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系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用不同的饵料密度、稚贝密度、光照强度、底质以及这些因子相结合对缢蛏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从中找出缢蛏育苗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人工或半人工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以小刀蛏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盐度、温度、底质及饵料对小刀蛏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刀蛏稚贝具有较强的盐度耐受性,可以在较大的盐度变动范围内生长和存活;小刀蛏稚贝生长和存活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5~35,最适盐度范围为20~25;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6~28℃,最适的温度范围为24~28℃;随着盐度和温度的增加,小刀蛏稚贝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底质是小刀蛏生长和存活的必要环境条件,且小刀蛏对底质环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稚贝以海泥底质最佳,实验条件下海泥底质组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半泥半砂底质和细粉砂底质。不同饵料对稚贝的培育效果不同,角毛藻和金藻的投喂效果最好,稚贝生长率和存活率最高,其次为扁藻组,小球藻组最差。研究结果可为小刀蛏人工培育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几种环境因子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海水温度、盐度和pH因子对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ndians concentricus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浮游幼虫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稚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3℃,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浮游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3.38-42.70,最适生长盐度为23.38-36.58;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3.38-42.70,最适生长盐度为23.38-36.58;在pH为7-8时,稚贝存活率最高,生长最好。稚贝的耐干露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4.
5.
文蛤稚贝盐度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观察不同海水盐度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稚贝存活及生长的影响,并将168h50%死亡的盐度作为适宜生存临界盐度,将增长率30%时所对应的盐度作为适宜生长临界盐度。结果表明:在稚贝体重(13.07±3.4)mg、壳长(3.46±0.35)mm、壳高(3.16±0.30)mm,水温27.4℃~29.1℃,pH值7.8~8.2下,文蛤稚贝适宜生存盐度为6.5~39.5,最适生存盐度为9.0~31.0;适宜生长盐度为7.3~38.7,最适生长盐度为15.0~23.0。在最适盐度范围之外,稚贝的存活率、体重、壳高及壳长日增长率均随着盐度的升高或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蛤仔稚贝摄食、呼吸和排泄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在25℃下菲律宾蛤仔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滤食率.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菲律宾蛤仔稚贝在12-32℃范围内,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峰值变化,在26℃排氨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耗氧率(OR)和温度(t)的回归方程为:OR=0.0155e^0.696t,R^2=0.9291.O:N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菲律宾蛤仔稚贝呼吸Q10平均3.8,排泄Q10平均是1.88.菲律宾蛤仔稚贝在单位时问内(g/h)对4种藻类的滤食率高低依次为扁藻〉小球藻〉金藻〉角毛藻,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对宁波市沿海主要滩涂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有机物、硫化物、总磷(TOP)、总氮(TON)、重金属(Cd、Cr、Pb、Hg、Cu、As)等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市滩涂贝类养殖环境尽管受到了一定的污染,但总体状况良好,基本符合滩涂贝类养殖的使用要求.除了枯水期三北滩涂中有机物的含量略微超标,丰水期Cu的含量超标现象较为严重外,其它化学物质的含量均低于评价标准.数据分析表明,沉积物中各化学物质的含量与底质类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作为营养因子的总磷和总氮外,其它化学要素的含量均随着沉积物粒度的减小而增大.此外,沉积物环境中许多化学物质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泥蚶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1996~1997和1999年在浙江省乐清市东发水产育苗场和福建省宁德市四海水产育苗场分别研究了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泥蚶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泥蚶浮游幼虫的适宜温度为25~33℃,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稚贝的适宜温度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浮游幼虫的适宜盐度为16.54~30.02,最适生长盐度为1654~23.38;稚贝的适宜盐度为10.01~30.02,最适生长盐度为10.01~23.38.泥蚶幼虫和稚贝对高温和低盐海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与它们夏季的繁殖期和自然分布于内湾河口区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盐度和温度对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自然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沿海、日本有明海以及韩国沿海地区,具壳质坚硬、肉味清甜等特点,是巨蛎属牡蛎中重要经济种之一。为阐明熊本牡蛎稚贝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和温度范围,本研究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40)和5个不同温度(16、20、24、28和32°C)对熊本牡蛎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盐度15、20和25组中熊本牡蛎稚贝壳高和壳长显著高于盐度35和40组(P0.05),且随盐度增加,稚贝壳高、壳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盐度20组存活率最高,与盐度30和40组差异显著(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0—25,适宜存活盐度为15—25。温度实验结果显示,稚贝壳高和壳长在温度28°C组最大,随温度的降低,壳高、壳长也逐渐减小;温度20、24和28°C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温度16和32°C组(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C,适宜存活温度为20—28°C。熊本牡蛎稚贝对低盐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变态存活率、产卵量、成体头胸部长和体长为指标,研究了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不同浓度和配比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生长发育和产卵量的影响,以期探索培养太平洋纺锤水蚤最适合的饵料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在饵料浓度(碳含量,下同)为1.70μg/cm3,配比为2∶1时,其变态存活率最高,可达到92.62%;在饵料浓度为4.25μg/cm3,配比为1∶2时,产卵量最高,雌体平均日产卵量可达47.1±2.7个;在饵料浓度为1.70μg/cm3,配比为2∶1时,成体头胸部长和体长均最长,分别为932.9、1 252.3μm.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和发育的最优饵料组合为球等鞭金藻与海洋原甲藻浓度为1.70μg/cm3,配比为2∶1. 相似文献
12.
