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1:5万区调工作发现,在哀牢山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顺层”构造滑脱带,并以该滑脱带为界装哀牢山群变质岩系分割为上下、二部分,两者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原岩建造及岩浆活动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 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元阳金矿产于哀牢山变质带南段西侧的陶家寨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体中。矿区外围、即闪长岩体的围岩为元古代哀牢山群变质岩系和古生界浅海相沉积地层。区内构造和岩体均受北西-南东向的红河和哀牢山两条深大断裂的控制。呈北西、北西  相似文献   

3.
云南哀牢山构造变质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前言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哀牢山构造变质带,以其独特的线形延伸、复杂而多期的变质迭加以及变质带东西两侧地质演化的明显差异,早为云南乃至国内外的地质工作者所瞩目;长期以来是讨论云南地质构造的核心课题。早期,从不同的角度,对哀牢山进行探讨,给以不同的地质构造名称,如“哀牢山变质带”、“哀牢山凸起”、“哀牢山地脊”、“哀牢山褶断带”等等。这些探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哀牢山地质构造的特点,且都认为是不同地质构造单元间  相似文献   

4.
哀牢山构造带是滇东、滇西重要的地质分界线,在我国西部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中具有特殊位置。该带呈北西向展布,南宽北窄。长达400Km。北东侧以红河断裂为界,南西侧为九甲断裂所截,其间以哀牢山断裂为界。可划分为深、浅两个变质岩带,深带的变质原岩为元古界,浅带的变质原岩主要为古生界。  相似文献   

5.
哀牢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的边界构造带,其内出露的深变质岩系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哀牢山深变质岩系锆石进行U-Pb年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深变质岩系的原岩有728±8Ma、727±3Ma、231±4Ma的花岗质岩石和其它年龄的碎屑岩,变质时代为27.8~23.7Ma。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哀牢山深构造带在晚渐新世27.8~23.7Ma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深熔作用,现今所见深变质岩系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原岩在晚渐新世(27.8~23.7Ma)变质形成,不全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深熔过程中熔/流体发生了明显的迁移。哀牢山变质带具有混合岩化特征的岩石很可能是峰期变质作用后减压熔融的产物。晚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与左行走滑剪切是哀牢山深变质带折返过程中近似同时发生的两种不同变质表现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6.
滇西广泛分布前侏罗纪变质岩。由于该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丰富,特别是在80年代,哀牢山带和澜沧江带相继发现蓝片岩(段新华和赵鸿,1981;周维全,1982),更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川滇西部特提斯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运用现代变质地质学的观点,将变质建造、变质作用条件、变质变形历史和同位素年代学、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相结合,探讨滇西三江地区前中生代变质岩与特提斯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关系,把该区变质岩的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7.
镇沅老王寨金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雪丽  薛传东 《云南地质》2006,25(4):395-396
镇沅老王寨金矿区位于云南省思茅市镇沅县和新平县境内,处在哀牢山金多金属成矿带北段的哀牢山脉西坡,是一特大型金矿床,资源储量丰富。矿区海拔1337~2230.5m,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中等切割地貌;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湿多雨,降雨量大。矿区内出露下元古界深变质岩系、上古生界浅变质岩系及中生界红层,构造变形强度大,断裂多期次及继承性活动明显,交切关系十分复杂。红河、哀牢山、阿墨江三大断裂控制整个构造变质岩浆杂岩带的展布,各类岩浆岩十分发育,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  相似文献   

