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论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地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沿海温泉和地震的关系是通过断层这一桥梁实现的,它们中存在既相辅相成又互为消长的两个因素,初步提出衡量断层热震关系的α'值概念,探讨温泉和地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军 《内陆地震》1993,7(3):301-304
0 前 言 温泉县城北温泉于1988年4月正式投入流量观测,至今己有3年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特别是经过1989年年中对该泉进行了合理的封闭改造,并通过国家局二类台站验收后,对500km范围内的几次5级以上地震有比较明显的前兆异常反映。本文试对该泉流量变化与地震关系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3.
辽东半岛温泉与地震空间分布关系讨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以章  肖秀清 《地震地质》1990,12(4):343-350
辽东半岛是温泉和地震都比较多的地区,本文在分析地震和温泉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两者在空间分布上是不一致的。因此,区内温泉不能作为判断地震危险区的依据,确认这一点,对地震预报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地震活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周蒂 《华南地震》1990,10(4):22-29
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温泉和地震是活动断裂体系中既相辅相成又互为消长的两个侧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中高温温泉密集区(带)地震(包括强震)活跃,温泉稀少区(带)地震微弱;另一方面,温泉的过度集中反而降低了该地段的强震发生可能性。笼统认为强震发生于非地热异常场的说法不确切,易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5.
小江断裂带属现今仍在活动的断裂,同时也是一条破坏性地震多发带。为探究特定地区的地球化学场与地震的耦合关系,寻找特定的前兆观测组分,笔者选取并计算了小江断裂带及邻近地区的95处温泉的热储温度。利用温泉的水化学数据(K+、Na+、Ca2+、Mg2+、SO2-4、Cl-、HCO-3),结合该区域的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规律,对温泉的水化学、水温、热储温度、稳定同位素(δ13C,3He/4He)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泉中主要离子含量、TDS含量、水温及热储温度的高值区域在空间上主要沿小江断裂带展布,且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水温和热储温度高值区内中强地震(M≥4.7)分布少;相反,低值区内中强震活动频繁,且强度相对较大。碳、氦同位素特征显示,CO2气体的碳同位素(δ13C)组成具有明显的生物成因特征;幔源氦(百分含量)同素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表明小江断裂带中南段壳幔连通程度低,脱气作用几乎都发生在地壳范围。  相似文献   

6.
昌黎井水温具有较规律性的年变化动态趋势,同时具有比较明显的震前、震时和震后异常。通过整理分析昌黎井水温资料,根据昌黎井水温变化机理,重点分析昌黎井水温对应2012年唐山5·28地震前兆异常暨长趋势异常,发掘昌黎井水温所包含的地震短临前兆信息,为今后更好地利用昌黎井水温资料进行分析预报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唐山地震与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虑了对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不同看法,利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解释了唐山地震的特点。从区域应力方向和应力释放条件上对如何判定地震危险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林元武 《地震学报》1994,16(2):251-257
利用SiO2地热温标的混合模式, 计算了红河断裂带北段14个温泉的热储温度, 并根据温泉热储温度和温泉密度的特征, 把红河断裂带北段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段。从水对断裂弱化作用的角度, 讨论了水的弱化作用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认为各亚段水对断裂弱化作用的强度的不同, 是引起各亚段地震活动差异的重要原因。热储温高、温泉密集的洱源亚段相当于滑移区;而热储温度较低。温泉较少的剑川亚段和弥渡亚段及温泉稀少的大理亚段则相当于闭锁区,认为大理亚段是孕育强震的最危险地区, 洱源亚段孕育强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9.
林元武 《地震地质》1993,15(3):193-206
利用SiO_2地热温标计算了红河断裂带北段14个温泉水的热储温度,并结合当地地温梯度计算了温泉水的循环深度,同时统计分析了886~1987年间的地震频度和震源深度。作者从水对断裂及其围岩的弱化的角度讨论了温泉水深循环对断裂强度、断裂摩擦力和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亚段地震活动性差异与水对各亚段的弱化程度有关。认为温泉水循环深度最深的洱源亚段相当于“滑移区”,而温泉水循环深度较浅的剑川亚段和弥渡亚段及温泉稀少的大理亚段则相当于“闭锁区”,强震将孕育于温泉水循环深度较深的地区的两端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下热水广泛分布于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温泉和地震活动与大地构造、板块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态观测资料分析表明,热水温度变化不仅受到地震的作用,而且显示出某些地震前兆信息。分析了地下热水的化学成分、气体组分、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认为某些热水具有低矿化、高碱性、高氟、高氦等独特性质,有可能是形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的深成水  相似文献   

11.
统计分析已有研究中数千组大气化学、温泉流体化学、水-岩反应实验以及地幔包体气体同位素组成等数据,从流体组分来源解析的角度讨论了温泉水和气体的来源,提出了估算深部流体和地幔氦贡献量的模式以及温泉地震流体地球化学异常判识步骤方法。温泉水的δ180和δD数据表明,H2O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少量的(<1%)深部流体对温泉的离子...  相似文献   

