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沙漠化是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持续遏制沙漠化、修复沙化土地是中国生态建设的紧迫任务。通过人工植被种植、机械固沙、化学固沙和工程固沙的方式进行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是中国主要的治沙方法和途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水分限制和环境污染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对固沙和沙化土地治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广泛分布在中国沙区,能够在气候干旱、辐射强、降水量极低的沙漠地区生长,不仅能够减少沙面的侵蚀,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地质量,控制沙面径流入渗平衡。蓝藻是BSCs形成的先锋物种,并在BSCs发育后期的物种形成和演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然条件下BSCs形成往往需要10~20 a,因此通过人工培育加速BSCs形成,即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可显著缩短固沙时间、加速生态恢复速率。基于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人工BSCs,尤其是人工蓝藻结皮的研究,从固沙蓝藻种选择、培养方式/模式、人工蓝藻结皮属性、影响因子以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展望未来人工蓝藻结皮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中国人工BSCs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沙漠化是中国北方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几十年的沙漠化防治积累了丰富的沙漠化土地修复和利用的经验和模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集成以往的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和沙产业模式,并评估其在当前背景下的适用性。集成了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和沙产业等9种沙漠化土地修复和利用模式,并从气象条件、治理紧迫性、交通便利性、沙漠化程度等自然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制定适用性评价标准,以西北干旱区沙漠化土地和沙漠边缘带为研究区域,在遥感产品、气象观测、地面调查等多源数据的支持下,评估各个生态修复技术和沙产业模式在不同自然单元(自然沙地和退化型沙地)及行政县的适用范围,以期为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和沙产业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模式、评价标准及适用范围,将为决策者制定沙漠化土地修复和利用措施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3.
生态水文阈值在中国沙区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管理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定海  李新荣  张鹏 《中国沙漠》2017,37(4):678-688
中国北方风沙区是全球沙漠化发展和生态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利用植被固沙是遏制沙化土地扩张和生态重建与恢复的主要途径,但人工植被的稳定维持是可持续性风沙治理所长期面临的挑战。作为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管理的依据,对生态水文阈值的认识及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固沙植被中人工种植的灌木和乔木(仅限东部沙区)的盖度与深层土壤水分含量互馈互调作用的长期变化为依据,基于对中国不同气候带沙区典型人工植被系统生态和水文过程的模拟,通过建立生态水文模型初步界定了不同沙区适宜于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水文阈值,对现有沙区固沙植被的生态系统管理和未来风沙区植被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地荒漠化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科学评价荒漠化治理和零增长目标是否实现的必要前提是具有完善统一的评价体系。为此,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提出了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的概念和监测指标。防治土地退化是中国的重要生态目标,中国已开展了多次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但是,如何将这些监测结果用于土地退化的评估实践,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国四大沙地,利用3期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与基于UNCCD框架体系下的土地退化零增长(LDN)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土地沙化程度变化趋势提出了中国沙化土地退化指标体系(CSLDN)。结果表明:UNCCD所提出的LDN监测指标与中国的荒漠化监测数据总体精度为0.51,中国沙化土地监测指标与LDN指标具有宏观一致性。此外,经本地优化后的CSLDN指标克服了低植被盖度区域LDN对土地退化和恢复的评价不准确的问题,更准确刻画了精细尺度空间内的土地动态变化状况,对土地退化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在对夏津县风沙化土地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和生产力评价的基础上,与地方政府结合,规划建立了“苏留庄粮棉果草复合型稳产高产开发模式”。在风沙化土地治理研究的同时,及时将优良作物品种和树种推广到示范区,并采用沙地土壤改良、立体种植和绿肥轮作等先进有效的耕作技术。现在,示范区已成为一个集农、林、牧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示范区第3年的农业总产值已达401.43万元,相当于建设投资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我国矿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着绿色矿山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受到重视,矿山建设过程中的矿业伦理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依据当前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即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会和谐和企业文化。截至2014年,全国共遴选出661家矿山企业开展了绿色矿山试点建设。本文首先从地域和矿种两方面着手,对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并涵盖了煤炭、金属、化工、建材等多种矿山类型,东部地区的矿山企业参与试点建设较早。文章倡议在中国传统伦理和西方生态伦理基础上构建中国的矿业伦理,这是我国在矿业开发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作者认为,构建中国矿业伦理在绿色矿山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最后,对未来中国矿业伦理的指导下的绿色矿山建设进行了展望,提出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社区和谐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深受沙漠化危害,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要措施。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干旱荒漠区,是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发生发展较为典型的区域。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多项工程的实施,阿拉善高原土地沙漠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土地利用变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我们认为区域沙漠化土地治理重点主要包括6个方面: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三大沙漠交汇扩展治理区、荒漠植被保护与恢复区、人工绿洲生态建设稳定区、线性交通基础设施和片状工矿综合治理区及乌兰布和沙产业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将阿拉善高原划分为3个荒漠化土地防治亚区和12个治理小区,并提出相应的沙漠化防治措施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生态退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十分严峻,尤以中国典型脆弱生态区为甚。在2016年开始实施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议题。然而,长期以来,生态治理研究工作缺乏实施效果评价、忽视生态技术应用、忽略生态技术地域和经济适宜性。针对这些问题,科技部在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启动了"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包括8个领域的37个项目。其中,"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全球生态治理技术评价"(2016YFC0503700,2016-2020)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和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项目总体目标为辨识生态技术,构建典型脆弱生态区退化生态系统治理的生态技术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评价生态治理技术,筛选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生态技术;找出国外生态技术需求,推介适合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需求的生态技术模式。项目设置了6个密切相关的研究任务:生态退化分布与相应生态治理技术需求分析;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模型开发;不同类型生态技术识别、演化过程与评价;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估;生态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技术筛选、配置与试验示范;生态技术评价平台与集成系统研发。本专辑将介绍本项目研究迄今取得的进展,包括生态技术辨识和评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概述,中国及代表性国家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技术演化和评估案例等。希望本专辑对同类研究以及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罗万云  王光耀 《中国沙漠》2019,39(1):195-202
以甘肃省606份农户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了家庭禀赋、环境感知及控制变量对农民沙化土地治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对沙化土地治理持较为满意态度,其中参与治理的实验组农民沙化土地治理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参与治理的对照组农民,这一结论通过对比回归得到印证。实验组农民沙化土地治理满意度受政府补贴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大,家庭禀赋与对照组农民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检验。环境感知与农民沙化土地治理满意度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实验组农民更关注周边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照组农民更关注绿洲保护功能。家庭禀赋、环境感知对农民沙化土地治理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的差异。沙化土地保护政策不应仅局限于沙化土地逆转,更应注重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家庭福利改善。  相似文献   

10.
