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舟 《海洋世界》2019,(5):38-41
数世纪以来,大西洋一直是世界贸易和旅游的重要途径。大西洋从北极圈延伸到南极洲,西边是美洲,东边是欧洲和非洲。大西洋的面积超过10618万平方千米,是地球上仅次于太平洋的第二大海洋。  相似文献   

2.
随着《泰坦尼克号》电影的上映,世界上几乎人人皆知1912年发生在北大西洋的“冰海沉船”事件。“泰坦尼克”号沉落海底86年来,西方不少海洋学家一直试图让其重见天日。此次,导演卡梅伦几度下潜到“泰坦尼克”号沉船上进行拍摄,成为在该沉船上停留时间最长的“乘客”。但是你知道当初海洋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沉睡在北大西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的吗?  相似文献   

3.
基于该系列文章前文研究中构建的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和所揭示的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机制,针对海气要素对该振荡机制的影响问题进行了重点的探讨。为细致准确的研究北大西洋海洋要素同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定义了副极地海区表层密度指数和北大西洋暖流强度指数并对模式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副极地海区表层密度变化领先大西洋径向翻转环流(MOC)变化7 a,北大西洋暖流的变化领先 MOC变化4 a,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水强度(包括丹麦海峡溢流水和法鲁海峡溢流水,是北大西洋深层水的重要来源)的变化领先 MOC的变化3 a;北大西洋大气要素变化对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有非常重要的调制作用,当副极地流环和北大西洋暖流(NAC)达到最强的2 a之前,高纬度地区大气为气旋式环流异常,中纬度地区大气为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海表热通量在大西洋副极地海区是负异常,这都有利于副极地流环和NAC的加强,更多高盐度的北大西洋水进入格陵兰-冰岛-挪威海(GIN)海域,由此可以导致GIN海域表层密度上升,使水体的层结稳定性减弱,有利于深层对流的发生,同时大气变化通过风应力旋度和海表热通量也直接影响GIN海域深层水的生成,进而导致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水的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几内亚湾位于西非的大西洋上,西起利比里亚的帕尔马斯角,东到加蓬的洛佩斯角。沿岸有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等国。  相似文献   

5.
从1939年9月3日至1945年5月8日的大西洋之战是一场漫长而又艰苦的战斗。德国法西斯企图切断海上运输线,迫使英国和盟国屈服。德国潜艇——U 艇在邓尼茨指挥下,像狼群一样在大西洋上横行肆虐,使盟军运输船队损失惨重。而盟国则动员舰艇和飞机在茫茫大海上搜寻 U 艇,进行反潜战,终于取得胜利。据统计,在大西洋之战中,德军使用了1175艘 U 型潜艇,被盟军摧毁782艘。其中,盟军反潜飞机击沉289艘,飞机协同舰艇击沉47艘。盟军的反潜飞机除护航母舰上的舰载机外,主要是英国空军岸防航空兵和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大型水上飞机(飞船)和陆基巡逻机。有时,连远程战斗机也参加了反潜战斗。“飞行箭猪”——桑德兰在战争开始时,英国空军岸防航空兵能进行远程巡逻的只有两个中队的“桑德兰”式飞昭。这是英国肖特公司在30年代有名的“帝国”式民航飞船基础上发展的大型军用飞船。其1号机在1937年10月试飞,1938年服役。“桑德  相似文献   

6.
按照板块构造的观点 ,地球上存在 3类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转换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 ,因此也叫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经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表明 ,南海是一个小大西洋 ,它在新生代像大西洋在中、新生代一样 ,是经过大陆岩石圈张裂 (rifting)、破裂分离 (break up)和海底扩张而生成的小洋盆。虽然目前对大西洋的诞生过程比较清楚 ,但对诞生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在张裂、破裂分离期间岩石圈的变形过程及其特征仍不太了解。为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科学家将在破裂分离前连在一起的大西洋两岸大陆边缘 (科学家命…  相似文献   

