水面和水下堆积扇规律。  相似文献   

16.
沉积物重力流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关于沉积物重力流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其石油地质意义已得到了足够重视,但在理解重力流的流体类型及沉积作用特点时仍有一定难度,从而出现了分类方案及术语使用非常混乱的严重现象,反过来又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及认识的分歧.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试图理清重力流的各种分类方案、相应术语的涵义及其沉积特征,得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生态水文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城市化的生态水文效应对于指导河流的保护与生态修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流径流情势在维持河道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的重要性,在分析现有生态水文指标体系的特征及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径流历时曲线、洪峰流量频率超出曲线和T0.5(区域径流超出天然状态下重现期为0.5年的降水所产生的洪峰流量的时间占区域有径流总时间的比例)为代表的生态水文指标体系。利用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来模拟不同城市化程度下的降雨径流过程,并利用所建立的生态水文指标体系模拟其生态水文效应。结果表明:城市化程度越高,其时段流量幅度及历时越大,洪峰流量及发生的频率越大,T0.5越小。城市化通过改变径流的大小、历时及频率,改变了水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多样性,进而对河道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窦鲁星  张昌民  张莉  毕小龙  杨沁超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13-2023040013
洪水型重力流是重力流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认为洪水型重力流具有紊流支撑的流体性质,对于其流体性质转化及其沉积记录的识别不够深入。近年研究揭示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可形成多种过渡型流体,具有特殊流体转换机制和沉积特征。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文献,系统介绍了过渡型流体基本特征、沉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研究的启示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少量黏土矿物影响下,沉积物重力流流体的性质即可由紊流向层流转化,形成特殊的过渡型流体。转化过程主要取决于黏土矿物含量和类型控制的流体内聚力和流速控制的紊流应力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渡型流体可以产生大型流水沙纹(large current ripple)、砂质纹层—泥质纹层间互形成的低幅度沙波(low amplitude bed wave)等独特的底床类型。尽管实验研究揭示了过渡型流体可能形成的沉积底床特征,针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记录中过渡型流体的解释仍十分缺乏,尤其是过渡型流体转换机制及其沉积响应仍亟待深入探索。过渡型流体的沉积底形是研究洪水型重力流沉积动力机制的重要载体,可为深入理解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过程提供新视角,同时可能具有更广泛的沉积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The threshold of movement of sediment obtained from sandbanks within the Bristol Channel (UK) is investigated under unidirectional, oscillatory and combined flows. The experiments were undertaken in a recirculating, unidirectional laboratory flume containing an oscillating plate to simulate wave action, with movement along the same axis as the unidirectional flows. The sand samples consisted of cohesionless quartz grains with median grain sizes between 0·315 and 0·513 mm. T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nder flow velocities (measured at 2 cm above the bed) ranging between 0 and 24 cm s–1 and oscillatory currents (wave periods of 5, 12 and 15 s) ranging from 0 to 28 cm s–1. The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the initiation of sediment movement were assessed, by visual observation, using the Yalin criter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unidirectional flow, there is a slight overestimation of the threshold of naturally graded sediments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ly derived threshold curves for artificially prepared sediments under similar flow conditions. In the case of oscillatory flows, the threshold for the natural sands i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predicted by previously derived empirical curves. Under combined flows, wave period is shown to control threshold conditions, with the unidirectional and oscillatory flow components combining in a linear fashion for long-period (12 s and 15 s) waves. In contrast, in the presence of short-period (5 s) waves, the unidirectional and oscillatory components of the flow appear to 'decouple'. For high orbital velocities, in both cases, the effect of the wave period on threshold diminishes.  相似文献   

20.
洪水型重力流是重力流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认为洪水型重力流具有紊流支撑的流体性质,对于其流体性质转化及其沉积记录的识别不够深入。近年研究揭示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可形成多种过渡型流体,具有特殊流体转换机制和沉积特征。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文献,系统介绍了过渡型流体基本特征、沉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研究的启示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少量黏土矿物影响下,沉积物重力流流体的性质即可由紊流向层流转化,形成特殊的过渡型流体。转化过程主要取决于黏土矿物含量和类型控制的流体内聚力和流速控制的紊流应力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渡型流体可以产生大型流水沙纹(large current ripple)、砂质纹层—泥质纹层间互形成的低幅度沙波(low amplitude bed wave)等独特的底床类型。尽管实验研究揭示了过渡型流体可能形成的沉积底床特征,针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记录中过渡型流体的解释仍十分缺乏,尤其是过渡型流体转换机制及其沉积响应仍亟待深入探索。过渡型流体的沉积底形是研究洪水型重力流沉积动力机制的重要载体,可为深入理解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过程提供新视角,同时可能具有更广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