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平 《地图》2012,(3):94-99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南部的芷溪村,因古时村边溪流两岸长满芷草而得名.自宋末元初建村以来,历经600多年,今天成为福建省少有的万人古村,也是第五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明清以来,芷溪的客家先民先后修建了74座古宗祠,138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建筑,被誉为"客家大宅门".芷溪古建筑最大的特色是祠居合一,金粉铺就的奢华牌匾和文风俊美、挥字成诗的门楣、对联是芷溪的名片.  相似文献   

2.
针对客家历史的重要载体--客家古村落正在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风险问题,该文对其开展了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以进行数字化保护。通过分析客家古村落的建筑特点,首先对客家古村落中的建筑群整体布局展开研究,合理划分出单体古建筑;其次,将单体古建筑拆分成不同类型的子构件并研究各自建模规则,创建了面向客家古村落的建模体系与框架;最后采用CityEngine的规则建模技术为主,结合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对子构件进行三维精细建模,构建了基于模型库的客家古村落三维建模方法。并以白鹭古村为例,利用此方法完成了白鹭古村古建筑群的三维精细模型的展示,并开发出了白鹭古村三维仿真系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大大提高三维建模效率,快速完成对客家古村落的三维建模。  相似文献   

3.
最吸引人的是这里的建筑,古民居外墙都由一小块一小块的乌石垒成,粗犷的外形与凝重的黑色相结合,结构精巧独特,给人以"鬼斧神工"的感觉,据说最早的乌石屋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客家文化中地名文化研究缺乏的现状,该文提出了从景观地名角度定量研究客家地名文化的方法,以赣南地区客家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和移动搜寻法,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客家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赣南地区自然景观地名集中于中北部平原和低谷地区,呈圈层向外衰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与赣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相吻合;其中山貌类景观地名与海拔呈梯度负相关的耦合关系,水文景观类地名并"生长"于河流两侧。各文化景观类地名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城镇建设、交通条件、生活方式和迁徙携来的中原传统文化等驱动因素都对赣南地区客家村落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该方法能为客家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古建筑群拥有近六百年历史的古民居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锻、上新屋三个大屋场组成。总面积51000平米,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0条。整个村落由一张姓始祖发脉,绵延续至今已28代,现600多户、2600多人仍聚族而居,中无杂姓。因肇创始祖名张谷英,故世称张谷英大屋(村)。该古建筑群自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当地党政十分重视,成立了县直属管理机构——张谷英管理处,先后  相似文献   

6.
陈优良  朱倩 《测绘科学》2021,46(2):178-185
针对目前地名文化中客家聚落地名研究的不足,该文从客家迁徙历史的角度,提出了客家地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以客家摇篮石城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和多元logit回归模型方法,深入分析石城客家地名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历史演变因素。结果显示:在时间上,客家地名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时间分为5个阶段,隋唐萌芽时期、宋朝大量增长期、元朝缓慢增长期、明朝平稳增长期和清朝快速增长期;在空间上,客家地名分布显现出聚集特征,但聚集程度各异,聚集点和聚集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根据logit模型结果显示,地形、河流、人口和经济等多种因素交融在一起,对客家地名的演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思径 《地图》2011,(5):48-55
“福佬好食粥,客家好起居”,意思是潮汕人好美食,客家人好盖房子。轻描淡写的一句“客家好起居”背后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客家建筑景象。  相似文献   

8.
赣州客家文化信息服务系统运用3S技术(GPS、GIS、RS),基于时态GIS技术将赣南客家文化信息与时空地理信息相结合,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对赣州客家文化的历史、人口分布、客家方言、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风俗等资源的收集、管理、共享与服务,全面展现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赣州客家文化系统借助网络平台传播赣州客家文化,为普通民众了解客家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窗口,为文化局宣传和传承客家文化开创了新模式。以传统测量和现代测量技术相结合,以地图为载体,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于一体,将赣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客家名村和客家寺塔呈现给用户,将客家文化从起源、变迁到立足的整个过程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9.
建筑群空间分布模式识别对制图综合、多尺度表达及空间数据挖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建筑群中以建筑物组合结构为单元的直线模式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建筑群同质二元组直线模式的识别方法.首先分析研究同质二元组直线模式的认知特征和定义;然后利用Delaunay三角网构建建筑群邻近关系,以建筑物邻近性、尺寸和方向相似性约束进行聚类,考虑邻...  相似文献   

10.
陈平 《地图》2018,(4):120-129
承客家人聚族而居、守望相助的生活方式,侨乡村人数百年来建造了为数众多的客家围龙屋。围龙屋又称围屋,是传统客家民居(围屋、排屋、土楼)三大样式之一。侨乡村现存38座围屋,它们建筑风格多样、特色各异,是我国客家地区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被人们誉为客家围屋“大观园”。  相似文献   

