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详查数据,分析了烟台主城区1992年以来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以能够更好地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控制,促进城市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对1992年及2013年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结合烟台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烟台市1992年到2013年城市空间扩张向西面及沿海方向发展;城市建筑用地面积增加较多,耕地和水域面积则呈减小趋势。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的驱动因子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交通发展及国家政策等,其中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促进烟台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城市增长边界是管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有效手段,科学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是当前研究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引入百度动态交通时间和POI数据改进FLUS模型,以长沙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2000、2010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比验证改进FLUS模型模拟精度,并利用改进FLUS模型设置2种情景,模拟203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结合用地适宜性评价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结果显示:① 纳入动态数据的改进FLUS模型模拟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相比原模型KAPPA系数提高了2.90%和2.74%,总体精度提高了1.79%和1.83%,表明改进模型具有更高模拟精度;② 利用改进FLUS模型模拟的203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基准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930.06 km2和881.36 km2,均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比例最大;③ 长沙市中心城区刚性增长边界范围为1479.59 k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37.38%,边界内包含了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岳麓区和开福区的大部分区域;④ 基准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长沙市中心城区弹性增长边界面积分别为799.35 km2和742.92 km2,建设用地扩张空间主要为长沙县和望城区,结果与2010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拓展方向一致。纳入动态数据的改进F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划定城市增长边界,能更高精度的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天津市滨海新区2000―2020年每间隔5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基于MNDBI的建筑指数方法提取城区建设用地区域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建设用地扩张速率、扩张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和重心迁移距离等量化指标探讨分析天津市滨海新区2000―2020年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社会经济、人口等数据分析驱动力因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进,滨海新区建设用地面积在近20年间扩张了近5.6倍,尤其是三大主城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扩张较为明显,2010―2015年扩张速率最大,2005―2010年扩张强度最强;城区形态由离散、扩张无规律逐渐变得紧凑、合理分布,城区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迁移;人口、经济和政策因素对城区建设用地扩张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省淄博市1981-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该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特征和影响机制。1980年以来淄博市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平稳扩展、加速扩展和快速扩展3个时期。淄博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制度改革、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国家财税、土地等制度改革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根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根据1957与1982年两个时期的地形图并结合1995与2008年的遥感卫星影像提取城镇建设用地专题信息,利用ArcGIS建立广佛都市区城镇建设用地数据库,采用分形维度的计算方法,对广佛都市区城市蔓延的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佛都市区三个发展阶段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并不均匀,具有加速发展的特点。四个测度年份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645 4,1.628 5,1.558 6和1.527 0,均在1~2之间,分形维数呈递降趋势,总体下降了0.118 4,城市发展模式由紧凑型逐渐向松散型演变,存在城市蔓延情况,而且城市发展模式以年均0.14%的速度从紧凑型向松散型演变。广佛都市区城市蔓延的地域分异较为明显,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和中心向心性,广州和佛山毗邻地区以及中心城区是城市蔓延的活跃区和集中区,1982-1995年间研究区内蔓延速度比1995-2008年间要快。通过深入分析发现,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交通道路网络的建设是广佛都市区快速扩张和城市蔓延的基本动力因素之一,开发区土地扩张,进一步加剧了无序扩张和城市蔓延。  相似文献   

6.
同城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对于城市制定科学规划、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3个时期太原市城区和榆次城区建设用地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以及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研究区太原部分的建设用地重心先向西北再向东南迁移,研究区榆次部分的建设用地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迁移。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因素和交通因素等5个因素影响,但各个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的推动力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7.
