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林  束沛镒 《地震》1992,(1):1-10
本文发展了一整套利用小震、波到时资料从计算到绘制波速比时空变化平面分布图的监测程序。并以北京台网记录的1985—1988年的539个地震(1.0≤M_L≤5.0)资料为例,计算了京津唐张地区波速比的平面分布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讨论了7个5级以上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一个地震前后无波速比异常现象,有两个其异常不是十分明显,其余4个都有较大的异常。另外也讨论了3个4级以上的北京附近地区的地震,其前后均有较明显的波速比异常。异常边界随震级的增大而清晰分明,异常持续时间除唐山附近的5.0、5.1级地震外,均与震级成正比,异常下降幅度与震级无关。可知,波速比的变化作为预报5级左右地震的一个参量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区波速比预报效能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观  张喜玲 《地震》1999,19(4):359-364
通过对云南地区10多年来地震波速比资料进行研究和应用,对波速比异常的预报效能作了动态分析,异常对应地震的时间,距离,幅度均随强震的孕育和强震活跃期的盛衰过程而演变。短临虚报异常可能提供强震孕育的中长期信息和中强震的中长期源兆。研究结果表明,其漏报的地震是发生在250km范围内的后续(3个月内)中强地震;对发生在100km范围内的中强震(强震前5个月)有对应,而300km外的中强震漏报。  相似文献   

3.
苏鲁交界及南黄海地区地震波速比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焕鹏 《地震》1994,(2):36-44
本文主要应用多台波速比和单台波速比的方法,计算了苏鲁交界及南黄海(北纬35°35′至36°00′,东经117°00′至121°00′)范围内,1984到1991年7月发生在该区域的163次ML≥1.7地震的波速比值,并对波速比结果进行t检验和模糊数学分析识别。分析结果发现,1985年1月至11月出现了不连续的波速比低值异常时段,模糊数学识别的异常从属函数在这段时间也呈现高值。异常恢复后,1987年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波速比异常图像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态追踪了云南地区第4 强震活跃期6 .3 级以上强震前波速比异常图像,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差异:滇西南的1988 年11 月6 日澜沧- 耿马7 .6 、7 . 2 级和1993 年1 月27 日普洱6 .3 级强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内; 中缅边境上的1992 年4 月23 日6 .7 、6 .8 级和1995 年7 月12 日孟连西7 .2 级强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边缘;而滇西北的1996 年2 月3 日丽江7 .0 级、1976 年11 月7 日、12 月14 日宁蒗6 .7 、6 .4 级和滇东的1995 年10 月24 日武定6 .5 级强震却都发生在高波速比异常区内.强震前近震震级 ML 与持续时间震级 MD 的震级差的南北差异也进一步证实了波速比异常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张喜玲 《地震》1994,(4):37-43
本文应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以滇西腾冲台,洱源台为例,研究了滇西地区1982-1990年近十次中强震在地震前的波速变化,对提取该地区孕震的前兆信息作了初步的探讨。文中给出并讨论了这些中强震前的单台波速比异常的共同特征,以及单台波速比变化的时间进程和波速比异常的平面图象,得出:1.单台波速比的异常幅度一般在0.04-0.11之间;2.异常时间与震级大小有关;3.中强地震多发生在波速比异常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6.
中国云南地区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基  张俊伟 《地震研究》1995,18(3):227-236
本文分析云南地区中周期SKS偏振,得出观测台附近上地幔S波快速方向和分裂时间为:昆明,85°,1.0秒;洱源,89°,1.0秒;腾冲,165°,0.7秒;昭通167°,0.9秒。按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是应力作用下矿物优势取向所致的观点,腾冲和昭通的各向异性观测与现代应力场作用相符。但昆明和洱源的观测与现代应力场作用矛盾,它可能是古生代至中生代间攀西裂谷张裂时期,地幔物质流动引起矿物有序排列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云南地区第四强震跃期内波速比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强震孕育过程与波速变化、震源深度变化、中小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波速比异常、震源深度变化异常与3、4级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最早出现于云南7级地震前4年左右,大多数异常集中出现于震前2年左右,表现为波速比、震源深度异常增多,震前1年左右异常则逐步减少;伴随着云南第四强震活跃期的开始—结束的过程,云南地区的波速比也经历了下降—恢复的准同步过程。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区地震序列的波速比(Vp/Vs)异常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黎明晓  刘杰 《地震》2006,26(1):26-34
针对2000年姚安6.5级、2001年施甸5级、2001年永胜6.0级和2003年大姚6.2、6.1级地震序列,分别采用多台法和固定台站方法计算了这些地震序列的波速比。由于采用的均是数字波形资料,到时读取精度达到0.02s。考虑台站因素,计算波速比的置信度最低达到95%。文中讨论强余震之前波速比的变化特征,发现强余震前出现波速比趋势性下降的特征,这对强余震的短临预测有实用价值;主震发生时和发生以后波速比的波动范围的对比,对震区的震情趋势判定有一定的指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和资料完整性为基础,结合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124.6°E)实际地震地质构造特点,选取了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 ° ~ 124.6°E) 2008-2012年的ML≥2.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得出了该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及其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该地区两次中等地震震例,发现内蒙古东部地区在中等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变化存在显著异常,符合“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的规律,且存在着震后异常期的变化;在对该区域内波速比绘制空间等值线后,发现该区域内波速比高值主要是沿着大兴安岭分布,其空间分布基本呈现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态势.综合研究了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和最近一两年研究区域内波速比变化,得出内蒙古东部地区地下介质的应力变化比较显著,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计算了1985年至1992年发生在ψN39°00‘ ̄ψN41°00’,λE112°00‘ ̄λE114°30’范围内的127次ML≥2.0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0年大同一阳高6.1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源区波速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低值-恢复-恢复-高值过程。场区测表现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2001年1月1日—2014年8月31日模拟和数字化地震资料的P波和S波震相,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限定,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和单震多台和达法分别获得了各台站波速比随时间变化曲线以及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重点分析了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后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单台多震和达法得到的净月台、丰满台波速比在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中期异常,2个台站均表现为震前低值中期异常,震后净月台缓慢恢复;单震多台和达法得到的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显示,松原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较强,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椭圆形低值异常区,震后异常区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12.
