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辽宁省鞍山附近元古宙千枚岩和片岩中的折劈S2为论述的基础。按照简单剪切原理计算出发育折劈的岩石中的γ(剪应变)值。通过γ等值线图及断面图、TM/TQF-α相关图和变形标志(石英)形态比的研究,初步认为,折劈岩石中矿物组成、结构、微构造和α角等的明显“分异”现象,主要由剪应变和伴随发生的物质迁移所造成。有限应变状态的特点是:剪应变高的带(M)和剪应变较低的带(QF)相间排列。相邻带剪应变差异控制着扩散物质迁移机制,对微构造(如微褶皱)的生成,有重要作用。折劈生成于T低于500℃,P 约为5kb 左右的绿片岩相变质环境,它标志着地壳处于区域性抬升状态,相继产生的共轭折劈和膝折带(属于 D,构造),则表明已抬升到足以引起岩石总体体积扩张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以浙西北为例,基于上二叠统长兴组(P2c)和大隆组(P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1z)深水浊积岩的发现,初步认为该区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综合大地构造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构造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为特征,构造变形强度和密度自南东向北西呈递减趋势。自南东向北西具明显的分带性。该区大地构造相主要为前陆褶皱冲断带相,而上三叠统乌灶组(T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相,二者可能是该区始于早中生代(T1—T3)造山作用的响应。大地构造相分析不仅较为圆满地解释了研究区的众多地质现象,为造山带模式提供新的制约,而且能为研究区提出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侯泉林  刘宏伟  郭谦谦 《岩石学报》2021,37(12):3645-3655
伸展褶劈理(extensional crenulation cleavage,简称C’面理)作为韧性剪切带内常见的构造面理之一,在递进变形过程中是否旋转以及其如何影响剪切带面理(S面理)是尚未解决的构造地质前沿问题。本文统计了不同剪切带中C’面理、S面理和C面理(糜棱岩面理)的夹角。结果发现,从剪切带边缘向中心随着应变逐渐增大,C’面理与剪切平面(C面理)的夹角(α)呈近正态单峰式分布,表明C’面理在递进变形过程中不旋转。在C’面理发育的情况下,S面理与C面理的夹角(β)随着应变的增加逐渐增大,即S面理在C’面理形成后发生反向旋转,因此原用于计算剪应变的公式:tan 2β=2/γ失效。强弱互层材料的应变分配结果显示,一般剪切条件下,粘性分层与剪切平面的夹角(β)减小到20°时,强硬层的运动学涡度接近于0,即表现为纯剪切,而软弱层表现为近简单剪切;β小于10°时,强硬层发生反向旋转。由此可见,伸展褶劈理是不均匀岩层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应变分配(strain partitioning)的结果。随着递进变形的进行,S面理与C面理的夹角逐渐减小,强硬层被分配以更多的纯剪切而布丁化,随后内部产生微型剪切条带并扩展形成C’面理,承担应变分配的简单剪切。至此,随着应变分配的完成,C面理上的剪切作用自行停止,因此C’面理不发生旋转,而S面理在C’面理的制约下开始反向旋转。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保存了大量与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扩张、洋-陆俯冲、洋盆闭合和陆-陆碰撞等地质过程相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作用的重要信息,是研究碰撞造山作用和板块构造的重要视窗。本文主要基于对藏东贡觉—白玉地区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室内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年代学测试等结果,对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精细厘定。藏东贡觉—白玉地区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主要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岩性不一和变形程度不同的构造岩块及强变形的基质组成;各岩块之间由诸多近平行于构造带走向的韧性-脆韧性断层呈网结状连接,表现出局部有序、整体无序的构造混杂岩特征。构造岩块主要包括:超基性岩-基性岩、大理岩、大理岩+变质基性岩、榴闪岩或榴辉岩、变质硅-灰-泥质岩等。基质物质主要包括含石榴子石片岩和不含石榴子石片岩两类。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揭示出基性岩岩块原岩具有富集型洋中脊或正常型洋中脊基性岩(E-MORB、N-MORB)的特征;洋岛-海山岩块中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具有洋岛玄武岩特征(OIB);榴辉岩的原岩具有洋岛型玄武岩(OIB)或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N-MORB)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精细划分出金沙江古特提斯构造带经历了裂(陷)谷盆地(D)、洋盆扩张(C1—P1)、洋壳俯冲消减(P2—P3)和弧陆碰撞造山(T1—T2)、上叠火山裂谷盆地阶段(T22—T31)5个主要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用人造KCl/云母片岩作单剪变形实验,以其原始片理(S_1)与外加单剪面斜交,角度取值于0°~170°,间隔10°。多数实验的角剪应变为30°,在二阶段实验中为50°,所有实验的完成都是在室温、围压介于10和80MPa,应变速率4.8×10~(-4)/s的条件下进行的。样品的变形主要是由滑移完成的,S_1上有滑移,并出现了另外两组滑移面。它们以膝折带型式出现,局部为透入性剪切条带劈理。两种构造可以单独出现或呈共轭组出现,它们出现的样品中S_1方向分别对应于瞬时应变椭球体的缩短区与拉伸区。我们将讨论这些构造发育中涉及到的各种因素。我们的实验表明,有膝折带或剪切条带劈理形成的剪切带中S_1与带的边界斜交。哪种构造出现以及它们是呈单组构造出现还是两组共轭出现主要依赖于S_1的初始方向。  相似文献   

6.
