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年震情     
全球地震活动 1990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21次,其中有3次中源,2次深源[表1]。释放总能量为234×10~(15)焦耳。地震频次和释放的能量不仅大大高于80年代平均值(12次/年,134×10~(15)焦耳/年),也高于地震活动较强的70年代的平均值(18次/年,228×10~(15)焦耳/年)。地震活动范围广,强度大。整个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各分支带上都有强震发生。欧亚地震带也很活跃。在其西段有5月30日的罗马尼亚中源地震和6月21日伊朗大地震。4月中国青海地震和6月苏联斋桑泊地震则分布在欧亚带的分支——亚洲大三角的两条边上。5月在非洲大裂谷发生的两次苏丹强震,震级达7.5,是自有仪器记录以来在非洲少有的大地震。全年中最强的是6月21日伊朗7.9级和7月16日吕宋7.9级两次地震,这两次地震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2.
全球地震活动 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级为8.1,包括两次中源地震。能量释放总量为154×10~(15)焦耳,极低的频次和较低的能量释放表明,自  相似文献   

3.
1991年震情     
冯浩 《地震》1992,(3):79-80
全球地震活动 1991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5次,全部是浅源的(表1)。释放总能量为169×10~(15)焦耳。地震活动水平略高于80年代的平均值。强震主要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最强的是4月23日在哥斯达黎加发生的8.1级大震。1990年发生多次强震的欧亚带仍然活跃。高加索、缅甸和印度北部  相似文献   

4.
一、全球地震活动 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85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3次,除1次为中等深度外,其余12次都是浅源地震,最大震级8.3(表1)。按古登堡公式,地震波释放的总能量为273×10~(15)焦耳。虽然地震次数低于1972年以来的平均值,但是由于9月19日墨西哥  相似文献   

5.
1995年震情     
全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29次,其中震级在7.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3次,最大震级8.1(表1)。全年释放能量达350×10~(15)焦耳。整个环太平洋地震带皆处于剧烈活动之中,强烈的地震活动造成人员惨重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初步估计全球死于地震人数约7900人,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1989年震情     
全球地震活动 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89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7次,为80年代最少的一年,全部是浅源的,最大震级8.1。能量释放为128×10~(15)焦耳,接近80年代平均值。1989年上半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东带比较活跃,下半年后,活动主体在西带,日本和菲律宾附近地区相继发生强震(表1)。与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活动密切相关的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上的地震活动维持在6级多的水平上,而且仍然是其东段比西段活跃。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4月21日在苏联贝加尔以东与我国黑龙江  相似文献   

7.
1993年震情     
冯浩 《地震》1994,(3):95-96
1.全球地震活动 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释放能量65×10~(15)焦耳,属地震活动中等偏弱之年。这些强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且西带活动水平稍强。最大的地震是8月8日马里亚纳南端关岛地震。这次地震和1月15日日本北海道地震皆属中源地震,但因强度大,皆造成损失。连同6月8日千岛群岛的中源地震,围绕欧亚板块发生3次中源强震是近年来少有的。1993年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的并不是7级以上强震,而是一些中等强度、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地震,例如9月30日发生在印度中部德干高原的6.4级地震使得数万人死亡,十多万人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8.
1992年震情     
全球地震活动 1992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释放能量229×10~(?)焦耳。地震次数和地震能量都远高于80年代水平,甚至稍超过70年代平均值。环太平洋东带即美洲地震带尤为活跃。最强的地震是6月28日发生在美国加州南部兰德斯的8.0级地震。除了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带很活跃外,8月28日在阿森松岛以北发生的7.3级地震是南大西洋海岭地震带上较少出现的强震。  相似文献   