针对以往研究城市问题在数据真实性和空间属性上存在不足、研究内容多探索其表面特征和时空变化过程、研究方法和因子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等弊端,本研究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面积,从城市建成区面积年扩张速度、年扩张动态度、年扩张强度、扩张协调性,分析2006~2020年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八个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究引起城市扩张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面积能够弥补传统数据的不足,准确地得到空间扩张水平估计;(2)大部分城市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不佳,省会城市南宁市、海口市始终是北部湾城市群空间扩张的中心;(3)城市扩张与八个社会经济因子联系紧密,人口密度是促进北部湾城市群空间扩张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我国11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以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设区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关系模型,计算8个城市的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度,并根据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分级标准,把1994年和2013年8个城市的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关系进行分等定级评价。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较弱,呈现出土地快速扩张态势。8个城市中有5个城市表现为土地快速扩张,其中2个城市表现为土地显著扩张,3个城市表现为土地明显扩张;人地基本协调的仅有3个,协调性空间分异明显。针对8个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间不同类型的协调度,提出发展建议,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时段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G IS技对东莞市城镇用地的时空特征:扩张面积、扩张速度、扩张强度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行了分析另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东莞市城镇用地扩张驱动力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东莞市城镇用地面积扩张了近7倍,尤其是1988-1995年,扩张趋势最为明显在不同象限和时段上扩张强度和规模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异明显,扩张以东北和西南方向为主。东莞市城镇用地扩张主要侵占的是耕地和开发用地,1995年后侵占主体由耕地转变为开发用地,表明扩张方式发生了改变。经济发展是东莞市城镇用地扩张的决定因素,同时,相关政策指引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贯穿于东莞市城镇用地扩张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历史地图、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提取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张,以及建筑密度空间信息。从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特征、建筑密度变化特征以及驱动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研究表明:1984年前,北京城市呈现缓慢增长趋势。1984-1992年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北京进入了第一次大规模快速的扩张阶段。1992-2000年间,由于我国出台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这一时段城市空间扩张有所放缓。2000-2007年受北京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影响,北京城市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快的扩张阶段。北京城市呈现单中心低密度蔓延,1982年前,城市扩张形态以相对较高的建筑密度紧凑扩张模式为主,1982年以来,呈现严重的低密度蔓延态势,特别是2000-2007年城市在5-6环之间"摊大饼"式与"遍地开花"式低密度蔓延问题更为突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是重大事件与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而且重大事件驱动对于长时间序列城市空间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脱钩理论构建脱钩模型分析湖南省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及其空间差异,探索2011-2016年湖南省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变化的脱钩特点。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6年湖南省及各市州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数波动较大,脱钩指数曲线呈"W"型变化;湖南省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类型以强脱钩为主,反映了湖南省经济发展逐渐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经济发展的"稳增长、调结构"特征成效渐显;各市州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强脱钩类型大致呈"一极两轴"式分布于长株潭增长极区域和京广、沪昆两个交通走廊带。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2003—2018年中国土地市场网的土地出让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冷热区分析和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对土地出让空间分布、出让土地来源和用途等要素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中国地级市土地出让的空间结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 2003—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增速明显,2013年后土地出让总量增速放缓,但土地出让收入在持续增长,土地出让整体呈现出“量变到值变转化”的特征;② 2003—2018年用地出让构成变化趋势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出让占比增长较为明显,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出让占比稳定,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出让占比增速开始放缓,并呈现出收缩趋势;2003—2018年土地出让来源差异显著,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对存量用地的再开发利用率较低,盲目的外向扩张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③ 2003—2018年土地出让呈现出“点-线-面”的空间演变特征,形成了多核心、层级分明的圈层空间结构,展现出“核密度重心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转移”、“核心城市高度集聚、外围城市密集、区(县)稀疏”的空间演进特征;其中,不同用地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演进特征:工业用地出让增速由东北地区向全国扩张后,逐步向华东沿海城市收缩,并呈现出“由一般城市到省会城市,再到其周边城市”的空间演变特征;居住用地出让面积由省会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增长,增长到一定程度,逐渐向华南和华东中心城市收缩;商业用地出让较为稳定,未出现收缩现象、增速较为均衡;其他建设用地出让面积分布覆盖范围较均衡,也反映出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配置比较均衡。  相似文献   

13.
