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黄土分布于全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广大地区,尤以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中国和世界黄土分布与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青梅东部地区的黄土分布范围,西界乌鞘岭一青海湖或日月山,也即黄土高原的西界;另一认为是东经102°以东地区的乌鞘岭与龙羊峡为界.历来人们对青海黄土区尽管在分布范围上有不同的认为,但在归属问题上却是一致的,认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历史与现代过程的分析,探讨了历史上治黄治淮的环境效应,特别是黄河筑堤和淮河高家堰修筑所造成的环境后果。黄河筑堤为下游平原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但河床的抬高,地上河的形成,使黄河改道频繁,并由此控制了徽地貌的形成,影响了土壤的成土过程和分布、地表水和地下水动念、涝渍灾害和盐碱化。黄河夺淮后,高家堰的修筑使洪泽湖面积急剧扩大,水位迅速提高,并使之成为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大水库。并由此增加了洪涝灾害的机遇和频率。  相似文献   

3.
刘长奇 《地理教学》2011,(15):28-29
河流,尤其是一些大的河流,历来与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在与河流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河流有关的成语、谚语和传说,往往蕴含着很有趣的地理知识。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典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潘威  郑景云  满志敏 《地理学报》2018,73(11):2053-2063
利用清代黄河上中游3个站点的志桩尺寸记录,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反演了1766-1911年的逐年径流量,重建了兰州、青铜峡和三门峡1766-2000年的逐年汛期径流量序列,再结合河源段唐乃亥站1766-2000年的逐年径流量,构建了河源—上游—中游4个站点的径流量序列,这是目前利用历史文献记录能够获得的最为清晰的黄河径流量曲线。研究显示,19世纪中期出现在黄河下游的沉重“河患”是由青铜峡—三门峡河段内的径流量突变所致,而20世纪20年代的枯水时段从河源段到中游段都存在,但其不是突变造成。同时,研究也揭示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与黄河上中游径流量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着阶段性的反相位关系,20世纪前期和中期,8~16年尺度上在4个站点的径流量都有反相位关系出现;在19世纪30-50年代,PDO与流量在4~6年尺度上的反相位关系在兰州和三门峡断面都较为明显。交互小波分析显示,PDO与黄河上中游汛期水量在8~16年尺度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但只存在于三门峡和兰州断面。这一关系也许表明,黄河上中游产流区的夏季降雨量与PDO的关系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相似文献   

6.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它哺育着在这里劳动生息的亿万人民,是中华民族的摇蓝,对祖国的繁荣有过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上中原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停滞不前,从而使黄河成为一条闻名于世的害河。华北经济的兴衰与黄河的治理开发密切相关,几经起伏。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经过40年来的努力,黄河已从一条被称为“中国之忧患”的害河,开始成为造福于人民的利河,这一历史性转变也使得华北平原的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世界机场空间格局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机场是航空运输的重要载体,其空间格局深刻影响着航空市场和航空网络的演化。近年来,迅速增长的中国航空运输成为世界航空运输最为突出的事情之一。基于世界民航发展概况,本文系统分析了世界机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美国和欧盟将形成全球两大民航“发展极”,亚太地区则是世界未来航空增长最具潜力的区域。在重点分析美欧机场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世界多机场地区的机场分布特征,以期对中国城市群(或城市密集地区)、大都市区以及支线机场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山地,特别是高山,自然环境特殊,蕴藏着许多自然奥秘和资源,历来是科学家们向往的地方。中国是个多山国家,也是世界上山地最发达、山地研究内容最丰富的国家。 中国西部地区,群山汇集,高峰荟萃(照片1)。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即高极)。单就我国境内及边境的中喜马拉雅山而言,它便汇集有海拨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广阔的冲积扇上星罗棋布着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就是根据黄河下游的水文地质特征,从转变人的观念和开发黄河旅游资源入手,提出了要点线结合地开辟我国新的旅游线—黄河水上游,举办各种具有黄河特色的旅游项目。以此来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09,(5):42-42
据中国网报道,在世界的某些神秘海底或湖底隐藏着远古人类城市,这些远古建筑遗址孕藏着大量的人类历史信息。许多水下古城堙没于水下是由于数千年前地震、海啸或者其他自然灾难形成的。许多水下古城仅是近年来才被发现,或者这些远古遗址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下实现的。这些神秘的水下古城仍保留着许多秘密,它们的发现让科学家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人类历史文明形成了许多置疑和思考。以下是美国新闻媒体列举的全球七大神秘水下古城。  相似文献   

