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西岩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该地区土壤含有大量铁锰结核,其主要成分为铁和锰的氧化物,对重金属有着较强的富集作用。铁锰结核伴随着土壤形成过程而产生,也是反映土壤形成过程及成土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研究铁锰结核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有助于了解广西岩溶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过程和富集特征。文章对广西柳江和桂平的土壤与其中的铁锰结核进行了成分分析,通过微量元素分析得到铁锰结核对Ni、Cu、Cd、Zn、Pb、Co、Ba、As、Cr等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通过Ti/Al2O3的比值关系推断了铁锰结核与土壤的物质来源。此外,还对铁锰结核进行了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Laser Microscopic Confocal Raman Spectrometer)、扫描电镜和能谱仪(SEM-EDS)分析。通过铁锰结核内部同心环带状圈层结构及其内部的元素分布周期性变化的特征,推测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形成固定了大量重金属元素,减轻了土壤重金属污染负担;但如果铁锰结核发生了溶解则会导致Mn及受其控制的部分重金属(Co、Cu、Ni、Ba)重新释放回到土壤,加重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2.
贵州关岭新铺地区铁锰结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叙述了关岭县新铺地区晚三叠世瓦窑组下部含锰层位及其铁锰结核产出的地质背景和宏观特征 ,并较详细地论述它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铁锰结核有别于现代大洋沉积的铁锰结核或铁锰结壳 ,是Mn和Fe含量中等、Mn∶Fe >1、富LREE、贫多金属的复合成因铁锰结核 ,可能是早期热水成因的铁锰沉积物经后期风化淋滤作用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在甘孜—理塘结合带内理塘县中木拉乡附近发现锰结核。通过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该锰结核产于结合带内瓦能蛇绿混杂岩组中的黑色粉砂质板岩中。其沉积层序为玄武岩→硅质岩→含锰结核粉砂质板岩。锰结核主量元素具有高Mn、低Fe、Si、Ca的特点,其中Mn含量为42.19%,高出大洋锰结核平均值1.83倍,Mn/Fe值较高,达8.1。锰结核中除Cr高于大洋锰结核平均值2~7倍外,多数微量元素低于大洋锰结核平均值。稀土元素具有较明显的Ce正异常,稀土总量、轻重稀土分异程度、Eu异常特征与混杂岩中的砂岩、硅质岩近似,而与玄武岩差别较大。该锰结核产出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火山活动微弱,代表甘孜—理塘洋扩张到最大程度时的沉积。其时甘孜—理塘洋规模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尽管对大洋铁锰结核的成因的认识还未统一,但几乎一致认为结核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密切有关,结核中部分元素来自沉积物。因此,探讨铁锰结核富集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大洋铁锰结核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作者利用我国首次大洋铁锰结核调查所取得的沉积物及某些间隙水的化学资料,通过把结核相对富集区的沉积物,与河口陆架及贫结核区(太平洋西部、南纬2—8°,  相似文献   

5.
黎塘岩溶区土壤铁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黎塘岩溶区土壤铁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与土壤相比,铁锰结核的化学组成中仍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但Fe2O3的含量明显增加,成为铁锰结核中含量最多的氧化物,MnO含量也有一定程度增加,它们富集系数分别为5.19和3.40;铁锰结核对重金属具有明显的富集效应,其富集顺序为Cr(M)〉Pb〉Co〉Zn〉Ni〉Ba〉Li,它在土壤中的含量受成土母质及浅层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元素的相关分析及因子分析表明,铁锰结核在形成过程中还具有成核富集效应、专性吸附效应和成核易淋溶效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沿岸海域的铁锰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而勤  王琦 《地质论评》1985,31(5):404-410
自上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许多浅海区都陆续发现过铁锰结核,它们在形态、成分等方面与产出在大洋的锰结核有显著不同。搞清这种浅海结核的特征、分布及成因,有助于阐明铁锰氧化物的迁移和富集规律,显然这是很有意义的。近年来在我国沿岸海域也相继找到了这类形成物。1981年我们在东海发现了铁质结核并作了研究,以后又有一些研究者报道了北部湾、南海的铁锰结核。本文即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沿岸海域铁锰结核的类型、分布规律及成因。  相似文献   

7.
自1873年在深海发现铁锰结核以来,在许多海域均发现了丰富的铁锰结核和结壳.以往的研究表明,太平洋铁锰结核是一种微生物岩~([1-4]).微生物以其特有的生物结构构成铁锰结核的骨架或以生物有机体形式赋存于铁锰结核中~([3,5]).  相似文献   