红岛经济区是青岛市拥湾发展战略中的胶州湾北部新兴城市核心,是近年来和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区扩张的主要区域。基于2003年和2013年的SPOT-5和资源三号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了青岛市红岛经济区近10年来的土地开发利用变迁遥感监测,进行了信息提取和2时相监测结果的土地开发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盐田和耕地向工业用地的大面积转化。伴随着工业用地的大面积增加,公路用地的面积也在增加,附带的公路防护林的面积也有了显著的增加,研究区域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4.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5年指出:中国未来10年内将形成约9亿的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比重将提升至70%。人口大量流入必然造成城市用地的快速扩张,加剧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产权重构所引发的“人-地”及“人-人”紧张关系,诱发栖息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农地减少、征地冲突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已成为现实及学界的重要议题,而把握城市扩张的客观规律是有效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研究则尤为必要。鉴于此,论文以浙江义乌为例,将商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作为研究客体,探讨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不同建设用地扩张所受驱动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厦门市土地利用年际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多步骤遥感图像分类以及后分类变化检测方法所得到的厦门市1989、1995和2000年的图像分类图及土地利用变化转换矩阵,查明了厦门市1989~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城乡建设用地、耕地以及林地/园地等主要用地类型的面积及变化;大量耕地被城市扩展侵占,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分析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是厦门市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表明,利用3S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对城市土地利用年际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揭示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为城市规划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部崛起战略后,中国中部六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山西省、江西省和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不仅威胁粮食安全,更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2007—2018年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并运用Malmquist-Luerberger指数、重心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演变、重心移动轨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情况。结果表明:① 2007—2018年中部六省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增长是靠技术进步“单轨驱动”的。②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且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移动。③ 中部六省各地级市之间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④ 除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外,城镇化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额均正向影响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其中,各个影响因素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从强到弱依次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额、建设用地面积、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存在着两个值得重视的倾向。一是城区外延扩张过快,占用了大量优质耕地;二是城区原有的存量土地用地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因此,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是实现城市用地科学化,减轻对城郊耕地压力的亟待认真研究和  相似文献   

18.
城镇用地增长边界能够有效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对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城镇用地增长边界划定的研究多采用较为成熟的元胞自动机(CA)模型对城市未来格局进行模拟,且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的城镇用地增长边界划定,尚无对城镇用地增长的惯性边界进行定量划定,而划定惯性边界不仅能够为城市发展预留一定的用地空间,也能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施效率。对此,本文以2000、2009和2015年福州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FLU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模拟,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2015年土地利用模拟总体精度达到0.9389,Kappa系数达0.9165),据此预测了2027年的土地利用格局,从中提取城镇用地采取形态学的膨胀与腐蚀法(MED)进行增长边界的划定。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借鉴力学动能定理划定城镇用地增长惯性边界的方法,以坡度和地类作为摩擦力参数,对福州中心城区城镇用地增长惯性边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LUS模型和MED能够有效地对土地利用进行模拟且能较好的对城镇用地增长边界进行拟合;借鉴动能定理的方法能够根据城市不同方向的扩展阻力和各个方向的扩展强度较好地划定其惯性边界,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快速扩张诱发并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因此,探索城市组成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传统城市热岛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城市组成与城市热岛的关系。以13个中国大城市为研究区,利用2015年夏季(6-8月)白天和夜间的MODIS LST数据计算城市热岛强度,并结合土地覆盖数据、人口、区位和气象数据,分析热岛强度和城市地表组成、地表空间格局、人口和区位4类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13个大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城市白天的热岛效应比夜间显著。影响城市白天热岛强度的主要因子为城市建筑用地和林地面积比例、城市建筑用地和林地平均斑块面积、城市建筑用地聚集度和人口密度。城市建筑用地和林地平均斑块面积、城市建筑用地聚集度和林地斑块密度是夜间热岛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城市建筑用地面积和乡村林地面积的增加会导致城市热岛情况的加剧,而通过调节城市地表空间格局(减少平均建筑用地斑块面积和降低建筑用地斑块聚集度)可以更好地降低城市地表温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4个时相(1985年、1995、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数据,提取了江苏省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土地利用变化转换矩阵表,分析了江苏省的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并进行人口、城市化、农业结构调整因子、政策对土地利用差异的驱动机制分析。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转换矩阵表统计得到:耕地的流出面积、城镇用地面积和农村用地面积的扩大面积从南到北呈梯度递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性差异越来越显著。在驱动力分析中发现:苏南地区大量耕地存在浪费利用与超前非农化的问题在社会经济没有进入高度发达的时期之前,经济社会越是发达,人口的增长越落后于耕地的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越发达,城镇人口密度的增长对耕地向城镇用地的流入的影响越小"苏南模式"是致使土地利用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