长棘海星[the Crown-of-Thorns Seastar (CoTS);Acanthasterspp.]的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物种多样性, 其幼虫的存活率是决定成体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长棘海星浮浪幼虫阶段的摄食及营养需求对于长棘海星灾害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选用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eü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4种微藻喂养长棘海星幼虫,通过测定不同喂养条件下长棘海星幼虫的存活率、体长、体宽和胃面积等参数,结合4种微藻的营养含量,综合分析了不同微藻对长棘海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藻类投喂对长棘海星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差异。幼虫生长到第16天时,牟氏角毛藻喂养的幼虫存活率为(7.20±0.01)%,所喂养幼虫的体长(678.83 μm)、体宽(391.04 μm)和胃面积(14 628.14 μm2)均显著高于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喂养的幼虫。藻类生理指标和营养成分分析表明,牟氏角毛藻的蛋白质含量、能量、以及C20系列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杜氏盐藻和小球藻,而且其大小可能比较适宜幼虫的捕食。本研究表明特定种类的饵料藻类是决定幼虫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交叉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球等鞭金藻与纤细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等4种海洋微藻间的化感作用。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这4种海洋微藻的胞外滤液萃取物。结果表明,(1)球等鞭金藻胞外滤液浓度大于40%时,显著抑制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和牟氏角毛藻的生长,而对纤细角毛藻的生长则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当胞外滤液浓度大于80%时则对纤细角毛藻的生长也表现出抑制作用。纤细角毛藻、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的滤液浓度大于40%时,对球等鞭金藻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三角褐指藻胞外滤液浓度大于80%时才能抑制球等鞭金藻的生长。(2)4种海洋微藻胞外滤液的萃取物能明显抑制球等鞭金藻的生长。(3)纤细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的胞外滤液分别包含8种、5种、6种和7种物质,同时结果还表明4种海洋微藻产生的抑制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化感物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微藻的无菌化处理及对其生长特性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用抗生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和卡那霉素)对4株海洋微藻(1株金藻和3株小球藻)进行了无菌化处理,并对这4株微藻在带菌和无菌培养时的生长特征和生化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高浓度(≥100 mg/dm3)的单种抗生素或抗生素组合可抑制微藻的生长,个别低浓度(50 mg/dm3)的抗生素或抗生素组合可促进微藻的生长;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各200 mg/dm3联合使用处理球等鞭金藻,氯霉素100, 50, 50 mg/dm3单独使用分别处理小球藻C95, CV和C146,可获得这4株微藻的无菌藻系;无菌培养的4株海洋微藻的稳定期持续时间由除菌前的4~5 d延长到15~20 d,藻液悬浮性增强,藻细胞不易老化;除菌后微藻的主要生化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球等鞭金藻的叶绿素A、叶黄素和总脂含量显著增加,小球藻C95和CV的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3株小球藻的脂肪酸组成如EPA, PUFA等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4种海洋绿藻光合放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爿藻(Tetraselmis sp.)、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culat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扁藻(Pt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放氢特点各不相同。在暗厌氧培养阶段,四爿藻和微绿球藻不释放氢气,小球藻和扁藻释放微量的氢气。随后的光照培养阶段中,4种海藻在天然海水中都释放氢气,四爿藻和小球藻在无硫海水中不释放氢气,而微绿球藻在无硫海水中释放的氢气比在天然海水中的少,扁藻在无硫海水中释放的氢气为天然海水中的10倍。在4种藻中。亚心型扁藻的光合放氢能力最高。解偶联剂CCCP(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对该4种藻的光合放氢的影响各不相同,并初步推测了扁藻光合放氢的速度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18.
南麂列岛潮间带的微小型底栖藻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记录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的微小型底牺藻类。经初步鉴定南麂列岛潮间带共有微小型底栖藻类4门54属155种,以硅藻类占优势(41属125种)。其优势种在岩礁为附生性的海生斑条藻,沙滩为附生性的小形舟形藻和翼茧形藻,泥滩为底栖性的圆筛藻和斜纹藻。不同生境其种类组成差异显著,在各生境均出现的共有种仅6种。微小型底栖藻类年平均丰度:岩礁为7094.61个/g,沙滩为46821.63个/g,泥滩为456.5个/g,岩礁和沙滩以春季最高;泥滩以夏季最高;秋、冬季各生境的丰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19.
甾醇在海洋微藻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9种(株)海洋微藻进行不充气培养,用Bligh-Dyer法提取总脂,皂化后氯仿和正己烷(体积比为1:4)提取甾醇,BSTFA衍生后用岛津QP2010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进行GC/MS分析.从29种海洋微藻中共检测到47种甾类化合物,鉴定出36种甾醇和一种甾酮.其中,4位无甲基Δ5甾醇在所有的微藻中均有分布,一些高等生物中常见的甾醇如胆甾醇、菜子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和褐藻中常见的岩藻甾醇等,在微藻中均有广泛的分布.相对而言,4位无甲基5位饱和甾(烷)醇、4-甲基甾(烷)醇和双羟基甾醇的分布则相对较少,其中许多甾醇如甲藻甾醇、巴夫甾醇、C27:2(Δ5,22/24Me)和C28:3(Δ5,7,22/24Me)等,只在一种藻或同一纲的微藻中被检测到,可以作为对应微藻或对应纲微藻的特征甾醇.认为海洋微藻甾醇的研究可以为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及饵料营养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