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根据上新世以来的断裂变动,火山活动、褶皱作用。地貌等方面的资料,论证了中国东部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在新构造期的活动性及其应力场。又据地震震中分布、等震线长轴、地裂缝、地形变等方面资料,论证了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的现代活动性及其应力场。并讨论了这一构造系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天山地区巴楚-伽师地震(MS6.8)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代期间强烈而持久的再生造山作用,在天山地区形成了大量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引起地壳强烈缩短,穿插有NW向“类转换断层”,显示出天山地区近NS向不均匀的构造挤压作用;区域上地震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或盲逆断层,其次为NW向“类转换断层”。巴楚-伽师地震区位于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以南,NE向跨越极震区、长约50km的深地震反射探测表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推测为NW向隐伏“类转换断层”,2003年巴楚-伽师地震(MS6·8)的发震构造为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南缘尚未出露地表的近EW向盲逆断层系  相似文献   

3.
巴士系构造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丁原章  梁劳 《华南地震》1992,12(2):1-14
在北东东向分布的华南地震带内,从巴士海峡到闽粤赣三省交界有呈北西向分布的地震密集带。它与北西向分布的巴士系断裂构造相一致。此组构造与华南地区其他北西向构造的重要区别在于,它起自菲律宾海板块的边缘,其动力主要来自该板块向欧亚板块不均匀的推挤作用。巴士系构造是华南地区新构造活动性最强的构造,沿着此组断裂曾有过大量强烈的地震活(?),包括6级、7级和8级地震。在未来10年内,此带的强震活动有逼近粤东、闽南沿海地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李侠 《山西地震》1995,(3):33-38
运用波浪镶嵌构造观点,对临汾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临汾盆地正好位于环太平洋波系和特提斯波系壳下次级构造隆起的叠加部位,其地震活动明显受这2大波系的控制,即临汾大地震是在2大波系构造同时强烈活动时发生的,单方向构造活动,不足以引发临汾大地震。认为临汾盆地大震活动的周期约400年,其活跃期约100年,平静期约300年。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以来,利用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像片,对天水—礼县地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目视解译,对本区的卫星影像显示的构造特征有一个初步认识。1981年又将本区的卫片做了假彩色密度分割和图像的计算机数字化剖面量测。补充和修改了目视解译中的不妥之处。本文对区内北东向线性构造的展布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做了初步探讨。1.北东向线性构造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河西系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北10°—30°西向右旋挤压构造带的总称。其主体构造由三个隆起带、四个拗陷带及其间的断裂带组成。构造活动影响至地壳中下部,东部边缘构造带可深及岩石圈底部。河西系对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强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其一级隆起带边缘与北西西向断裂复合部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的讨论,认为三峡及邻区的现今水平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东东向,是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的继续。由震源机制解求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震源机制解的主应力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使得该区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的有关结构面进一步发生剪切破裂错动和地震时产生发射波的主应力。或者是己释放了能量的那部分形变中所具有的主应力。它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江苏六合方山玄武岩火山锥中的幔源捕虏体进行了显微构造、结构、组构以及橄榄石的扭折构造和滑移系作了测定和初步研究,并估算了本区上地幔古温压状态和应变速率等物理参数,对上地幔的运动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南部一条规模巨大的近EW向大地构造边界,其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已有资料大多认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现今的构造活动以近SN向的裂谷系为主,近EW向的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仅在东构造结部位的鲁朗一带发现有全新世活动的迹象,而米林以西段的最新活动主要发生在早、中更新世。近年来,在沿该断裂带日喀则以西段的调查过程中,在昂仁错一带发现多个断层断错晚第四纪地层的剖面,显示其晚第四纪以来仍有断错地表的活动,但活动遗迹延伸较短。综合分析认为,在区域SN向裂谷的构造环境中,被裂谷系分割的近EW向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可能具次级构造调节作用,从而表现出相对较弱或局部的断错地表活动。  相似文献   