7.
利用观测及模式模拟研究了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对青藏高原(TP)夏季气温的影响。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是TP夏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重要远程驱动因子。AMO与TP东部地区夏季气温存在显著的同步变化关系并且TP气温的年代际变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由AMO所解释。基于观测和大气环流模型(AGCM)模拟,进一步确定了从北大西洋到TP远程影响的物理机制。观测和AGCM模拟都表明:AMO暖位相会引起海平面气压在大西洋-欧亚大陆地区形成纬向偶极子型,导致TP局地气压异常升高和异常的下沉运动,进一步引起TP东部地区在夏季出现异常的干旱和高温。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北大西洋海温场与东亚各月温带气旋个数的相关。发现相关区的分布特点是大西洋西部、南部以正相关为主,东北部以负相关为主。相关的季节分布特点是大西洋海温对东亚温带气旋的影响从秋季开始增大,到2月达到最大。相关区有很强的持续性,有的有系统性位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横渡大西洋就成了人类向极限运动挑战的一项壮举。500多年来,划小船渡过的有,乘热气球渡过的有,个人横渡有“护游船”在一旁“保驾”的也有。可是在1994年前,从来还没有一个人能单独游泳横渡大西洋。大西洋波涛汹涌澎湃,是世界上沉船最多的大洋,只身横渡大西洋看来是人体体力极限无法  相似文献   

10.
一到冬季,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哈特拉斯角海岸聚集着许多芝鳍金枪鱼。由于哈特拉斯角延伸到了开阔的大西洋中,对航行具有潜在危险,故而该地得到这样一个绰号:“大西洋坟场”。1997年1月的一天,两个外科手术小组乘坐的研究小船。由一个捕金枪鱼船队相伴,往返于波涛汹涌的洋面上。这是他们为时6周、给180条北部金枪鱼带信号发射装置的任务中,度过的又一个艰难的日子。每当一条巨大的金枪鱼被捕到船上时,生物学家芭芭拉·布罗克和博士后学生海迪·迪尤尔就麻利地给鱼植上一个信号发射装置。颠簸摇摆的甲板成了她们的工作台,黄色的雨衣成了她们的“礼  相似文献   

11.
2000年2月26日在离西非海岸1000海里的大西洋上空沙尘暴肆虐。从卫星上获得了它的宇航照片 :沙尘暴的分布面积相当于西班牙领土 ,它的一“翼”降临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沿岸区 ,而另一翼则向西扩展。从70年代初开始 ,大西洋上空沙暴的次数不断增加 ,这与连接萨哈拉沙漠南部边缘的半沙漠带萨赫勒的严酷干旱有关。至今已收集到一大批这种现象的宇航照片 ,但2月事件的强度和规模令专家们特别关注。当今有许多专家对沙尘暴的运动轨迹、所搬运物质的容量和成分进行了研究。已确定沙尘暴的发生在夏季最多。在其运移通过大西洋后 ,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刘江平 《海洋世界》2007,(11):69-73
广袤的非洲大陆呈南北走向,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最南端的好望角是连接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关键海上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21世纪非洲大陆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运作的今天,非洲石油、钻石、木材、有色金属等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出口激增,争夺并控制非洲大陆濒海区域、好望角咽喉要道、东西两翼的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的海运航线,就有着异乎寻常的地缘  相似文献   

13.
从海洋战略的整体性和海上利益拓展的长远性来看,大西洋海域对于中国未来的海洋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大西洋战略意义和当前战略形势的分析,提出拓展大西洋战略空间的建议,从经济贸易、海上安全、外交合作和科研调查等方面对其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基于此,进一步探索大西洋战略的实施路径,对我国在大西洋的已有基础进行梳理和剖析,同时从深化与大西洋国家的海洋经济与贸易合作、推进大西洋海洋科考、加快大西洋国际海底矿区的申请步伐、适度加强在大西洋海上力量的存在和积极参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的谈判5个方面提出了拓展大西洋战略空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据一些海洋考察史记载,地球上还有另一类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使用水下相机,在大西洋4000多米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类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希尔维亚·厄尔是一位美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她虽然几乎整天与海洋打交道,但从不吃一点海味。正像她说,追求金枪鱼和箭鱼的美味就好比吃美洲狮和白头海雕等濒危动物的肉一样残忍。她这样说是为了教育人们不要做危害海洋的过量捕捞、污染和其他活动。这也是她长期从事研究和保护海洋环境及其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位59岁的女海洋生物学家,可以说把她的整个身心都献给了海洋。她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海洋科学家之一。她在水下逗留的时间已长达6000多个小时,并曾连续在水下逗留过2个星期。她创造了好几项潜水世界纪录,其中包括无系绳单独下潜的最深纪录。她还是首位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的女首席科学家,目前,她还想要成为下潜到达海洋最低点的第一位女性。希尔维亚不但自己不吃海味,而且还反对别人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来捕获海洋生物。她说若在墨西哥湾和大西洋中捕获一磅对虾,就等于杀死4~5  相似文献   