11.
受城市不断升级、扩张的影响,彩钢板建筑群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产物大规模出现,其是城市脆弱区的典型代表建筑物之一.彩钢板燃点低、布局间距小,存在较高的火灾安全隐患,合理的消防站点布局是城市火灾高发区最有力的安全保障.因此,本文以兰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区,首先,利用彩钢板建筑群、POI和城市火灾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相关性计算等方法划分研究区内火灾风险分布等级;其次,借助"位置-分配"模型并结合优化目标进行模拟运算.实验结果表明:①兰州市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均存在大规模的彩钢板建筑群,火灾频发、救援难度大.②彩钢板建筑群、POI点与火灾点的耦合度较高,二者结合可以全面、精确地模拟火灾发生点.③兰州市高火灾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刘家堡街道、建南路街道、皋兰路街道等区域.④现有消防站点5 min响应时间内的覆盖率为26.19%,高火灾风险区的覆盖率为44.41%.通过多次迭加计算,最终确定最少需增加14个消防站点,可满足当前优化目标.经过优化调节,各项指标均有较大提高,能够满足现阶段区域的消防救援需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客家文化数据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问题,探讨并构建客家文化数据分类体系。结合客家文化数据的分类和MongoDB数据模型,设计客家文化遗产数据存储模型和客家文化基础设施数据模型。探讨基于MongoDB的客家文化遗产数据查询和索引的构建方法和流程。在100 MPs局域网内基于C/S结构分别构建单机和集群测试环境,测试不同客家文化数据单机和集群的存取性能。实验表明,基于MongoDB的客家文化数据模型能够较好地实现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客家文化数据的管理,便于以增加节点的方式来提高存储能力和读写性能。  相似文献   

13.
天地之中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 3公里告成镇北周公庙内,不仅是"天地之中"8处1 1项历史建筑群(原称嵩山历史建筑群)的世界文化遗产,而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走进景点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十分雅致的庭院.在庭院大门南边的照壁是清乾隆十三年(1 748年)建造的.照壁上嵌"千古中传"石额一方,简明概括了古天文学重视中土的观测传统,是对"观星台"和"周公测影台"这两台的形象讴歌.观星台院落的大门两侧石柱上有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 809年)刻制的一幅对联:"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  相似文献   

14.
陈平 《地图》2019,(3):124-133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赣州的古城墙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为国内罕见的较为完整的北宋砖城墙,距今已有近丢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长安自古帝王都".长安(今西安)从西周到唐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达千年之久,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代长安城在当时的宫殿有三组:即宫城内的太极宫.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和春明门内的兴庆宫.由于所在方位不同,他们又被人们分别称为西内、东内、南内.这三组宫殿各自称为一座庞大的建筑群.而被称为东内的大明宫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宏伟,十分壮观,它是"三大内"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宫殿建筑群.  相似文献   

16.
贺泽劲  李继勇 《地图》2011,(5):36-47
走进中国三大客家人聚集地——赣南、闽西粤东,走过号称“客家四州”的赣州,汀州,梅州和惠州,触摸客家文化的核心,打捞客家先民筚路蓝缕,跋山涉水的传奇,我们此行只有一个主题 ——客家。  相似文献   

17.
《地理空间信息》2015,(5):105-108
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GIS技术,从含"围"地名群空间分布特征出发,通过分析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与客家含"屋"地名群进行选址差异的对比,揭示了绝大多数含"围"地名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且符合客家人的选址要求,支持"围屋"的命名起源说法;少数含"围"地名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水患易发地区,支持"堤围"的命名起源说法。  相似文献   

18.
悬崖宫殿     
《地图》2012,(3):8-9
弗德台地国家公园是北美印第安人文化遗迹保留地,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部,海拔2600米。迄今已有3800个遗迹点与世人见面,其中建于崖壁上的庞大建筑群"悬崖宫殿"最为壮观。"宫殿"约建于11世纪,总计有200多个房间,是用石头在悬崖凹进去的地方垒砌起来的,高矮相间、错落有致。地下室筑有"基瓦",是印第安人举行宗教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内外对建筑群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建筑群多连通直线模式的参数判别识别方法。首先从其组织规律出发,从距离、方向、大小3方面提取直线模式的结构化参数;然后利用Delaunay三角网构建建筑群的邻近关系,生成邻近图;考虑直线模式的直线性、紧凑性等,通过模拟直线模式识别的人工过程进行邻近图的同质性修剪,识别出多连通直线模式。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识别出明显直线模式,且具有完备性,允许模式相交,更符合人类空间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建筑群是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利用航天遥感进行城市建筑群动态监测是一种高效精准的技术手段。提出了城市建筑群航天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筑群进行了建设进度和周边水环境监测,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关键时期,满足了大众关注需求,对稳定社会情绪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对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倒塌事件进行了回顾性监测,为该事故的责任分析提供了数据参考,验证了该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