8.
特克斯一带双变质带是西天山双变质带重要组成部分。对特克斯一带双变质带特征的详细观察和讨论,可能对整个西天山双变质带深入研究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低压相系变质岩是以堇青石片岩类为代表;高压相系变质岩是以蓝闪石片岩类为代表。在后继的收缩体制下,由于陆-陆碰撞作用,使能干性不同的层状变质岩叠置到一起,经过强烈纵向构造置换作用,使能干性较强的蓝闪石片岩类(包括大理岩)变成透镜状、似层状岩石,嵌在数量较多、能干性较弱的堇青片岩类里,构成双变质带混杂体。变质作用的时间约为晚志留世末。堇青石片岩类为低压相系角闪岩相岛弧型变质作用;蓝闪石片岩类属于高压相系低绿片岩相俯冲带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岩系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7  
滇西点苍山和哀牢山主体分别由下元古界苍山群和哀牢山群深变质岩系组成,被认为是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选取点苍山的花岗闪长质糜棱岩(DCS-1)和哀牢山元江段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SM07-1)之中的锆石进行U-Pb SHRIMP定年。样品DCS-1和SM07-1测年结果分别为233±2.6Ma和239.8±2.8Ma。结合前人对滇西地区花岗质岩类所做的研究,揭示滇西地区在三叠纪经历一期在空间上广泛分布的岩浆事件,点苍山花岗质糜棱岩和哀牢山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为三叠纪侵位的花岗岩,其构造环境属于大陆裂谷,反映了滇西地区在三叠纪地壳物质的重新调整,而该变质岩系不是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其变质作用与山体出露地表过程和新生代构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1:5万区调工作发现,在哀牢山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顺层”构造滑脱带,并以该滑脱带为界将哀牢山群变质岩系分割为上、下二部分,两者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原岩建造及岩浆活动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本区曾经受过复杂的伸、缩、旋、剪和升降等构造作用的叠加与改造,按其构造变形序次和复合关系大体有三期:早期(三叠纪之前)为大陆伸展作用条件下的“变质核杂岩”形成阶段;中期(与三叠纪时期古特提斯的关闭有关)又经历了大陆碰撞作用下的逆冲推覆构造阶段;后期(燕山末─喜马拉雅期)又发生平移剪切和山脉强烈隆升,并在红河断裂带东侧伴生有正断层的下降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哀牢山构造—变质带的几个主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铠元 《云南地质》1993,12(1):130-135
斜贯云南省中南部的哀牢山构造-变质带,一直受国内外地质学者瞩目,但至今还有一些主要问题未能获得一致的认识。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金沙江—藤条江缝合线与哀牢山脉的抬升隆起、构造演化(图1、2) 哀牢山构造-变质带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板块缝合线,其间有一条强烈的碎裂-糜棱岩化带。东侧的红河古缝合线在晋宁期前已有显示,晋宁期发生古洋—陆壳的转化而成为深断裂;至澄江期,发生从东向西的板块俯冲—碰撞,而成为一条古缝合线。它向北西方向连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藏北羌塘中部才多茶卡地区晚三叠世蓝闪石片岩及蓝闪石矿物的新发现及地质意义。通过对才多茶卡构造混杂岩地质剖面的实测,在剖面第6层灰绿色变基性火山岩(绿片岩)中新发现以产蓝闪石类矿物为特征的中—高压变质岩系——蓝闪石片岩。对蓝闪石片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室内研究。从蓝闪石片岩中挑选出蓝闪石单矿物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蓝闪石单矿物的坪年龄值为209±4Ma,等时线年龄值为216±4Ma,坪年龄与等时线年龄基本一致,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这与区域上羌塘中部发育的红脊山—双湖蓝闪石片岩的中—高压变质事件相吻合。由于蓝闪石类矿物的产出具有特殊的构造机制和地质意义,因此双湖以东的才多茶卡地区蓝闪石片岩的新发现及蓝闪石矿物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青藏高原腹地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同位素年代学信息,同时也为解决羌塘地区"龙木错-双湖构造混杂岩带是否向东延伸"等重大基础性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研究资料表明,羌塘中部自西向东从冈玛错、红脊山、绒马,经嘎尔错到才多茶卡地区,沿构造线方向断续分布的长达600km的含蓝闪石片岩的中—高压变质岩系,都是龙木错-双湖构造混杂岩带印支期构造活动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蓝闪石片岩带的一般特征及其分布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董申保 《地质学报》1989,63(3):273-284
蓝闪石片岩相可依据其温度划分为蓝闪石-硬柱石和蓝闪石-绿片岩相区,并与一些变质相组成不同相系。中国蓝闪石片岩带根据其平均温度-压力梯度和构造地质环境可分为:(1)元古代克拉通内蓝闪石片岩带;(2)加里东期克拉通内裂谷型蓝闪石片岩带;(3)古生代中国陆台北缘蓝闪石片岩带;(4)中新生代与俯冲作用有关的蓝闪石片岩带。蓝闪石变质作用的形成和演化与构造地质环境有关。中国蓝闪石片岩带大部分形成于硅铝壳环境,从陆壳开始裂开,直至出现洋壳。这一演化与地壳内热流变化格局有关,形成机理不属于均变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哀牢山-点苍山推覆构造的认识依据和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红河断裂、哀牢山断裂、九甲-墨江断裂及其所夹持的哀牢山变质带的构造问题,历来就为云南地质界所瞩目,是区域地质构造争鸣的主题之一。本文以地球物理场特征为依据,通过分析判断,提出用推覆构造模式来解释哀牢山构造变质带有关构造问题。  相似文献   