9.
1994年震情     
全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释放能量为1.53×10~(17)焦耳,地震活动水平较高。10月4日千岛群岛地震和12月28日日本本岛以东地震皆属巨大地震。自1993年马里亚纳群岛发生强烈中源地震以来,1994年在斐济、玻利维亚和日本海相继发生强烈的深源地震,这对我国大陆今后的地震活动形势的影响值得注意。6月3日在爪哇岛以南的地震引起较大海啸,致600多人伤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宁蒗及邻区1975年以来所发生的N_L≥4.7中强地震在时空分布和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分析,发现该区地震活动主要受NE向的木里——宁蒗——剑川断裂的控制;具有在中甸——洱源与木里——华坪来回跃迁的特点,为NE—SW向迁移的现象。震前M_L≥3.0的地震频度在三个月内小于或等于四次的背景下突然增强;缺震出现两个月以上低于2.96/月;应变将放能量低于0.48×10~6焦耳1/2二至八个月后,在几天至一个月内应变释放能量≥0.6×10~6焦耳1/2;b值低于0.84;断层面总面积≥2个月低于7.27焦耳2/3后出现1—2个月高峰值等短临异常指标。并通过定量的分析,认为宁蒗及邻区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具有正常——偏低——增强———发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前言 1986年11月7日至1987年3月11日,在山西省运城地区共发生地震850次。其中4.0—4.7级(M_L)地震3次,3.0—3.9级地震12次。释放的总应变能为2.36×16~6焦耳,相当于M_s5.3地震的能量释放。这次震群的主震为11月21日的4.7级地震。震中烈度V度强。有感范围达11个县市350万人口。有八千多间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12.
1988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比第一季度又有降低。两次较大地震都发生在美洲西海岸地震带。亚欧带仍保持平静。估计亚欧带东段仍将有活动,然后转向西段。1986—1987年深震频数远大于浅震。1985—1987年,全球地震活动是一个小峰值。  相似文献   

13.
吴国华  罗伯华 《地震研究》1993,16(2):124-131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后,使用2台Worden重力仪在7.6级地震震中附近的大塘乡下扎二进行了定点场地重力测量,本文对这次重力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观测期间在竹塘附近发生的二次强余震(11月27日,M=5.9,11月30日,M=6.7),震前引起了约30×10~(-8)ms~(-2)的重力变化,并且认为这二次强余震的孕育过程可以用DD模式来进行解释,据此初步估算这二次强余震之前的最大应力值约4×10~7达因/厘米~2,应变值约4×10~(-5),震源体的隆起约12厘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有限元法反演了南海及邻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着重讨论了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火山活动、活动断裂和地壳升降运动等的相关性,并根据最大剪应力的数值将本区划分为极不稳定区(≥1.8×10~7Pa)、不稳定区(1.2×10~7Pa-1.8×10~7Pa)、次稳定区(6×10~6Pa-1.2×10~7Pa)和稳定区(<6×10~6Pa)等4个大区域的地壳稳定性分区。  相似文献   

15.
周至小震群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2年6月28日至30日,陕西关中周至县南面发生了一次小震群活动,共发生小震和微震77次,释放的地震波总能量为1.11×10~(13)尔格,相当于一个M_L=3.5级地震。1.小震群活动的主要特征(1)这次小震群中包括M_L>2.0级地震6次(其中M_L=2.9级地震2次);M_L=1.0  相似文献   