赣东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钕模式年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本区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中一批钕模式年龄结果(TDM=1437.23—2741.40Ma,平均为1865.27Ma)。在再沉积过程中,由于当时地壳活动强烈,常有来自上地幔的火山物质混入,从而降低了TDM值。由此认为,含火山物质较少的沉积岩之钕模式年龄(TDM=1924.52—2741.40Ma,平均TDM=2272.81Ma,∑Nd=-10.15,(143)Nd/144Nd=0.5121125),才能相对代表陆源区大陆地壳的实际形成年龄。推测本区及外围还有一个尚未出露的晚太古代陆壳,这个陆壳正是元古宙的陆源区。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固阳西部地区“东五分子群”“花岗岩—绿岩地体”在晚太古宙—早元古宙阶段,发生了四期变形。膝折作用属于第四期变形。区内的膝折作用主要发育在叶理化的岩石和糜棱岩中。它的类型有单斜膝折和共轭膝折。单斜膝折和不对称共轭膝折的形成是由于最大压缩应力方向斜交层(或叶理),夹角呈30°左右;对称共轭膝折的形成是由于最大压缩应力方向平行于层(或叶理)。膝折作用发生在早元古宙时期绿片岩相的变质环境中。本区金的矿化、运移、沉淀与韧性剪切带的活动(第二期变形)有密切关系。膝折作用与韧性剪切带叠加的构造部位,是寻找金矿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从构造岩石学、岩石化学、构造地球化学、稀土配分、围岩蚀变及金矿成因几方面探讨了鸭老坝至酒馆含金韧性剪切变质变形带的特征。高铁、镁质绿片岩相韧性剪切变质变形带既是控矿构造,又是物质供应带,是金及有关元素迁移聚集和成矿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劈理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发育一组非透入性板劈理构造,主要发育有两种劈理,分布在中部构造岩片和外缘构造带中。第一种劈理分布在主干逆冲断层下盘,受断层控制,为一组压扭性构造面,其产状、变形特征和滑动方向与主干逆冲断层相一致;第二种劈理为层间劈理,受岩性控制。沿着劈理面同构造新生矿物组合和碎屑颗粒变形特征表明,劈理形成于地壳中浅部构造层次上的低绿片岩相条件下,以韧脆性变形机制为主。劈理切割了大青山褶皱构造,形成时代为(121.6±1.6) Ma。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劈理构造由近南北向的地壳水平挤压应力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0.
阿尔泰额尔齐斯构造带岩石应变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阿尔泰额尔齐斯构造带东段岩石变形强烈,最大应变椭球轴比(Rxz)可达10~30,剪应变(γ)达4~6。该带可分为2个层次4个次级构造带。第一层次为韧性—韧脆性中—中-浅层次变形带,包括萨尔布拉克—科克萨依脆性挤压劈理化带、达拉维孜—阿热勒托别剪切流变构造带和库尔提—玛因鄂博韧性剪压变形带,第二层次是齐伯度—富蕴深层次超韧性变晶糜棱岩带。第一层次变形带中沿达拉维孜—阿热勒托别一线为最强变形带,向两侧依次减弱。中心带以剪切—拉伸变形为主,两侧以压扁变形为主兼有剪切,均为左行剪切。结合区域地质分析,可认为这3个变形带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板块(微陆块)聚合变形带,显示喀拉通克岛弧以北东偏东方向俯冲于可可托海—青河陆缘岩浆弧之下,并发生弧—陆碰撞。齐伯度—富蕴变晶糜棱岩带岩石变形温度压力条件高,以右行剪切为特点,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反映它可能是在古生代期间被强烈改造的具有前震旦纪结晶基底的微大陆的残块(或断片)。  相似文献   

11.