8.
王征  朱茂旭  周良勇 《矿物学报》2007,27(2):131-136
利用锰氧化物具有高的吸附与氧化还原化学活性的特点,研究了采自东太平洋的铁锰结核对阳离子染料次甲基蓝氧化性脱色特征。结果表明,铁锰结核表面的非均相氧化是次甲基蓝脱色的主要机制。在通常的染料废水浓度范围内,铁锰结核可有效地对次甲基蓝染料废水氧化脱色。随染料浓度降低,铁锰结核投放量增加和粒度减小,次甲基蓝的脱色率明显提高。次甲基蓝的矿化程度(TOC去除率)较高,但仍低于脱色率。pH对次甲基蓝脱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表面配位体形成和对体系还原电位的影响,当pH<4.0时,脱色率随酸度的增加明显提高;当pH在4.0~10.0时,溶液pH值对脱色率影响有限。在铁锰结核连续循环体系中,溶解Mn2 浓度和pH的增加是脱色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海海盆一块锰壳层的生长速度及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明  张承蕙 《沉积学报》1983,1(2):131-142
锰结核是海洋中重要矿产资源,它的成因至今众说纷纭。测定锰结核(包括锰壳层)的生长速度,应用放射性元素及其同位素研究锰结核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于探讨锰结核的成因十分重要。铀系方法,包括230Th、231Pa、234U230Th/232Th,在测定锰结核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刘玉山 《矿床地质》1998,17(Z4):725-728
该文简要论述了铁锰结核、富钴结壳及海底气体水合物矿产的地质特征、分布、巨大的蕴藏量以及开发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沉积相,通过连井剖面沉积相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其纵向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主要发育了台地-泻湖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潮坪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河流-湖泊复合沉积体系。研究区沉积演化在纵向上表现清晰,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本溪、太原期主要发育海相沉积;二叠纪山西期主要为过渡相沉积;二叠纪上、下石盒子期主要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12.
甘肃的寒武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北山、祁连山、河西走廊及陕甘宁盆地。根据沉积岩相及动物地理区系分为三大沉积区和7个沉积分区:北山沉积区分为下统双鹰山组、中统大豁落井组、上统西双鹰山组;祁连山沉积区未见下统,中统月牙山群、黑茨沟群和格尔莫沟群,上统香毛山群;华北沉积区下统未分,中统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上统仅见崮山组。三大沉积区的动物群分别为东南型(除早寒武世外)、过渡型和华北型。寒武系下界相当于滇东的沧浪铺阶之底界,并与震旦系冰碛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寒武纪岩相古地理轮廓受当时的地壳变动和气候条件所控制。早寒武世中晚期开始海侵,在北山沉积区之西部呈海湾,在陕甘宁盆地西缘呈浅海陆棚,省内其余地区(除西秦岭外)呈古陆状态。中寒武世广泛海侵,在祁连山形成海槽,且地壳运动加剧,火山喷发活动频繁。晚寒武世大规模海退,仅在北山局部地区、祁连山西段和陕甘宁盆地有沉积,其余均为古陆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张世涛  冯庆来 《地质通报》2000,19(4):416-421
介绍了沉积混杂岩的识别方法 ,提出了造山带沉积混杂岩区区调研究的技术路线 ,建议沉积混杂岩的制图单位采用三级划分体制 :一级为沉积混杂岩带、二级为沉积混杂岩层、三级为沉积混杂岩体。以中甸地区为例示范了这些制图单位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冰成沉积构造是在冰直接控制下而形成的沉积构造,冰融沉积构造是其中的一类。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的野外地质考察,发现并描述了7种冰融沉积构造:冰融水流痕、冰成裂流痕、冰融丘(冰融痕)、冰成泥沙片、冰成泥沙笋、冰成豆粒和冰成根状构造。冰融沉积构定的指示意义。最后,系统总结了冰成沉积构造的分类。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研究哈拉奇地区古生代沉积地质,根据研究区的岩性、岩相建造、古生物化石、沉积演化、沉积构造等基本数据,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古生代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古生代岩性组合依次为灰岩-砂岩-灰岩-白云质灰岩,反映了海退-海进-海退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6.
在白家海一五彩湾地区苍房沟群沉积相分析中建立了优势相的划分标准,同时得出上苍房沟群的优势相为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下苍房沟群的优势相为扇三角洲、滨浅湖和曲流河等。综合优势相分析和地震资料进行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  相似文献   

17.
豫西鲁山地区汝阳群发育了形态特征多样的大量微生物成因构造,主要为多边形网格状脱水裂痕和纺锤形脱水裂痕。通过对微生物成因构造宏观特征的描述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微生物成因构造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微生物成因构造的总体特征演化规律与汝阳群趋于稳定的沉积环境演化一致,其形态特征与微生物席厚、暴露时间频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成铅锌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岩矿证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光 《甘肃地质》2002,11(1):32-43
热水沉积成矿与正常沉积矿床在矿质来源和成矿机制上有很大的差异 ,反映在岩矿石结构构造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虽然都有特征的沉积韵律条带、纹层构造 ,但由于热水沉积成矿矿质浓度大而形成了稠密而富集的组构 ,二者可区分。通过对西成铅锌矿化集中区两类热水沉积矿床的岩矿石组构进行论证 ,认为他们不但以上述特征区别于正常沉积矿床 ,而且各自也有差异 ,厂坝式矿床在组构上保留了原始沉积富而大的特点 ,虽有矿物粒度在变质作用中重结晶加粗的富集过程 ,但没有完全破坏原始的热水沉积构造。毕家山式矿床也具有原始沉积特点 ,但在改造过程中有热液叠加交代充填的现象 ,而原始沉积特点则又可区别于热液矿床 ,硅质岩的结构构造就是明显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盆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测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测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测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怀来新元古代长龙山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省怀来新元古代长龙山组主要为一套富含Chuaria等宏观藻类化石的碎屑岩沉积组合。对剖而的岩相分析及地球化学的研究,确定了潮坪、浅水陆及海滩等三种沉积相。由此提出了长龙山组的沉积相模式。长龙山组表现为三种沉积相的周期性叠置,组成了两个碎屑岩沉积序列。长龙山组的下部序列由潮坪相到浅水陆棚相再退回到海滩相;上部序列由浅水陆棚相及上组成。Chuaria等宏观藻类化石主要发育在浅水陆棚相的滨外页岩亚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