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下核爆炸Lg波的激发机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核爆炸Lg波的激发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清楚.其中主要观点之一是源区附近由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源(CLVD)激发的Rg波的散射形成的S波是Lg波能量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理论地震图模拟方法,基于东哈萨克斯坦地区速度模型,分析比较了东哈萨克斯坦地壳速度模型下的爆炸源、张裂源及CLVD源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能量的角度来看,CLVD源是激发Lg波的主要因素.模拟计算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CLVD源激发的Lg波振幅谱具有低谷点的特征源自于该震源所激发的Rg波;在此基础之上,检验了Patton提出的估算震源埋藏深度的经验公式.结果发现,该公式仅适用于震源埋藏深度较浅的情况(<500m).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理解及更好地利用Lg波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核爆炸Lg波的激发机制, 目前尚未十分清楚.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伴随层裂源的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源激发的Rg波的散射形成的S波, 是Lg波的最主要贡献因素. 本文利用频谱比对方法, 结合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 基于东哈萨克斯坦地区速度模型, 分析了东哈萨克斯坦地壳速度模型下的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 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果表明, 层裂时间函数对Lg波具有扇贝形调制作用; Lg波振幅谱的低谷点源自于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源激发的Rg波. 这一结果也表明, 东哈萨克斯坦速度模型下的Lg波受层裂的调制作用, 与内华达试验区的Lg波是一样的, 进一步支持了Patton和Taylor的观点, 对于进一步理解及更好地利用Lg波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地震面波激发理论计算了两种震源不同相对强度、相对埋深及源时间函数情况下的Rg波频谱,研究地下爆炸中各向同性(ISO)源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源共同激发的Rg波信号低谷点特性.结果表明,由于两种震源相对强度、相对埋深及源频谱的影响,混合信号低谷点频率与单一CLVD源激发的信号有很大差异,因此实际地下爆炸中...  相似文献   

4.
何永锋  李锴  刘炳灿 《地震学报》2015,37(4):640-1286
地下核爆炸区域及远区地震波信号中,有二次源即层裂源的贡献,其对区域震相Lg波具有调制作用.本文利用理论地震图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爆炸源和层裂源在3种典型介质速度模型下的区域震相特征,得到了爆炸源和层裂源所激发的Lg波与介质速度模型的关系,并结合CLVD源所激发的S波随震中距的演化过程,对Lg波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CLVD源是激发地下核爆炸低频Lg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谱元算法数值模拟了不同地表起伏模型下的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ompensated Linear Vector Dipole,CLVD)源Rg波低谷点的特征及相应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源区地表存在一定起伏情况下,Rg波低谷点依然存在,低谷点位置反映了源区地表起伏的信息,但与理论值仍有一定偏差.Rg波低谷点受远区地表起伏...  相似文献   