水库诱发地震中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速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桥水库MS4.6诱发地震和紫坪铺水库ML2.5诱发震群为例,研究了穿过水体下方的地震波的波速比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由彝海子台记录的穿过大桥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在蓄水后4.6级主震前存在高值异常,反映库水对波速比有影响;由八角台记录的穿过紫坪铺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显示,在2006年8月28日后一时段库区东北部出现微小的波速比高值异常,结果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在八角台附近的汶川水磨发生了2.5级水库诱发震群.因此认为,根据穿过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射线计算的单台波速比,能够反映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及周围地区介质特性的改变,可作为监测水库地震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云南地区地震波记录资料,对滇西地区1998年以来5次MS≥5.8强震前的波速比异常进行了动态追踪,结果表明:滇西地区强震前1~3年会形成一个长60~160 km的椭圆形低波速比异常区,强震通常发生于异常区边缘、异常交错部位或低波速异常区外围60 km范围内.低波速比异常区出现的高波速比(≥1.90)点,除2001年施甸5级震群外,对应的强震孕育时间的长短与强震震中距的大小有类似反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陕西省地震台网的资料研究了1998年1月5日陕西泾阳Ms4.8地震前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其时间分布形态为持续低值异常—恢复—再次下降—拉锯式回升—发震。并对波速比异常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邯郸—邢台地区9个数字地震台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个小区域波速比值在1.696~1.737之间,相关系数在0.988 3~0.999 1之间,研究区平均波速比值为1.719,平均泊松比值为0.244,所得泊松比值与研究区内地壳介质以花岗岩为主一致.(2)研究区内波速比和泊松比变化比较复杂,反映了区内上地壳介质性质的不同乖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几何地震学方法和多台和达图法, 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水平层状介质的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 结果表明: ① 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是介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震源与监测台网的相对位置有关的复杂函数, 显示了地震波的实际传播途径对提取波速比异常信息的明显影响; ② 检测波速比信息的地震震源深度对视波速比的响应特性有重要的影响, 当介质处于异常状态时, 位于震源区下方的地震其携带出异常信息的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其实质应归于地震波传播路径中非异常部分的作用; ③ 视波速比的响应特性主要是对于介质内部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介质内部波速变化大而波速比变化小, 一般并不会显示高的视波速比响应特性。 根据这些结果笔者认为, 结合研究区具体的介质结构条件, 发展震源精确定位方法, 深入而具体地研究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问题, 是应用视波速比作为预测地震的前兆方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也是可靠地识别视波速比异常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远震参数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云南省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到的资料对远震的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分离变量法”,将震源参数分为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三类变量,相对独立进行计算,这就减少了Geiger法中,各类变量因不同权重而产生的互相干扰以及因初始解不好引起的迭代不收敛的问题,改善了定位精度。由于大地震的地震波初动清楚,可精确测定初动到时,仅用经过台站高程走时改正和台站综合走时改正后的初动到时即可精确测定零深度时的震中位置。再根据测定的零深度震中位置,查出台网最小到时子台的S波到时S0它与该台的实际S波到时Sh的差可有效判定地震是否深源地震和计算震源深度。为了保持地震震级定义的一致性,采用数字地震仪系统的传递函数(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对实测数字地震记录进行仿真,得到真正的地动速度,再由计算机自动检测定地动速度最大面波振幅并计算震级Ms。  相似文献   

18.
利用辽宁数字台网2001年以来的观测报告,采用单台和达法计算辽宁测震台网34个台站的平均波速比,重点分析辽宁地区波速比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辽宁地区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呈横向不均匀性,下辽河盆地的波速比平均值低于整个辽宁地区波速比的均值,而辽西隆起和辽东隆起区的波速比却明显高于下辽河盆地的波速比和辽宁地区的均值.研究也...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山西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多震多台联合测定法,对山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波速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24日的河津万荣4.8级地震、4月4日的大同4.5级地震和6月5日阳曲4.6级地震前均存在波速比下降现象,其中前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下降过程中,第3次地震则发生在波速比异常恢复阶段。之后山西中部和北部的波速比处于低值,尤其是山西北部的波速比低值持续,说明山西省北部是比较危险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用Moya方法反演云南数字地震台站场地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178个M≥3.0地震的S波资料,运用Moya方法反演了其中22个子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在1~15Hz范围内,22个子台的场地响应都与频率相关,其中3个台的场地响应接近1、平稳变化;11个台站低频部分场地响应接近1、高频衰减;7个台站低频部分场地放大、高频衰减,1个台站场地放大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