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晶放的调试 1.测增益①噪声法拔掉晶放电源,从信号强度指示表,看后二中输出的噪声电压(毛草),调“手增益”使表头指针为10μA,这时扦上晶放电源,表头指示发生变化,指在20~30μA为正常,即噪声电压增加了2~3倍左右(这  相似文献   

2.
廖俊  单海滨  胡民达 《气象科技》2017,45(6):974-979
针对卫星信号解调器接收极轨卫星信号时出现大量误码的现象,研究分析了极轨气象卫星信号强度的变化及其对解调器工作性能的影响。结合极轨气象卫星信号的特点和电平强度分析,以及卫星信号解调器的电路原理图,对于卫星信号接收电平变化超出解调器正常工作范围的原因作了分析判断并提出了解决对策。通过在该解调器前增加自动增益控制器和衰减器,可以较稳定地将波动的信号电平控制在一个合适值。实测表明该方法可以保证在一定范围的信号电平起伏超出设备正常工作范围时,解调器也能正确解调出卫星信号。该方法有效改善实时高分辨率图像传输(HRPT:High Resolution Picture Transmission)数据接收异常的现象,在设备维护维修中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1 观测前雷达准备1 .1 调整接收机的本振频率 :4条亮线出现“火柴头”为最佳状态。频率应在 40 0± 3MHz范围内 ,尽可能小一点 ,因为回答器的频率随着温度的降低和电池电压的下降会不断升高 (一般升高4~ 6MHz) ,否则出现突失或后期无法观测的几率将大大增加。1 .2 调整测角显示器上的“视频增益”,使 4条亮线高度约为 2~ 3cm ,亮线不宜过高 ,过高就会达到饱和 ;4条亮线过低 ,不便于观测 ,都可能发生丢球。1 .3 高压开始工作后 ,必须调整“主波抑制”旋钮 ,使测角显示器中的主波正好消除掉。如若主波没有消除掉 ,亮线总是饱和的 ,球…  相似文献   

4.
701-X雷达系江西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在原701雷达基础上,改装成的新型探空雷达。它主要由主机、测角显承器、测距显示器、发射机、天线及计算机等组成。具有体积小,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性能稳定等优点。根据雷达的改造设计原理,结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经验。(1)在探空仪器装配好,还未施放前,需调整雷达主机“频率”旋或使雷达接收的探空信号最强。在观测过程中,高空温度和电池电压逐渐变化,回答器的工作频率也随之变化,故要随时调整“频率”旋钮,使测角、测距波形清晰,幅度增高,使雷达处于最佳的接收状…  相似文献   

5.
1 判断方法1 .1 根据亮线的幅度来判断。在施放前 4条亮线的长度一般为 2~ 3 cm,在抓到球后 ,若接收机上的“手动增益”和测角显示器“视频增益”旋钮的位置未改变 ,4条亮线的长度仍为 2~ 3 cm,则为主波瓣对准目标 ,长度在 1 cm以下时 ,则为旁瓣对准了目标。1 .2 根据天线转动时亮线长短变化规律来判断。主瓣对准目标时手轮摇向短亮线一边 ,该亮线伸长 ,同时长亮线缩短。旁瓣对准目标时 ,会出现以下情况 :手轮摇向短亮线一边 ,该亮线反而缩短 (第 1旁瓣对准目标 ) ;2条亮线同时伸长或缩短 ;也有和主瓣对准目标时的伸缩规律相同的(第 2…  相似文献   

6.
在台站测报业务普查中发现,部分站进行大型蒸发观测时,加(汲)水无标准,“原量”值随意性很大,有的接近50.0mm(溢流桶进水口高于蒸发器溢流嘴),有的只有几毫米,多数长期保持在十几毫米。由于蒸发桶内水位高低相差过大,“原量”值超过规定的允许范围,致使蒸发失真,失去比较性和准确性。《规范》规定:“观测后应立即调整蒸发桶内的水面高度,水面如低(高)于水面指示针尖1cm时,则需加(汲)水,使水面恰于针尖齐平。”E-601型蒸发器内装有水面指示针,E-601B型蒸发器虽没有水面指示针,但在桶碧划有一圈红…  相似文献   

7.
引言PGVSAT单收站系统—即甚小口径地面卫星接收系统 ,目前 ,该系统在我省各县级以上气象台站已广泛使用。本文对这套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 ,以保证系统更安全、高效地工作。例1卫星卡损坏现象 :PCVSAT单收站接收资料的计算机KSFILE软件无法正常启动 ,启动时提示“KSPRO初始化失败”。同时 ,卫星数据接收卡有一个红灯闪烁。不能接收文件。故障分析及排除 :使用找星仪对室外天线进行调整 ,可以收到卫星信号 ,由此判断室外天线无故障 ,使用欧姆表测量电缆线无断点 ,所以故障应出现在室内部分。…  相似文献   

