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部以来,国土资源系统相关单位与加拿大有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高校开展了长期友好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并通过政策对话、项目合作、技术交流、培训、研讨等方式开展交流合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对中加两国国土资源领域的重点合作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两国国土资源领域的合作现状,分析了两国国土资源领域的合作特点,总结了合作成果,并对进一步开展合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部建立以来,国土资源系统相关单位与美国有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高校开展了长期友好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并通过政策对话、项目合作、技术交流、培训、研讨等方式开展交流合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对中美两国国土资源领域的重点合作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两国国土资源领域的合作现状,分析了中美两国国土资源领域的合作特点,总结了合作成果,并对进一步开展合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德两国视对方为战略伙伴,对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共同承担重要责任.两国商定,加强双边、中欧框架内和国际组织中的合作,并愿为国际热点问题寻求创新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中德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近年来,中国国土资源部与德国有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高校开展了长期友好合作,建立了良好的部际合作机制,并通过政策对话、项目合作、技术交流、培训、研讨等方式开展交流合作.在地质矿产领域、土地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对中德两国国土资源领域的重点合作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两国国土资源领域的合作现状,并对进一步开展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图片新闻     
《国土资源通讯》2013,(20):F0002-F0002,F0003
10月1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京会见加拿大自然资源部部长乔·奥利弗。宾主双方就加强两国在矿业领域的合作及交流进行了亲切友好交谈。  相似文献   

5.
图片新闻     
《国土资源通讯》2014,(18):F0002-F0002
9月4日下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京会见加拿大自然资源部部长格雷·雷克福德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两国在地质和矿业领域的合作进行了交流。加拿大驻华大使赵朴陪同会见。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及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见。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国土资源通讯》2008,(6):F0002-F0002
3月19日上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京会见秘鲁能源矿业部部长胡安·巴尔迪维亚。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推进矿产勘查与开发等交换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巴西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西是一个世界矿业大国,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和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在矿产资源领域与中国有较强的互补性。2009年中巴两国就在矿业与能源的勘探与开发领域的合作签署了长期协定,两国的矿业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对当前投资巴西矿业的环境和利弊进行了概要的介绍和分析,为我国企业投资巴西矿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7年温总理访日拉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必将对今后中日在矿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起到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温总理的访日之旅开始,在日中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中回顾日本对华矿业投资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日中矿业投资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图片新闻     
李振涛  孙洪悦 《国土资源通讯》2012,(9):2+49-F0002,F0003
4月28日上午。徐绍史部长陪同温家宝总理访问冰岛并顺访格陵兰后回到北京。在冰岛访问期间,徐绍史部长与冰岛外交部部长签署了《关于地热与地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承诺进一步加强地学与地热资源利用领域(包括地热调查、地热资源潜力评价、地热发电技术、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管理等)的合作,鼓励推动全球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保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遥感学报》2015,(1):180
<正>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CBERS)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巴西空间研究院联合研制,是中巴两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合作的重要体现,被赞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主要应用于国土、林业、水利、农情、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监测,规划和管理。CBERS-04卫星配备有分辨率为5 m的全色、10 m的多光谱相机(PAN),20 m的多光谱相机(MUX),40 m/80 m的红外相机(IRS)以及分辨率为67 m的宽视场相机(WFI),满足了获取持续稳定的中分辨率普查数据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1.
在巴西总统访问中国期间的1988年7月6日,中巴两国正式签订了资源卫星合作计划。该计划包括卫星研制与发射,信息接收、处理与应用等技术合作.计划在1992年底,第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进入轨道。值此中巴两国在航天遥感方面携手合作之际,笔者撰写此文,供中国遥感地质界同僚概略了解巴西航天遥感地质概况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月11日)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先们,朋友们:很高兴同大家在南宁再次相聚。首先,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对2012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矿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两年来,论坛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矿业领域的全面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矿业领域的互惠互利与共赢发展,得到了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赞赏。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遥感最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是多学科相结合,利用航天或航空遥感器对陆地、海洋、大气、环境等进行监测与测绘的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已广泛用于测绘、气象、国土资源勘察、灾害监测与环境保护、国防、能源、交通、工程等诸多学科及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尝试,现在已经在实用化的方向上出重要的一步。从1960年4月1日TIROS-1气象卫星发射至今不到40年的时间里,遥感技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遥感平台、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苏两国科委确定的合作计划,苏联部长会议所属测绘总局局长雅申珂于1988年4月率苏联测绘代表团访华,中国国家测绘局局长金祥文于1989年2月率中国测绘代表团作了回访。这是中苏两国测绘部门中断联系约30年之后的首次互访。中国测绘代表团访苏期间受到苏方亲切友好的接待。苏方认真、全面地展示了苏联测绘部门的组织机构、生产管理以及测绘生产、科研与教育的现状。中苏两国测绘局通过互访,对彼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CBERS)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巴西两国空间技术合作计划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在高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合作计划。它的目标是在互利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技术。本文将叙述这颗具有独特多传感器载荷能力卫星(CBERS)的主要特点。卫星携带有3种成像传感器,具有同类卫星所没有的某些新特点。文中讨论了传感器的设计技术和成像仪的性能特点。并简要介绍以后将继续设计和建设的与应用和用户需求相适应的地面部分处理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 中苏两国测绘局为执行1991年至1992年科技合作计划第一条中关于“双方促成有关单位互办测绘仪器展览会”的合作项目,决定互派技术交流展示团,开展测绘仪器技术交流及展示活动。通过双方努力,交流与展示活动已顺利完成,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由中国国家测绘局副局长兼中国测绘仪器专业协会理事长黄云康率领的中国赴苏测绘仪器技术交流及展示参展团一行十二人,于1991年7月22日至8月10日在  相似文献   

17.
声音     
《今日国土》2009,(10):5-5
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共同挑战.拥有共同利益。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开展合作,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而且对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中方愿同包括美方在内的有关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合作,继续以积极的建设性态度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高精度重力观测是地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在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简要介绍了重力观测仪器的发展现状与分类,然后从重力观测网规模、重力数据处理流程、重力观测结果解释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地震重力观测研究面对的挑战,力争为后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谦 《今日国土》2008,(10):30-30
从规划和制度设计的源头进行规范和控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无论是对于环境保护还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这无疑都是正本清源的治本之策。10月11日开始,北京市开始实施"每周少开一天车"的政策。2008年10月11日~2009年4月10日,北京市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封存30%公务用车  相似文献   

20.
瑞典和德国都是欧洲重要的矿业生产国,前者以铁矿驰名,后者以钾盐见长,两国在这两个领域的上游有丰富的资源储量,下游有发达的设备制造业.为应对当前矿业的挑战,欧洲矿业联盟实施了“追踪矿产品市场及原材料存在的问题”专项,要求成员国增加资源勘查投入.“中欧矿业合作模式创新倡议”受到欧洲矿业大会的欢迎和肯定.通过与瑞典矿管局、吕勒奥理工大学及德国地学与自然资源研究院等机构的交流,我们认为应加强欧洲矿业情报研究并将之提升为“一带一路”战略矿业合作政策倡议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