6.
Lg波同时携带地球介质结构信息和爆炸源引起的二次源信息,是研究地下爆炸震源机制及检测、识别手段的重要震相。基于对某一区域介质结构的了解,将实测Lg波谱特征形态与理论波谱形态进行比对,利用Lg波频谱曲线的低谷点随震源深度"左移"的特征,作为辅助识别手段估计地下核爆炸装置的埋深。研究结果对深入地理解地下核爆炸震源机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分别由Love波和Rayleigh波得到的S波速度结构的差值(VSH-VSV)对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70°E~145°E,15°N~55°N)地壳上地幔中的偏振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1)在小于150 km的深度范围内,VSH>VSV的各向异性体占主导地位,反映出在地球的浅部岩石圈内的水平应力作用及软流圈顶部物质的水平向流动对各向异性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在大陆地区,各向异性的强度随深度有显著变化.上地壳和上地幔盖层中的各向异性普遍较弱,而在流变性较强的下地壳和软流圈存在较大范围的各向异性.这一现象说明下地壳在岩石圈变形中可能有解耦作用.(2)在大于200 km深度的软流圈下部主要表现为VSH<VSV的各向异性,说明地幔物质垂直运动相对占优势地位.(3)在中国大陆东部可以看出一个大致趋势:在构造比较稳定的地区,岩石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比较显著,而软流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较弱;在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软流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占主导地位.(4)印度板块低角度向青藏高原下俯冲影响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各向异性的特征.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水平挤压中国西部大陆,使得物质定向重结晶,从而在岩石圈下部产生显著的VSH>VSV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台风移动涡旋影响域统计分析动态区域序列概念,采用 3个目标台风卫星TBB资料 ,对台风螺旋云带波列结构特征进行了功率谱合成分析。研究结果揭示出台风涡旋中心与周 边区域对流云的相关场呈螺旋带波状特征;台风影响域螺旋波亦表现出显著次天气、中尺度 波动特征,其波动周期尺度及其传播相速可类似重力内波与涡旋Rossby波,即周期呈双峰特 征,为大于6h与24h左右时间尺度;螺旋波高、低空流型特征与台风的维持、发展结构特征 相关;扰动TBB场时间偏差分布呈类似涡旋Rossby波螺旋波列,其波列路径与涡 旋Rossby波传播特征相似,并提出了台风涡旋螺旋波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9.
Lg波是检测、识别地下核爆炸的重要震相.通常情况下,地下核爆炸的低频段Lg波能量相对较强,基于Lg波的识别判据在高频段表现较好.然而在低频范围内却表现出难以用球对称爆炸源模式解释的现象,如Lg/Pg判据在1 Hz附近失效等现象.本文利用理论地震图方法,分析了伴随层裂过程产生的重要辅助源——CLVD源对Lg波低频成分的调...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中纬电离层E层理论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一个中纬电离层E层理论模式. 该模式从NO+,O2+,O+和N2+这四种主要离子的连续性方程出发,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中纬电离层E层电子和各种离子密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情况. 计算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出E层电子密度峰值(NmE)或E层临界频率(foE)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随太阳活动的变化趋势. 将模式的计算结果与武汉地区测高仪的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模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纬电离层E层的实际形态. 针对以往电离层E层理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几种重要因素,包括二次离化源,λ<150?谱段的辐射通量,吸收截面以及NO分布对于模式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The Lg phas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nuclear test detection, discrimination, and yield estima-tion because of its stability in propagation, but the excitation mechanisms of Lg phase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Regional Lg is a short-period guided wave composed mainly of a sequence of multi-ply reflected post-critical S waves trapped in the crustal wave guide. Several studies carried out recently (Gupta et al, 1992; Patton and Taylor, 1995; Gupta et al, 1997; Wallace, 1991) have …  相似文献   

12.
单台Lg尾波Q_(Lg)~c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将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简称SSR法)应用于震中距小于500km的区域地震Lg尾波为lHz下的值,n是与频率f有关的指数)的提取之中·为了检验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选用两组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地震记录.一组是1989-10-18大同主震(ML=5.9)的15个余震,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信噪比较高的Lg尾波序列。另一组是秦岭造山带数字流动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1995年甘肃平凉两次地震信噪比较高的Lg尾波序列.每一组地震的震源参数基本相同,即它们到某一特定台站的路径几乎相同,得到的 可以认为是不受震源影响的地震一台站路径上的平均衰减效应·两区域 的测量结果表明:(1)尽管两个地震观测台网所用观测仪器不同,每个台站的观测条件不同,所记录的地震也不尽相同,但对Q0和,的拟合结果线性程度都比较高,说明SSR法是稳定的;(2)同一震群的不同地震到某一特定台站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即Q0值及其平均值大都在其标准差范围之内,说明SSR法是可靠的。(3)对同一地震不同方位各台站的Lg尾波测量结果可以看出,穿过不同构造区的Q0值存在明显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考虑动态力源扰动的情况下,对岩石损伤对地震波辐射的影响及其震源表示进行了理论推导,证明了当有动态力源存在时,Ben-Zion和Ampuero于2009年给出的结果只是岩石非弹性响应对震源及相应地震波场的贡献,而非其全部.在此基础上,应用相关结果对岩石损伤破坏对地下核爆炸震源成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地下核爆炸情况下补偿线性偶极子源和构造应力释放与岩石损伤破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核爆炸补偿线性偶极子源主要来自于地表反射拉伸波和空腔回弹冲击波等造成的爆心上方锥形区域中的岩石破坏,而构造应力释放则主要来自于整个岩石破坏区内的构造应力松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