8.
吴国雄  董步文 《大气科学》1990,14(4):385-394
本文研究强迫耗散系统的时间积分特征。从各态出发的积分最终都跌入吸引盆。由于能量和角动量的约束,大气向稳定平衡态的跌入成为非随机的、确定的物理过程。由于山脉矩和摩擦矩的相互调整,大气向高能级跌入时伴有次临界的、周期为2—3天的高频次振荡;向低能级跌入时伴有跨临界的、周期为1—2周的低频主振荡。振荡的频率受地形的影响明显。研究还指出,所谓“突变”,实质上是由于大气的能级出现季节性变化,大气状态从一个吸引域转移到另一个吸引域,角动量平衡重新调整的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9.
0505号台风"海棠"打转之异常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台风“海棠”的环流背景、台湾岛的地形效应、500hPa湿热能量场特征以及卫星云图的演变,可以发现引起台风“海棠”打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气流的变化预示着台风移向移速将发生改变;大陆副高的阻挡迫使“海棠”路径上作出调整;台湾岛的地形效应是引起台风打转的原因之一;500 hPa假相当位温场对台风的移向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当台风移向前方遇到低能轴线阻挡时,台风沿着当前移向接近低能轴线后,将呈抛物线状发生偏转,逐渐与低能轴向趋于一致;台风内区云系结构的不对称发展,表明台风内部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揭示了台风热力结构的不对称,也是产生台风移向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穆松宁  周广庆 《大气科学》2012,36(2):297-315
本文主要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 (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提供的卫星反演积雪资料和ERA40土壤温度再分析资料, 采用相关分析, 对欧亚北部冬季新增雪盖面积 (冬季TFSE) 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可能物理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春夏季陆面季节演变异常是上述“隔季相关” 的重要纽带: 当冬季TFSE偏大时, 欧亚北部大范围积雪—冻土自西向东、 由南向北的融化进程明显减慢, 受其影响, 至夏季, 东亚中高纬区积雪和地表冻土的融化异常强烈, 土壤温度明显偏低, 这种夏季陆面异常可能通过自身的冷却作用, 通过加强东亚中高纬异常北风对东亚中纬区夏季变冷产生直接影响, 进而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乃至与我国江南夏季降水异常产生关联; 冬季TFSE偏小时相反。分析表明, 冬季TFSE信号在东亚中高纬局地的春季积雪—冻土融化过程中被加强, 并在夏季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比法测量气象能见度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濮江平 《气象科学》1999,19(3):293-297
本文从能见度定义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能见度测量方法——对比法。对比测量法就是以自然水平天空为背景,人工设定一个亮度可调的目标物,用同一测量系统分别测量目标物亮度与天空背景亮度的差异,当该差值小于某设定阈值时,就认为该目标物的视亮度与天空背景亮度相同,根据目标物的实际亮度值就可以计算出大气透过率,进而计算气象能见度。采用检测目标物亮度与天空背景亮度对比确定气象光学距离方法的优点在于:理论上采用能见度定义,满足目标物刚好“可见”条件,实际使用中只需要人工目标物设计成亮度多级重复循环变化,对于接收端仅需要测量亮度差是否达到预先设定值进行判断。只要人工目标物有足够的亮度重复精度,就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而检测器实质上是一个差分检测放大系统,这种差分电路对于共模信号都有较好的抑制能力,并且不需要测量绝对光强度,可以降低技术工艺方面要求。本文从理论推导人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简化,得出对比法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实际天空背景亮度变化情况给出了人工目标物亮度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2.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0.5°×0.5°分辨率的CFSR资料,对华东地区冷锋后和静止锋前两个高架对流个例的天气类型、环境背景、生成与发展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比异同点。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江苏冷锋后高架对流最大可能的机制是动力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后产生的,浙江舟山的对流很有可能是在条件稳定性近于中性情况下,由锋生过程强迫的锋面垂直环流产生。浙北静止锋前高架对流可能是在条件对称不稳定条件下,850 hPa急流风速辐合和暖平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850~700 hPa地转绝对动量调整触发条件对称不稳定是其增强机制。共同特点是雷暴都发生在850 hPa等温线密集的锋区,850 hPa都有很强的西南急流,有逆温和强的垂直风切变。不同点在于冷锋后型逆温由西南暖湿气流和冷锋共同形成,逆温幅度更大,为10~15℃,而静止锋前型只有6~7℃;850 hPa西南急流风速更大,为25 m·s~(-1)以上,静止锋前型为20 m·s~(-1);静止锋前型0~6 km高度垂直风切变达40 m·s~(-1),冷锋型只有30 m·s~(-1)。冷锋后型850 hPa受明显切变线影响,静止锋前型只有风速的切变。用雷达产品对高架对流系统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冷锋后型回波范围大,比较连续,最强中心55 dBZ,850 hPa切变线位置引导整体回波移动。2)静止锋前型回波比较分散,呈多条平行窄带状,单体的生成比较随机,但移动比较规律,随环境气流平移,没有传播现象。单体最强中心60 dBZ,生命史达2 h左右,有小尺度气旋性辐合、中层径向辐合、低层辐散等强对流特征。单体倾斜度比地面对流单体的大,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距离比较远。当气旋性辐合强度减弱,低层辐散区逐渐远离主体回波时,单体将减弱,可作为临近预报的线索。短期预报关注重点是850 hPa西南暖湿气流的强度(20~30 m·s~(-1)),风向、风速的分布,锋区位置,暖平流强度(3×10~(-4)~5×10~(-4)℃/s),θ_(se)的垂直分布及风随高度的变化(风向随高度顺转角度大于180°,0~6 km高度垂直风切变达30~40 m·s~(-1))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