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紧密角管藻的有性生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团老  林均民 《台湾海峡》1996,15(2):147-153,T001
1994年7月在厦门近岸分离紧密度管藻,培养研究有性生殖过程和氮营养、光条件对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藻卵配生殖中,复大孢子形成后,在经里面形成一个休眠孢子,然后休眠孢子再发育成大型的原初细胞。氮营养丰富时,只有小型细胞能够性化,并且只产生雄配子,氮营养贫乏可以诱导中型细胞同时产生雌雄配子。每天12h光照和11μEin(s.m^2)光强度最有地性化。研究结果表明,紧密角管藻有性周期中形成休眠孢子是  相似文献   

2.
光因子对离心列海链藻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均民  黄云鹤 《台湾海峡》1997,16(3):255-259
从厦门沿岸分离的离心列海链藻培养体,在光条件下发生在性生殖。实验结果获得,在20℃温度下诱导该藻雌雄配子形成的最适光强度分别在113和36μEin/(m2.s),最适光照时间分别为8和10h。有性生殖只在37μm宽度以下的细胞中发生,且精囊和卵囊的宽度大小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3.
周成旭,吴玉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连续观察和摄影,详细研究了夜光藻的二分裂和核分裂过程。发现夜光藻分裂时具核外突细胞膜现象,双鞭毛配子和多种状态的配子结合。结果表明,二分裂是夜光藻的主要繁殖方式,核分裂形成营养细胞的机会甚微,且具有某种程度的性健化不完善。  相似文献   

4.
沈竑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维持阶段>起始阶段。(3)在赤潮发生的维持阶段后期和消亡阶段,有5%-7.8%的中肋骨条藻形成休眠孢子,一个中肋骨条藻细胞仅形成一个休眠孢子,且同一个中肋骨条藻群体链上的所有细胞形成休眠孢子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5.
两种根管藻的有性生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观察两种根管藻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雌雄配子产生、受精、复大孢子形成和最大细胞重建,比较它们性发生的细胞大小,复大孢子的形态发生和细胞增大倍率。  相似文献   

6.
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是典型的赤潮生物,在世界多个海域形成过大面积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一定的威胁。夜光藻赤潮的发生不仅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有性繁殖的方式在赤潮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连云港海域分离获得一株夜光藻,利用自行设计的饵料藻投喂装置,以天然海水为培养基,在温度20~25℃范围内实现了夜光藻的室内长期培养,并观察记录了夜光藻配子发生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夜光藻不同生长阶段培养体系中配子母细胞与营养细胞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夜光藻的有性繁殖发生与种群丰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夜光藻有性繁殖的认识,有助于阐明其种群增长模式,并深入理解其赤潮暴发机制。  相似文献   

7.
礁膜配子放散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昌生 《台湾海峡》1996,15(2):154-158
本文报道了礁膜配子的放散与温度、光照、比重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海区的礁膜在白天大量放散配子。配子放散的适宜温度为19-21℃;光照为2000-5000lx时能促进配子大量放散出来;配子放散的适宜比重为1.05-1.025;这些研究结果将为礁膜人工育苗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夜光藻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赤潮原因种之一,其有性繁殖在种群增长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定量分析配子细胞是研究夜光藻有性繁殖过程的重要手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夜光藻rRNA基因的18S-ITS1为靶区域,建立了定量检测夜光藻配子细胞的方法。以配子细胞基因组DNA和含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分别建立标准工作曲线,二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响应,检出限分别为每反应0.17个细胞和102个拷贝,满足定量检测应用需求。应用该方法对2015年逐月采集的胶州湾环境样品进行检测,并首次对夜光藻配子细胞的季节变化、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夜光藻配子丰度呈冬末春初、夏季双峰分布,范围为18.12~9.70×105 cells/L;在水深小于10m的湾内近岸站位,配子丰度较低,垂直分布均匀;在湾中心、湾口和湾外的深水站位,配子丰度较高,仅在2~3月、7月和11月出现垂向差异。夜光藻配子细胞对种群增长和存续有潜在的积极意义,其丰度在营养细胞丰度高值期相对较高,在营养细胞丰度极低时仍可普遍检出。丰富了对近岸海域夜光藻配子细胞时空分布的认识,为深入研究夜光藻的种群增长模式、进一步探究其赤潮暴发的内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沈Hong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T001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形态及其变异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青岛、浙江、上海和厦门四地的三角褐指藻藻种及单个细胞克隆后多个藻株的形态及其变异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青岛、上海藻种短期培养后,培养液细胞基本由梭形细胞组成;浙江和厦门藻种则基本由三出放射形细胞组成。正常培养液中卵形细胞比例均在0.1%以下。特定条件下,梭形和三出放射形细胞均能产生卵形细胞,卵形细胞也能发育成梭形或三出放射形细胞;三出放射形细胞可能经“突变”或“定向变异”转变成梭形细胞,而梭形细胞培养液中没有出现三出放射形细胞。培养液比重、温度及光照条件的改变短期内对细胞形态类型的转变没有明显影响;淡水和低温(4℃~8℃)的长期胁迫能使梭形和三出放射形藻株发生高比例的卵形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