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989年12月25日在昂加瓦半岛发生了一次6.3级地震,这是魁北克北部地区至少60年来最大的一次事件,是北美东部历史地震中唯一被证实产生了地表破裂的地震。野外观测表明,该地震为逆断层和走滑断层运动的组合。波形模拟表明这次地震由两个子事件组成,开始是沿东北—西南走向的逆断层事件、随后是一次更大一点的沿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走滑子事件。面波等效双力偶矩1.3×10~(25)dyne-cm(ldyn=10~(-5)N),两个子事件的矩比单个子事件矩几乎大一倍。子事件的深度都是3km,时间上相差0.9s,第二个子事件位于第一个子事件西南5.2km。波形模拟测定的震源参数和由地面观测导出的结果大体符合,但子事件断错上有些差别,如果走滑运动分布在破裂西南端的几条小规模断层上,或者没有发现完整的地面破裂,也许差别就不存在了。由断层面解推测的应力方向与加拿大北部地区大多数地震机制一致。昂加瓦地震和其他大陆板内地震一样,震源浅而复杂,且发生在早先尚未破裂的断层上。 相似文献
3.
板内地震构造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局部的特殊发震构造条件。本文提出江苏南部强地震的主要构造标志是新生代活动盆地,盆地内的隐伏发震断层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之间的夹角正好有利于剪切破裂的发生。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证明,盆地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地壳脆弱化,导致构造应力的重新分布和局部集中,盆地内部脆弱体中的隐伏断层是潜在的震源破裂面,盆地边缘积累的弹性应变能则是地震时释放的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4.
5.
20 0 1年 1月 2 6日早晨 ,一次 8级的灾难性大地震袭击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卡奇地区的普杰—安贾尔—帕焦地区。该震震中 (见图1 )位于 2 3 .3 2 6°N、70 .3 1 7°E,其震源深度为 2 3km。官方提出保守的估计数字是 :死亡 3万人 ,经济损失为 1 0 0亿美元。新闻媒体则估计地震死亡人数超过 5万。在过去的历史中 ,卡奇地区的西部地区也曾经发生过为数不多的大地震。据报道 ,1 668年 5月 ,由于一次最大烈度达到 MM 1 2度烈度表的 度地震 ,位于印度河三角洲之上的萨马基镇 ( 2 5°N,68°E)的所有 3万所房屋均沉入地下。1 81 9年 6月 1 6日 …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对比了中国南北地震带及其以东大陆板内65次地震的特征,检查的特征包括极震区长轴方向、余震震中密集区走向、震源机制解和多次破裂点。还确定了各次地震地震源破裂方向,概括出该地区地震断裂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唐山地震序列的构造过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采用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图象、震源机制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唐山地震序列主要的构造过程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序列是一个由多条断裂参加并逐次活动的复杂构造过程。先后显示活动的断裂及其错动性质是:唐山断裂带右旋剪切、蓟运河断裂左旋剪切、滦县—乐亭断裂右旋剪切、卢龙断裂右旋剪切。北西向蓟运河断裂与唐山断裂带构成一对共轭剪切构造。沿唐山断裂带的主震破裂面由初始阶段的北北东向北东—北东东和南西方向扩展,形成不对称的“S”形曲面。与现代地壳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不完全一致的先存断裂的活动和地震破裂面转向扩展,是序列震源机制解P、T轴取向离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华北地区震源断层与深浅构造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地震资料(等震线、地表破裂带、地形变、余震平面和剖面分布及震源机制)描述强震震源断层的立体特征。发现震源断层的上界即为由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G界面,并与该界面之下的高倾角深断裂吻合,证明地震时深断裂发生了剪切错动。震源断层与G界面之上的铲形正断层构成不连接的两套断裂系统,它们之间存在有对应和无对应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讨论会的第三个专题为板内和板间区域构造与地震.该专题共收到46篇论文摘要,其中来自俄罗斯、越南、印度、日本、中国、美国、伊朗、尼泊尔、泰国的学者在大会上宣读了28篇论文,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印度、日本、俄罗斯、孟加拉国的学者展示了12篇张贴报告.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讨论层状断层的性质、特点以及与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制,指出许多地震的震源位于层状断层面上,有些地震在地表找不到相应的地震构造的原因是由层间滑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地质学、地震学和地形测量的资料认为:华北地区第三纪中期地壳应力场有一次重大变化,而中国其它地区自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应力场基本未变。我国地壳应力场的这种布局及其变化看来是起因于中国大陆周围的板块活动。 讨论了我国板内地震和断块构造的关系。指出了值得加强研究的地震区域的某些深部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18.
19.
新疆主要逆断层-褶皱构造区基本地震构造特征与潜在震源划分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新疆主要逆断层-褶皱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并对其潜在震源划分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北天山山前推覆构造及乌鲁木齐以南的逆断裂-褶皱构造相对比较简单,由根部断裂、推覆体和前缘逆断裂-褶皱构造所组成;强地震的极震区或地震动的高值区可能位于推覆构造的根部断裂附近,而地震地表破裂和同震地表变形则位于山前逆断层-褶皱带内。南天山的柯坪推覆构造、库车推覆构造、帕米尔东北缘的弧形推覆构造,虽然也由多排逆断裂-褶皱构造带组成,但是其中的规模巨大、发育时间较长的逆断裂-背斜带,往往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强震的极震区分布与地震地表断层位置比较一致,可作为强震的潜在震源。盆地内的新的盲逆断层-褶皱构造也具备发生6.5—7.0 级地震的能力,应作为震级上限为 7.0 级的潜在震源。由于对逆断层-褶皱构造的深浅构造关系及发震模型认识的不足,在潜在震源划分中应考虑这种不确定性。同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还应考虑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及构造活动性参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