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4年8月,美军夺取了太平洋战场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马里亚纳群岛,突破了日本的内防御圈,步步逼向日本本土,将死亡之链套在了日本帝国的脖子上。“信浓”号原是超级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的姊妹舰。日本在中途岛海战失败后,苦于大型航空母舰的不足,才决定将这艘正在缓慢建造中的第3艘“大和”级战列舰改造成航空母舰。几千名工人在封闭的横须贺海军造船厂里日夜突击施工,才使它于11月19日在一些收尾工程尚未完工的情况下匆匆下水服役,为穷途末路的日本海军去作最后一博。11月28日下午,载着2400余名缺乏训练的舰员和许多海军造船厂工人的“信浓”号从横须贺军港启航,在3艘驱逐舰的护卫下驶往吴港“避难”,并将在那里完成最后的收尾装备工程。傍晚时分,“信浓”号驶出东京湾,进入了辽阔的大洋。为了减少被美军飞机和潜艇发现的可能,舰长阿部海军大佐下令各舰采取严格的灯火管制,将航行灯全部关闭,借着夜色小心翼翼地以Z字形防潜曲线前进。此时,东京湾以南100海里正游着美国“射水鱼”号潜艇。它本来的任务是营救可能在空袭中被击落而迫降在海上的B-29轰炸机乘员,可是这一天的空袭行动取消了,它奉命离开指定海域去自由活动。艇长恩赖特不甘心空手而归,...  相似文献   

2.
美国海军在历史上有过两艘名字都叫作“蝎鱼”的潜艇,在不同的时期却遭到了相同的命运。第一艘“蝎鱼”号是1942年7月20日下水,10月1日编入海军服役,代号为“SS278”,这艘“蝎鱼”号主要在太平洋海域担任打击日军舰船的作战任务。1943年7月,“蝎鱼”号攻击了由5艘驱逐舰护航的一个日军船队,击沉了其中的“阿山丸”号和“国友丸”号两艘货船,日军驱逐舰几次用深水炸弹攻击,都被“蝎鱼”号避开,“蝎鱼”号毫发无损地回到了中途岛基地,并因此战绩而获得了2颗星章。10月,“蝎鱼”号再次出战,又因显赫的战绩而获得3颗星章。12月29日,“蝎鱼”号最后一次离开珍珠港出航,5天后,“蝎鱼”号报告说艇上有一名船员骨折,要求与在附近海域的另一艘潜艇“鲱鱼”号会合并转移这名伤员,但“鲱鱼”号因海上风浪大,不安全而拒绝。在这之后,“蝎鱼”号就与人们失去了联系。美国军方认为“蝎鱼”号被日军击沉了,包括舰长施密特中校在内的5名军官和50名士兵全部阵亡。但战后在日军的档案里,却找不到任何记载。1958年,美国海军建成了一艘核潜艇,仍然命名为“蝎鱼”号,1959年12月19日,在弗吉尼亚的诺福克军港举行了下水仪式,施密特中校的女儿玛格丽特也...  相似文献   

3.
蓝镜头     
郭子芳 《海洋世界》2009,(10):F0002-F0002
1976年3月30日,经毛主席批准,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命令,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负责带队,“向阳红11号”伴随主船“向阳红5号”组成的远洋编队正式起航,首次远洋科考历时53天,  相似文献   

4.
首开先河瑞典哥兰特级潜艇歌兰特级AIP潜艇的首制艇于1992年开工建造,在开工之日,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十六世为首制艇命名为“哥兰特”号,该艇于1995年2月建成下水,1996年建成编入海军服役。“哥兰特”号的建成服役,标志着非核动力潜艇进入一个新纪元,成为潜艇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哥兰特级AIP潜艇水下排水量1490吨,艇体长60.4米,艇宽62.0米,吃水5~6米,水下最大航速20节,艇员编制25人,军官5人。哥兰特级潜艇首次采用AIP动力装置,2台斯特林AIP动力装置总功率150千瓦,使该艇在…  相似文献   