梁晓  王根厚  杨广全 《地质通报》2009,28(9):1342-1349
滇西景谷县澜沧江沿岸出露的下古生界内发育一套构造片岩,空间上呈NNW—SSE向展布,岩性以绢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为主。岩石发生了强烈的塑性流变,大量发育有细脉状、透镜状的石英脉。石英脉的宏观与显微构造变形特征反映其为同构造分泌结晶脉,形成机制与韧性剪切带中物质的溶解、迁移、重结晶作用密切相关。石英原生气液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表明,石英脉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T=500℃,p=0.498GPa,反映构造片岩的变质程度达到了中、高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12.
那拉提构造带位于天山西段伊犁盆地与南天山之间,出露宽度约25km,由早元古代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组成;深层次韧性剪切带及叠加中-浅层次剪切带发育;那拉提构造带南缘断裂明显,南侧为古生代浅变质黑色岩系;构造带北缘韧/脆性剪切带宽度大,两侧岩石劈理化后易于混淆,故界线不明显,那拉提构造带基本地质特征可与邻国中天山对比,存在寻找国外类似大型金矿床的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坦桑尼亚恩泽加绿岩带玛汀杰金成矿区的4个金矿(化)体的成矿背景和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初步了解该区金矿体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玛汀杰金矿为产自韧性剪切带的石英脉型金矿,赋矿层位为太古代尼安兹超群绿片岩,矿体由NW向和EW向两组构造控制,矿石类型包括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和构造角砾岩型。普遍发育黄铁绢英云化。矿石w(Au)=0.62×10-6~3.04×10-6,部分矿石w(Au)值大于100×10-6。玛汀杰地区金矿为典型的产自绿岩带韧性剪切带的石英脉型金矿,矿床成因为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14.
雪峰造山带南段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对雪峰造山带构造变形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南段的不整合特征、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和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雪峰造山带南段形变类型主要有板劈理、膝折及折劈理、褶皱及与褶皱同走向的逆断裂、正断裂、左行和右行走滑断裂等;(2)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中均存在明显的挤压变形,在NW-NWW向挤压下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广西运动还形成了板劈理;(3)雪峰造山带南段以溆浦–靖州断裂为界分为东带和西带,分别为加里东期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广西运动中东带变形强度显著大于西带,表现在东带板劈理发育且褶皱相对紧闭,而西带板劈理不发育且褶皱相对开阔,岩层倾角、不整合特征、抬升幅度、先期构造线偏转等表明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东带变形较强,而西带变形微弱;(4)劈理优势倾向以及褶皱轴面和逆断裂的倾向,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后者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前者显著向西迁移约20 km;(5)溆浦–靖州断裂以东在广西运动中成为雪峰推覆构造的根带,主要与其块体强度低及南华纪早期为一断陷深槽有关。  相似文献   

15.