11.
陈鸣 《地理译报》1996,15(4):59-62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广阔的冲积扇上星罗棋布着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就是根据黄河下游的水文地质特征,从转变人的观念和开发黄河旅游资源入手,提出了要点线结合地开辟我国新的旅游线-黄河水上游,举办各种具有黄河特色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2.
在许多音乐歌词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歌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能活跃课堂气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讲授黄河时,播放歌曲《黄河愿(张明敏演唱)》  相似文献   

13.
<正>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是长江、黄河、澜 沧江的发源地。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 众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也很难再找到三条同样的大河,它 们的源头竟是如此血脉相连。现在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 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源于此,人们将它誉 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并称之为地球“第三极”。 三江源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丰富、分布最集中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申报世界遗产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世界遗产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标准,应该可以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申报成功,将能提高我国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认识和自豪感,有利于世界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全面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更能加强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至今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存在一些需要解除的思想束缚。我国一向重视治黄的问题,黄河大堤受到精心的保护,对黄河问题的研究也成绩卓著,这些对申报都十分有利。当前,非常需要有关方面进行认真的讨论,以取得共识,决定是否需要立即开展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的非汉语地名文/陈桥驿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土地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在中国人口中占绝对大多数的民族即汉族,原来的境域并不很大,只是分布在今黄河中游一带。后来才逐渐扩大,不仅以武力占有了周边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它的优越文化,影响了周边的许多地区,使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名》2010,(1):11-11
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偏西、黄河大桥上游,有一处濒临大河、被茂密的梨树掩映的村庄,它以“虎豹口”的地名被装订进中国革命的红色史册:1936年10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一部从这里强渡黄河,在景泰县的赵家水组建西路军,从而开始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的征程。那么,“虎豹口”这个地名是不是以前的老地名呢?若不是靖远当地的老地名,它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相似文献   

17.
山西保德黄河最高阶地形成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调查发现山西保德地区存在六级阶地序列,其中第四级阶地在保德保存最为完好,而最老的第六级阶地为晚第三纪阶地。保德地区各级阶地上砾石的岩性都以灰岩为主,砂岩次之,表明晚第三纪阶地与黄河低阶地物源相同,应该是黄河阶地。在磨扇沟T6阶地上覆厚度超过51 m的红粘土层,磁性地层的研究表明,该红粘土的底部年代在6.5 Ma左右,这与保德冀家沟的研究结果吻合,说明保德地区黄河最高阶地形成的时代约在6.5 Ma左右。而黄河则可能是伴随着8.0 Ma左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强烈隆升而形成。  相似文献   

18.
黄河口海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其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常军  刘高焕  刘庆生 《地理研究》2004,23(3):339-346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每年向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输送数亿吨泥沙 ,使得黄河口地区成为世界上海岸线变迁最快的地区。本文以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 2 0景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经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 ,形成相对完整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集。在此基础上 ,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后自动提取海岸线 ,通过GIS叠加分析 ,剖析了现行黄河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的时空动态特征。最后 ,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文统计资料 ,探讨了黄河口海岸线演变与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之间的关系 ,并就黄河口未来水沙条件初步预测了其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06,(12):41-41
“自古以来总有人希望黄河能变清,但黄河不可能变清,也不需要变清。”一些泥沙专家指出,历史上黄河就是黄的,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时至今日,黄河仍造陆不息,人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陆地”。另外,黄河泥沙中富含氮、磷、钾等,是一亿多亩引黄灌区的“天然肥料”,一旦河水变清,将引起地力下降。  相似文献   

20.
刘璐 《中国地名》2012,(9):57-58
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简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