5.
1990年3—5月东北太平洋中部次表层温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根据1990年3-5月”向 阳级16“号在东北太平洋中部观测到的XBT资料,分析该海区次表层温度和温跃层的分布特征。探讨埃尔尼诺事件对该海区温度和温跃层分布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洋一号”首航暨圆满完成DY85-5航次调查任务“大洋一号”船首次执行大洋多金属结核矿产调查,圆满超额地完成DY85-5航次任务.于12月13日返抵广州长洲码头,受到大洋协会领导、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府领导及协会四个业务依托部门领导的热烈欢迎.“大洋...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一观测点内潮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邱章  徐锡祯 《热带海洋》1996,15(4):63-67
采用功率谱分析、调和分析等方法,对南海北部一观测点连续9d(1988年5月8-16日)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及跨越该期间较长的(1988年4月24日-7月22日)潮位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点存在着一种内潮现象,其波动的周期在24h左右,它传播的方向大体是偏北。  相似文献   

8.
鸟枪换炮美国新一代核潜艇的艇员将永远不会接到升起“潜望镜”的命令,其原因很简单:正在建造的集情报收集和打击能力于一身的“弗吉尼亚”号———新一代核潜艇中的第一艘及其姊妹潜艇上没有潜望镜。指挥这种21世纪潜艇的艇长将通过比人眼具有更高分辨率的数字摄像机观察世界。贴“身”侍卫美国海军认为,它的快速攻击型潜艇是21世纪“浅海水域中的影子”。这种潜艇将主要在近海的“浅水水域”活动,而携带三叉戟弹道导弹的19750吨大型潜艇则负责在公海深水海域巡逻。“弗吉尼亚”号在2004年编入现役以后,将更多地用于调停…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观测点内潮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功率谱分析、调和分析等方法,对南海北部-观测点连续9d(1988年5月8—16日)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及跨越该期间较长的(1988年4月24日-7月22日)潮位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点存在着一种内潮现象,其波动的周期在24h左右,它传播的方向大体是偏北。  相似文献   

10.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水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东生 《海洋与湖沼》1997,28(2):153-164
根据于1989年5-6月和1990年5-8月对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所得资料,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法,利用ICP-3520光谱测定仪分析研究该地区湖泊及其补给水系的化学成分和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1968年春,美国海军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天蝎”号(也有译为“锯鲉”号)在大西洋海域航行时突然失事沉没,消息顿时轰动了整个世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天蝎”号核潜艇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海洋之中,当时美国的新闻媒介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机械设备故障导致潜艇失控造成的,也有的认为是潜艇下潜深度超过了极限深度而导致失事;更有人甚至猜测是苏联海军击沉了美国核潜艇。另一方面,美国军方却对这次事故  相似文献   

12.
做了飞机的俘虏乍一听起来,不着边际,简直有点天方夜谭,可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941年8月,德军U-570号潜艇在冰岛以南悠然自得地游弋,为了和基地联系,潜艇必须浮在水面上发报(当时的技术所限)。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U-570浮出了水面时,被盟军的一架巡逻机发现,并向潜艇投下了重磅炸弹,虽然没有击中潜艇,但爆炸的冲击波把潜艇内部许多设备震毁,灯也灭了,更可怕的是震坏了蓄电池造成大量氯气泄出,致使潜艇无法下潜,艇员只能挤在狭小的指挥台前的甲板上。而这时巡逻机又飞了回来,一看有机可乘,照着潜艇就是一…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6日,美国海军“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从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军港起航,开赴海湾地区,成为第6艘可能参与对伊军事打击的航空母舰。“尼米兹”号在美国西部时间早上10点起航,在众多的驱逐舰、巡洋舰的簇拥下缓缓驶出军港,取道印度洋,直驶海湾。水兵们在甲板上列队,整个军港响彻电影《蜘蛛侠》主题曲《英雄》的旋律。尽管天气阴沉,官兵家属仍来到军港,眼含泪水为出征的亲人送行。  相似文献   