经过综合研究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现状,将中国西部分为西北、青藏高原和西南三个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西部生态建设Y型战略:将中国西部12省(区、市)分为西北、青藏高原和西南三个区域,其分界线形如一个大的Y字,因此称之为中国西部生态建设的Y型战略.三大区域由于各自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生态建设的战略重点也各有侧重.西北区域的核心任务是加快生态治理,要特别突出对沙化土地的生态治理;青藏高原区域的核心任务是加强生态保护,要特别突出对水土植被资源、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保护;西南区域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要特别突出对现有林分的改造提升,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三大区域的生态建设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包容.西北区域以生态治理为核心,但也存在生态保护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问题;青藏高原区域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但也存在生态治理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问题;西南区域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为核心,但也存在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问题.从战略背景、战略构思、战略任务、战略措施四个方面初步研究分析了Y型战略框架,对我国生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土地利用的方式或行为反映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导致不同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影响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本专辑"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通过优选14篇代表性论文,从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生态演化、土地多功能权衡、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土地生态风险等方面,探讨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土地利用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形成生态文明的土地利用方式、行为和制度体系提供了实践参考。本专辑研究层次多样,文献覆盖村庄、县域、省域等多级研究尺度,山地、平原和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以及华东、华中、西北、长江经济带和日本等国内外土地利用典型地区;研究方法前沿实用,包括文献研究法、分形理论、定性比较分析、VAR模型、计量经济学方法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主题鲜明,聚焦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热点话题与突出问题,对土地生态效率、空间行为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风险评价等土地利用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既有对耕地撂荒、土地利用风险等当前迫切的土地利用问题的文献梳理与述评,也尝试对农村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多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为破解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本专辑从现实与理念等全方面、多层次地反映了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土地利用的现实迫切性,并从方法和研究框架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最后,提出了未来生态文明视域下土地利用研究领域需重点关注的五大热点方向: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化管理、土地利用过程的生态演化机理、土地生态利用模式、土地生态安全格局预警与调控、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化管控。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及其原因探讨国家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土地沙漠化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正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作为内陆河流下游地区的沙漠化典型代表,不少学者对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的成因、发展及相关问题进行过讨论。在实地考察和前人研究的资料基础上,对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及其成因、沙漠化对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危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The mining industry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main. As Green Min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s are put forwa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is receiving more attention, and especially mining ethics. Present construction standards encompass legal mining,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energy saving and waste re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nd reclamation, harmonious community and enterprise culture. As at 2014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had published 661 Green Mines. Here, we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Green Mines in China by the distribution from regional and mine type perspectives. Green Mines are nearly spread over every province and mine type, but Eastern China participated earlier than other areas. We discuss constructing Chinese mining ethic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ethics and Western ecological ethics a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es. We consider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Chinese mining ethics in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includes promo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accelerating socie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Chinese mining ethics we propose mini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 models for the future, such a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circular economy and community harmony.  相似文献   

14.
遥感技术在中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以其信息量大、获取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小等优点,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已逐渐成为土地荒漠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使用的遥感数据源,综述了各类卫星遥感影像、影像的不同季相、波段和各类植被指数的选择等;讨论了土地荒漠化信息遥感提取的多种方法,综合比较不同遥感提取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分析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多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手动分类结合的原因.最后,指出遥感技术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综合指标与综合方法集成研究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总结国外土地配置研究的特点与经验,可以为我国土地配置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提供参考与借鉴。利用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对国外有关土地配置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国外土地配置研究对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保护土地景观、阻止生态用地向工业用地过度转化以及确保土地利用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等问题非常关注,对土地适宜性评判、不同因素对土地配置的影响及土地配置调控手段效率检验与改进等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国外土地配置研究相比,我国土地配置研究应从扩展研究视角、注重多维度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评判、重视利益主体诉求以及探析土地配置新途径等方面完善相关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脆弱性机制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在综合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自然 、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概括出导致该地带土地 荒漠化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机制:①脆弱的自然条件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受东亚季风影响的气候条件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驱动力。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推动力。③不利的社会因素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土地生态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晋西北风沙区内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生态功能的分类,提出了该区的土地生态设计分室模型;从该区土地沙漠化综合防治的角度出发,划分出四个土地利用方向和生态建设重点有所不同的生态经济区,并对各区的土地利用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土地生态建设的重点,沙漠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交织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共同推动的核心研究项目。近年来我国学者在LUCE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就我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驱动机制、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地区生态保留地划分原则与方法——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代后期,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出现类似欧美城市的低密度蔓延趋势,造成农业用地和生态绿地急剧减少,破坏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对生态保留地含义及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生态保留地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南京生态市规划实践提出生态保留地划分的一般流程及关键步骤,为我国同类大城市地域的非建设用地规划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