韦诚  戚学祥  沈辉  吉风宝  任玉峰  刘旭峰 《岩石学报》2020,36(10):3117-3136
龙陵-瑞丽早白垩世流纹岩带断续延伸约100km,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揭示怒江洋演化及腾冲与保山地块关系的重要证据。笔者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本区流纹岩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流纹岩具有高硅贫钠、高钾钙碱性和高分异特征;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布在129~123Ma区间,代表流纹岩的喷发时代。流纹岩锆石εHft)值分布于-12.3~-6.3之间,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为1591~1826Ma;其微量元素蛛网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和Nb/Ta比值、Th/U比值等与大陆中上地壳相似;岩石中无斜长石斑晶、Sr含量极低以及在Al2O3/(MgO+FeOT)]-[CaO/(MgO+FeOT)]和Rb/Ba-Rb/Sr图解上,样品都分布在变泥质岩部分熔融区;表明流纹岩岩浆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其低钠是源区中斜长石含量低或斜长石未参与部分熔融造成的。流纹岩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Th、U和K)富集,Nb、Ta、Ti、P和Sr强烈负异常;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样品全部落在活动大陆边缘区;在空间上,这些流纹岩呈带状分布,构成俯冲增生杂岩带的一部分,并与同时代侵入岩紧密相邻,成因上类似于区域内同期S型花岗岩。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内流纹岩与高黎贡构造带内同时代花岗岩类相似,形成于俯冲的大陆边缘弧环境,即幔源岩浆底侵至下地壳,这一过程提供了足够的热源使壳源物质(可能为富云母、贫斜长石的变沉积岩类)发生部分熔融生成酸性岩浆,它们在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后喷出地表形成低钠流纹岩,并在弧前或弧间盆地内被浅海相碎屑沉积物覆盖。  相似文献   

16.
劈理构造形迹虽然简单,但正确定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迄今为止,命名劈理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参数准则,对其进行统一的客观的描述和分类. 近年来,岩石劈理研究方面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就是认识到了大多数具有劈理的岩石都表现出一种境域构造(即岩石内矿物方位强烈定向的条带把定向方位不同或定向不够好的矿物分离开)。本文在这一重要认识的基础上,对确定劈理形态的一些参数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劈理的形态分类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对覆盖全区的二维地震资料研究,在珠江口盆地识别出了大型的陆架坡折及多种小型坡折带,包括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不同的构造背景发育了不同的坡折带类型。自30Ma年以来,坡折带总体呈向北迁移的趋势。古近纪一早中新世中期以各种小型坡折带为主,主要控制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等浅水沉积的展布;早中新世中期至今,由于陆架一陆坡体系已形成,坡折带以陆架坡折为主,控制了陆架边缘三角洲及海底扇等较深水沉积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同沉积褶皱生长地层中沉积与构造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卫星  漆家福 《现代地质》2008,22(4):520-524
生长地层详细记录了褶皱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同沉积褶皱的生长地层进行详细的几何学分析,结合地层年代学资料,可以揭示沉积与构造的相互影响,确定沉积速率与构造抬升速率的细微变化,及褶皱的活动期次。构造抬升速率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可引起生长地层的上超、超覆和退覆。褶皱的形成可分为膝折带迁移和翼部旋转2种模式。以膝折带迁移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展过程中翼部倾角不变,褶皱顶部与翼部的抬升速率相同,形成翼部平行状生长地层;以翼部旋转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展过程中翼部长度不变,沿翼部各点的抬升速率呈线性变化,形成翼部楔状的生长地层。  相似文献   

19.
扭折又称膝折,系指一组面理(层理、劈理、片里)急剧旋转和弯折的构造现象。C.T.Clough(1897)将两条以上扭折面组成的构造带(即扭折带,kinkband)称为应变带。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微(薄)层的均质岩石(如板岩、千枚岩、片岩)中发育有扭折带,它们可以是面理在一定方位上忽剧弯折、破裂面(剪节理)、矿物充填的裂隙,也可以是应变矿物组成的变质带等一种类型所显示。就在显微镜下,同样发现一些矿物(云母、石英、方解石等)晶体呈显出类似的变形纹。不仅如此,大型扭折构造在区域地质测量中也有发现。这样,在构造地质学中,扭折带作为一种形态构造类型就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1984年,笔者在大安石棉矿区实地考察中发现蛇纹石石棉、水镁石石棉和透闪石石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钻探、地震及露头资料的研究,将准噶尔盆地东缘三工河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在地震和测井剖面上识别出挠曲坡折带和断裂坡折带两种构造坡折带。坡折带对于研究区层序和沉积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于层序,"径向沟梁辐射,纬向阶梯分布"的坡折带体系使得本区三工河底部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坡折带加强河道侧向迁移,削弱河道下蚀,增加准层序数量,坡折带高部位低水位体系域会侵蚀下覆地层;对于沉积,在精细开发区的三工河组识别出6种沉积微相组合,顺物源连井剖面上自下而上识别出3个沉积微相组合序列,陡坡区发育富河口坝三角洲前缘,缓坡区发育富河道三角洲前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