14.
金希 《海洋世界》2011,(8):29-30
1945年4月1日深夜,一艘日本万吨巨轮静静地驶入中国福建省牛山岛以东海域,它就是“阿波丸”号.很快它就可以回到日本本土,结束这次航行.殊不知,一艘美国潜艇“皇后鱼”号发现了它.1945年,正是日本在二战中四面楚歌的时候.在各线战场的失利,让日本焦头烂额、手忙脚乱.  相似文献   

15.
热带西太平洋耦合海气系统物理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中美“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科学合作第7航次(1989年10月16日-12月4日),第8航次(1990年6月1日-7月16日)的海上船舶观测资料,对影响季和年际时间尺度全球平均大气环流演变的下垫面重要物理量变化,如海表水温(SST),表面风场,表面通量和海表净热量收支等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这些现象学的图型或诊断分析,对改进区域气候特征认识,扩大对海气相互作用机理了解。提高修正表面通  相似文献   

16.
魔鬼出动1941年5月21日,对大西洋战役正忧心忡忡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接到海军部转来的一份紧急情报:德国最大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在“欧根亲王”号的陪同下,沿挪威海岸北上,准备突入大西洋。这艘以普鲁士著名“铁血”宰相命名的“俾斯麦”号,是纳粹德国精心建造的一艘超级战列舰。它于1940年正式下水服役,长242米,宽36米,最大航速30节,排水量达4.2万吨,超出英国同类战舰1万吨以上,装有先进雷达报警机,舰上的火力极强,装有8门口径381毫米的巨炮、12门口径152毫米的副炮和44门高炮,船舷中甲板的厚度竟达320毫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俾斯麦”号是坚甲巨炮“舰中之王”。经过周密的筹划,英军统帅部作出了以多击少、围而歼之的部署,由本土舰队司令托维海军上将率领“英王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胡德”号等40多艘战舰,机动作战,以优势兵力堵死“俾斯麦”号进入大西洋的通道。丘吉尔首相对皇家海军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击沉“俾斯麦”号。于是,一场血与火的战争序幕拉开了……过关斩将5月18日,“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战舰离开波罗的海海军训练基地,锚泊在挪威卑尔根峡湾。5月21日,“俾斯麦”号锋锐的舰首冲开拥塞的流...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1月24日晚,山东烟大轮渡有限公司9000多吨级的“大舜”号滚装船,因风大浪高,动力丧失,在牟平姜格庄附近海域搁浅沉没。“大舜”号滚装船24日13时许自烟台去大连,船上载有乘客、船员共312人,61辆汽车。16时50分,轮船停放汽车的底舱...  相似文献   

18.
1982年5月1日下午4时13分,英国皇家海军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征服者”号,首次投入战斗就一举击沉了阿根廷海军唯一的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开创了核潜艇参加实战并获胜的先河。“征服者”号是用何种尖端武器克敌制胜的呢?这成为一宗鲜为人知的秘密。一“征服者”号系英国“勇士”级攻击型核潜艇,1967年12月开工建造,1970年11月开始服役。该艇长86.9米,吃水8.2米,水面排水量  相似文献   

19.
中法东海调查地震系统及其它设备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法海洋科技合作协定,1996年4月22日-5月16日国家海洋局和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的科技人员使用法国阿塔朗特号海洋调查船,在我国东海陆架和冲绳海槽进行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目的是研究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序列,及其与海平面变化,古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94年10月28日下午3时整,我乘坐我国新引进的1.5万吨极地破冰船“雪龙”号驶离上海民生码头,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次远航。“雪龙”船载着第十一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度夏和越冬队员以及极地物资,途径西太平洋宫古海峡、所罗门群岛、新爱尔兰珊瑚海、澳大利亚东海岸,11月15日抵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洲的霍巴特港,补给燃料、淡水和新鲜蔬菜等食品后,于11月21日起航穿越西风带。西风带位于南纬45度至60度,在长达1145海里的西风带航线上“雪龙”船遇到5个强气旋,1.5万吨的庞然大物在海上犹如一片柳叶,忽而被送上波峰,忽而又跌入波谷,多数队员晕船呕吐。我虽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