16.
1992年兰德斯(M=7.5)和大熊(M=6.5)地震前的地震平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6月28日的兰德斯地震之前,位于靠近震中北面约11×23×15km体积内曾出现地震活动率下降75%。此异常从1988年1月开始,直至主震发生持续了4.5年,其中包含了各种大小震级的地震。位于震中南面的一个更小的体积(7×14×15 km),从1989年11月开始地震活动率减小75%。同一天发生的大熊地震之前地震活动率下降了100%,这是在围绕震源的一个约13×22×15 km的体积内出现的。在背景期的9年内该体积内包含了192个M≥1.6的地震,但是从1990年12月至1992年6月27日的1.6年内没有一个地震发生。表征这些地震活动率变化的标准偏差z值是很高的,分别为6.3和12.3,说明这些异常是唯一的,在有效性上没有被南加州地震目录(117°06′W至115°40′W和33°45N′至35°10′N)检验到的其它地震活动率的减小所超过。1992年4月23日M=6.1约书亚特里地震的附近地区没有发现地震活动率有变化。根据震级图象和频度-震级分析,我们的结论是,这两个平静异常不可能是由于震级标度的偏移或压缩所致,我们认为它们是前兆异常。这个分析是借助兰德斯地区的已除去群发事件的地震目录,用0.2和0.1校正值(1985年8月和1990年5月)对两个有怀疑的震级偏移进行了修正。我们用新的显示技术将地震活动率作为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对它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形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每一时间间隔以及点(纬度、经度)周围的密集网格的范围把地震活动率变化绘制成z值图,则这种计算机程序使活动率变化程度的光滑等值线图作为一个几乎连续的序列而提供出来。因此任何异常,不论人为的还是实际的,都可以精确地确定出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1974年和1979年溧阳地震是两次中强地震,但属破坏性地震。第一次地震(M_s=5.5)于1974年4月22日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第二次地震(M_s=5.7)于1979年7月9日几乎在同一地区发生。两次地震震中位于两断层的交汇附近,在晚中生代到晚第三纪的沉积拉张盆地内。本文利用2°和90°之间的长周期P波、SH波及短周期远震PD波波形,确定两次地震具有逆冲分量的走滑震源机制。这一机制与较早用P波初动解得到的结果有明显不同。后者得到两次地震的走滑分量和正滑分量。本次研究的结果是,1974年地震机制是走向126°,倾角71°,滑动角33°。震源深度、地震矩和应力降分别为12km,8.4×10~(23)dyne-cm(1dyne=10~(-5)N)和41bar。1979年地震机制是走向41°,倾角64°,滑动角147°。震源深度、地震矩和应力降分别为7.5km,1.6×10~(24)dyne-cm和152bar。地震学资料与实地调查表明,1974年地震是WNW走向断层破裂所致。1979年地震的断层面很难求解。溧阳地震的逆冲断裂,在中国东部的较大地震中是很少见的。这可能表明在现代的E-W到ENE-WSW向压应力场作用下,构造盆地下方断层重新被激活,而且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18.
1987年全球发生Ms 7.0级地震14次,比本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18次年)低.地震频次高于去年,但能量释放总和低于去年.14次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最大地震是12月1日在阿拉斯加湾发生的8.1级地震.1987年在我国发生Ms 5.0级地震29次,高于本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14次年).在29次地震中,大陆占19次,台湾占10次,最大地震是1月24日在新疆乌什发生的6.4级地震.在西北地区发生15次中强地震,占大陆中强地震的79%,这表明西北地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9.
运城震群活动自1986年11月7日起,截止到1987年1月31目,共记录到地震780多次,所释放的总应变能2.25×10~6焦耳,相当于1个M_s=5.3地震,其中最大地震为11月21日05时40分50.7秒M_L=4.7地震,震中位置λ_E=111°03′,N=30°15′。 该震群活动发生在运城盆地东缘的中条山前,主要沿北东向的鸣条岗断裂和北西向的陶村隐伏断裂活动。震中分布的空间范围,北北东向长轴为11公里,短轴为4.5公里。主震后的部分小震活动是沿北西向的陶村隐伏断裂分布的。两组活动方向与构造相一致,反映出地震活动是受两组构造的共同影响。 根据运城震群活动情况,利用山西南部近两年来的流动地磁测量结果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测区内部分测点的地磁场随时间、空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种变化规律可能是震群效应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王盛泽 《内陆地震》1991,5(2):175-178
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亚欧地震带地震活动较强。中国强震活动集中于西部;新疆周过地震活动及全区内强震的活跃引人注目。 1 全球及中国的地震活动 据我国台网测定,1990年1—12月,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大震23次,其中最大地震M_s 8,发生在菲律宾吕宋岛,是近几年来地震活动较高的一年。美洲的巨大地震(M_s≥7.7)与亚欧地震带上的强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前者发生一段时间后,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将会增强,也发生大地震。1986年美洲地震活动开始增强,1988年进入全面活动阶段。平静了数年的亚欧地震带西区从1988年开始也发生了强地震活动。到1990年,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已具有相当水平,而且地震活动有向带东区(65°E以东)迁移的迹象。同年6月14日苏联斋桑7.3级地震就是一例。1990年全球大地震活动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和亚欧地震带上,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