15.
滇西哀牢山变质岩系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是滇西地区最著名的带状变质带之一,其主体由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哀牢山岩群)组成,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本文选取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内的花岗片麻岩(11 ALl7-1和11AL09-1)和石英岩(11AL08-1),以及邻区的花岗岩(11ALl2-1)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片麻岩11 ALl7-1有岩浆和变质两类锆石,两者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700±6Ma(MSWD=1.4,n=14)和27.4±1.2Ma(MSWD=1.9,n=3),代表原岩形成时代和变质年龄.花岗片麻岩llAL09-1岩浆锆石206 pb/238U年龄为220±3Ma(MSWD=3.1,n=14),变质锆石年龄为31.2±2.3Ma(MSWD =6,n=5),分别代表原岩结晶时代和后期变质年龄.石英岩11AL08-1中所有锆石具有核-边结构,92颗锆石核部年龄集中分布在6组,分别为493~528Ma(n=42)、635 ~ 640Ma(n=2)、701~784Ma(n=44)、976 ~980Ma(n=2)、1839Ma(n=1)和2487Ma(n=1).92个核部分析点具有高的Th/U比值(>0.23),指示岩浆来源.最年轻一组的42个核部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09Ma,代表石英岩原岩的最大沉积时代.7颗锆石变质边年龄为26~ 75 Ma内,代表变质年龄.花岗岩11 ALl2-1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50±4Ma(MSWD =0.6),代表岩石形成时代.这些年龄表明哀牢山变质岩系是一个原岩复杂的变质杂岩带,它的原始物质至少包含新元古代~ 700Ma岩浆岩、~509 Ma沉积地层及220 ~ 240Ma的岩浆岩和地层,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现今所见的哀牢山岩群“古老”岩石面貌主要是由地质历史上的浅变质或未变质的地层和岩浆岩在新生代26~31Ma发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的结果.哀牢山变质带的源区物质特征和主要岩浆事件与扬子陆块西缘十分相似,具有亲扬子的构造属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中国变质图(1:4,000,000)编制过程中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和一些认识。中国的变质岩系广泛分布于10个变质地区,并主要形成于个变质期。它们属于不同的变质相、相系,具有许多重要特征。浊沸石相和绿纤石-葡萄石相通常紧密共生,仅见于新疆的准噶尔-北天山海西期变地质带和台湾东部的新生代变质地带中。蓝闪石片岩在晚元古宙以来的许多变质地带中均较常见。它们可划分为两个变质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形成于大洋板块的俯冲带;而广泛分布的中-高压蓝闪石绿片岩相可能与一些小规模的深裂陷海槽的闭合有关。  相似文献   

17.
双变质带是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重要地质图象,高压低温变质带是大陆上开展板块构造研究的重要目标。它是大洋板块在岛弧和大陆边缘之下俯冲形成的。蓝闪石及其共生矿物的存在是鉴别高压变质岩石产出的标志。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来,区域成因岩石学和板块构造矿物学有很大发展。这个理论引进我国十余年来,高压变质带(即高压低温变质带,下同)作为板块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取得了成果。本文着重论述我国这方面研究情况,并对蓝闪石、冻蓝闪石的有关问题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双变质带是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重要地质图象,高压低温变质带是大陆上开展板块构造研究的重要目标。它是大洋板块在岛弧和大陆边缘之下俯冲形成的。蓝闪石及其共生矿物的存在是鉴别高压变质岩石产出的标志。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来,区域成因岩石学和板块构造矿物学有很大发展。这个理论引进我国十余年来,高压变质带(即高压低温变质带,下同)作为板块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取得了成果。本文着重论述我国这方面研究情况,并对蓝闪石、冻蓝闪石的有关问题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蓝闪石 硬柱石是羌塘中北部红脊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的硬柱蓝闪片岩带中典型的低温高压变质矿物组合.蓝闪石呈浅蓝灰色,纤柱状;硬柱石无色,多呈团块状,较均匀地与蓝闪石混杂分布.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蓝闪石主要为铁蓝闪石和青铝闪石,硬柱石为较典型的硬柱石.硬柱蓝闪片岩呈(透镜状)构造岩块分布,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原岩主要为变质玄武岩及少量辉(长)绿岩、基性火山碎屑岩,围岩为变质砂岩、板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红脊山硬柱蓝闪片岩带伴有构造混杂岩发育,二者共存构成红脊山地区北羌塘甜水河陆块与南羌塘查多岗日陆块之间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20.
蓝闪石+硬柱石是羌塘中北部红脊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的硬柱蓝闪片岩带中典型的低温高压变质矿物组合。蓝闪石呈浅蓝灰色,纤柱状;硬柱石无色,多呈团块状,较均匀地与蓝闪石混杂分布。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蓝闪石主要为铁蓝闪石和青铝闪石,硬柱石为较典型的硬柱石。硬柱蓝闪片岩呈(透镜状)构造岩块分布,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原岩主要为变质玄武岩及少量辉(长)绿岩、基性火山碎屑岩,围岩为变质砂岩、板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红脊山硬柱蓝闪片岩带伴有构造混杂岩发育,二者共存构成红脊山地区北羌塘甜水河陆块与南羌塘查多岗日陆块之间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