10.
营潍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通过渤海的部分,亦为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文中基于以往的工作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对该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及有关问题再次作了分析。渤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晚期(12~10MaBP),它源自区域地壳水平运动,新构造应力场以NEE-SWW至近EW向水平挤压为特征。营潍断裂带的新构造,主要表现为先存古近纪断裂复活和新构造应力场初始应力作用在其上覆新近系--第四系中形成的构造变形,它以断裂极其发育为特征。NE向斜切营潍断裂带中段的庙西北-黄河口新生断裂带的产生,不仅使营潍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具分段性,而且使该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显著减弱。渤海东部地震基本沿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分布,营潍断裂带辽东湾段和莱州湾段地震较少且震级小。为究其原因,最后还作了初步的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冲绳海槽南部基底构造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新的重磁数据对冲绳海槽南部的基底构造进行了推断解释,研究表明,在冲绳海槽南部,莫霍面构造为一南北两端高,中间低的鞍状构造,地壳厚度在15.5~21 km之间变化.基底深度一般在4~6 km之间变化,表现为南段深度大,北段深度小,在北西向断裂系的作用下,基底局部构造大都成北西向展布,说明冲绳海槽早期的北东向带状构造受到了后期的北西向构造活动的强烈改造作用.在冲绳海槽南部发育有两条沿北北东向展布的火成岩带,一条分布在冲绳海槽扩张轴以东及琉球岛弧西侧下坡;另一条分布在冲绳海槽与琉球岛弧隆褶带的结合部位,火成岩主要是由北东向构造活动产生的,而与北西向断裂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2.
华北巨大地震的构造物理条件及其时间一频次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华北巨大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以及某些构造物理条件,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华北巨震均发生在热流值较低(Q≤1.5HFU)且结晶基底埋深较浅的构造部位。华北1303—1976年6次巨震构造分数维D=2(2.32)高层次的地震系。从累计频度N与时间t的关系看,巨震具有成丛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讨论地震地质背景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震区的深部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面形变、极震区展布方向、震害、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发震构造标志,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发震机制。初步认为北北西向罗明坝-太平断裂和北东向飞陵-丙麻断裂是2001年施甸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二者具有共回轭构造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哈佛CMT目录研究全球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是描述地壳现今构造带和应力场的最佳信息源,包含了全面而又丰富的动力学内涵。根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全球最活动的构造被划分为环太平洋构造系、大洋中脊构造系和大陆构造系等 3个全球Ⅰ级构造系统。文中应用包含多种参数的哈佛CMT地震目录,研究了全球及其 3个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震源破裂类型、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等,讨论了三大构造系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别,进而说明了各个构造系在构造环境和动力作用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河西构造系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西系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北10°-30°西向右旋挤压构造带的总称。其主体构造由三个隆起带、四个拗陷带及其间的断裂带组成。构造活动影响至地壳中下部,东部边缘构造带可深及岩石圈底部。河西系对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强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其一级隆起带边缘与北西西向断裂复合部位。  相似文献   

16.
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地表各种破裂迭加重合,组成一个复杂的破裂图案。大多数浅源构造地震的发生与这些破裂有一定联系。鄂西三峡地区地表主要断裂构造为一组北北西向断裂系,它为控制本区地貌构造单元及白垩纪以来的地层沉积的主要活动构造,该区水系也基本沿这组断裂沿伸方向发育。对这组主要活动构造线及其配套的小破裂现今活动性的研究,对了解其应力场,地壳活动方式和现今地震活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通过对该区卫片线性破裂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试对这一地区构造破裂系统及其与地震的可能联系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郝杰  李齐 《地震地质》1996,18(1):30-36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两岸至少发育着两套断裂系统。其一是断面北倾,由北向南远距离的推覆断裂系,发育着构造窗和飞来峰。该断裂系形成在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两个造山阶段(100~26Ma);其二是断面向南陡倾,由南向北逆冲,切割了早期的由北向南的推覆断裂系的反向冲断层系。该断裂系形成于碰撞造山阶段晚期(<26Ma)的局部反向道冲作用或造山期后的重力伸展作用。上述两套断裂系的叠加造成沿江地区构造的复杂  相似文献   

18.
宁树正 《高原地震》2006,18(4):24-31
西藏崩错地区是青藏高原构造复杂而典型的地区,崩错断层带及其附近近南北向断层带近于垂直,地震资料和GPS资料都反映出本地区有较强烈的构造活动性。通过对地貌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综合分析,得出崩错断层带形成晚于谷露断层带,进而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近东西向构造与近南北向构造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天水地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出发着重指出,1654年罗家堡7(1/2)级地震发生在天礼盆地中北东向构造与北北西向活动构造交汇所形成的新生代以来沉陷最深的部位。并对1936年天水镇6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以及天礼盆地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前人研究认为 ,库车 194 9年 7 级地震主要与天山南麓活动构造带的NEE向秋立塔格断裂有关。最近笔者根据深地震地壳测深、石油地质及活断裂等研究的新成果 ,对这次地震的构造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塔里木陆块向天山俯冲 ,天山上地壳被挤压块断隆升并侧向推覆扩展 ,于天山南缘形成库车盆地及由秋立塔格等一系列逆断裂组成的逆断 -褶皱系 ,这是发育于沉积盖层的薄皮构造。NE向库车 -依西 1井断裂是库车盆地构造中重要的传递断裂 ,位于NE向的乌鲁木齐 -库车 -柯坪构造带中。有关 7 级地震的地震学研究结果与秋立塔格断裂完全不符 ,而与库车 -依西 1井断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