12.
高清武 《地震学报》1998,20(4):432-436
系统地分析了夏垫断裂1990~1996年H2的动态变化,对比分析首都圈在此期间全部地震活动资料,发现地下气体H2释放量与地震活动有密切关系.由各年地震活动频度图和H2的动态变化图及释放强度图可以看出,H2释放主要与地震震级及活动频度有关,震级高、活动频度大,H2释放量及异常幅度也大.   相似文献   

13.
在对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各种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普适性综合数学表达式.从大量震例资料入手,再次研究了地震异常延续有效性的问题,进而建立了地震异常持续有效时间与延续有效时间的数学关系式.收集整理了1980~1997年华北地区水化、形变、地磁、应力、水位、地电等371个观测项目、上百万个前兆观测数据,对每一观测项目逐一计算了它们的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研究了华北地区近20年的地震异常前兆信息场的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建立了华北地区Ms≥5地震的中短期综合预报指标体系,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该地震综合预报指标体系在中短期地震预测中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汶川Ms8.0地震孕育发生的机制与动力学问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8.0强烈地震.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分析震前的GPS速度场发现,从巴颜喀拉块体西部到龙门山断裂带沿大约N103°E方向的缩短速率为13.0 mm/a,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速率1.1 mm/a,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四川盆地沿大约N103°E方向有少量的压缩变形,而沿SW方向有少量的拉张变形.同震位移场显示,这次地震可能是巴颜喀拉块体SE向逆冲与四川盆地NW向俯冲同时发生的.应变场分析发现,震前震中区的主压与主张应变率分别为-30.840×10-9/a与13.956×10-9/a,主压应变轴N105.4°E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主压应力轴的方向N103°E一致.由本文提出的应力-应变机制得到的断层滑动方向和走向与地表破裂调查和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一致.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与欧洲板块的相互作用足龙门山断裂带积累弹性应变能和孕育汶川地震的长期作用力.苏门达腊大地震使青藏高原和华南块体的相互作用加强,促进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近海海域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地震的震级、震中参数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分析了各海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确定海域受历史地震影响的最大影响烈度,然后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的关系.研究发现:(1)近海海域历史地震资料的精度较低,中强地震存在明显的遗漏.(2)渤海、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地震活动性较强,黄海次之,东海最弱.(3)近海海域的震害主要来自海域地震和近岸陆地强震的影响,影响强弱依次为:渤海、黄海、东南沿海、东海.(4)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受印度板决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挤压方向影响.(5)海域地球物理场,特别是布格重力异常、地壳厚度分布与强震构造带的空间分布关系的相关性较好.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域及滨海重要工程的抗震设防、海域地震危险性区划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卢双苓  曲保安  蔡寅  张明  赵瑞  于澄  李铂 《中国地震》2015,31(1):141-151
通过对《中国震例》中所辑宏观异常的统计分析认为,随着震级的增大,震前出现宏观异常的概率逐步增大,震级大的地震震前宏观异常数量也相对较多。宏观异常大多数为短期和临震异常,多数发生在距震中100km的范围内。在时间上,宏观异常开始时数量较少;随着时间的推进,异常不断增多;越近临震,异常数量越多,直到发震达到高潮。在地域上则表现出始于震中、然后向外围发展、最后震中爆发式增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华北平原重力资料,统计了重力高特征参数与发生在重力高附近的地震之间的关系。统计结果发现:重力高附近如有M_s≥4级地震发生,它应满足一定的特征条件;最大震级和地震总能量与重力高面积和强度的平方根之积有高度相关性;M_s≥5级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较大的重力高形态矢量附近。根据统计结果预测了本区地震危险区,指出了统计结果的应用条件和物理含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震例》中所辑宏观异常的统计分析认为,随着震级的增大,震前出现宏观异常的概率逐步增大,震级大的地震震前宏观异常数量也相对较多。宏观异常大多数为短期和临震异常,多数发生在距震中100km的范围内。在时间上,宏观异常开始时数量较少;随着时间的推进,异常不断增多;越近临震,异常数量越多,直到发震达到高潮。在地域上则表现出始于震中、然后向外围发展、最后震中爆发式增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地电阻率EW/NS比值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河北省4个台站的两个方向(EW、NS)的电阻率比值进行了大量计算,结果发现比值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对应近年来河北省内发生的较大地震,尤其是作为中长期地震异常有着很好的映震能力,这对于预测和预报未来地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安地区的地热水开采与诱发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国内外众多震例的分析,发现了向深井抽(注)水(液体)诱发地震的一些普遍规律:诱发地震的震中在井位附近,震级小,震源浅且多为主余震型或震群型,绝少有孤立型地震发生;诱发地震的多少和大小与抽(注)水的压力和数量相关;诱发地震一般在钻井时注入泥浆、洗井时注入高压清水或正常的地下水开采等3种情况时马上发生,或滞后1~20天发生. 1990年以来西安地区大量开采地下热水,采水量逐年增多,水位逐年下降且具有夏高冬低等特征.西安地区的地震多为孤立型,震源都在10km 以下,且多分布在西安外围地区,井群较密的城郊区鲜有地震发生;地震的频次和能量的释放与西安地区的地热水开采量和水位变化无明显的关系.因此,西安地区的地热水开采并未诱发西安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