16.
陈爽  陈新军 《海洋学报》2020,42(10):100-109
东北大西洋是世界上重要的捕捞海域,气候变化对该海域捕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供的1982?2016年东北大西洋渔获产量数据,对该海域渔获物组成、多样性、平均营养级及主成分变化特征进行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并结合东北大西洋海域气候、环境因子,应用广义可加模型探究渔获物组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渔获物多样性的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2?2010年间处于较低水平;平均营养级在2002年之前呈平缓下降的趋势,2002年之后开始波动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两个指标与海域环境因子的变化较为相关。对渔获物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份变化的方差解释率达到35.3%,且与海域气候、环境因素有较高的相关性,第一主成分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气候影响下渔获物组成变化的情况。广义可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渔获物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按解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海表温度、海平面高度、盐度、海冰和北大西洋涛动指数。该研究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结构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西洋波高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1992年10月到1998年12月连续75个月,230个重复周期的有效波高资料对南北大西洋的波侯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大西洋有效波高的累年累年各月和累年各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西洋波高呈现中间低、南北高的马鞍形空间分布特征和明显季节变化的规律,与大西洋的气候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大西洋在地理上连接着北大西洋、南大洋和印度洋。通过环流输运或海表温度变化,该海域的上层海洋热含量(OHC)的变化可能对与之相连的各个洋盆间的再分布产生影响。本文基于1958—2015年的ORAS4全球海洋再分析数据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格点海温数据集,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大西洋上层海洋不同积分深度(0~100 m,0~300 m,0~500 m,0~700 m)OHC的时空变化特征。EOF第一模态显示,过去60 a来,南大西洋上层700 m存在一个洋盆尺度的变暖趋势,而且随着热含量积分深度的增加,第一模态所解释的方差占比也明显增加。OHC变化EOF第一模态与以年际变化为主的NAO和ENSO指数相关性很低,而与代表较长时间变率的AMO和PDO指数却有较好相关性,且与AMO的相关性随着积分深度的增加而提高。超前滞后相关分析显示AMO滞后南大西洋OHC变化9~12 a,显示南大西洋OHC变化对北大西洋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南大西洋OHC变化EOF第一模态与PDO之间相关性随着积分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显示PDO对OHC的影响主要在表层。另外发现整个洋盆的热含量变化与温跃层变化呈正相关,热含量的变化反映温跃层的动态波动。  相似文献   

19.
冬季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上空风暴轴特征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4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850,700,600,500,250hPa层风场(u,v)、垂直运动场(ω)、位势高度场(H)和温度场(T),对北半球冬季(12、1、2月)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风暴轴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风暴轴最强中心位于北大西洋上空,北太平洋高空急流的强度明显大于大西洋高空西风急流的强度。通过诊断分析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上空风暴轴的影响因素,发现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空风暴轴强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北太平洋上空,涡度平流随高度的变化和厚度平流项对风暴轴的作用较大西洋而言更明显,而涡动能量的向上输送对北大西洋风暴中心的作用更大。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分析发现,两大洋风暴轴在1980年代之后均有明显的增强现象,而在空间分布的时间演化上,两大洋风暴轴有着相反的演化:太平洋风暴轴有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而大西洋风暴中心则略微向东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20.
在 30°N大西洋中脊与大西洋断裂带东部交汇处的高熔岩丘内角处 ,大西洋断块上出露蛇纹岩化的橄榄岩和少量的辉长岩。IODP30 4、30 5航次钻探的目的是了解这些岩石类型、构造以及超镁铁质大洋岩心复合体随深度蚀变的变化特征 ,并获取新鲜橄榄岩的岩心。钻探、取心、电缆测井将记录岩石成分、微构造、熔融的产生 /迁移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同构造期的蚀变。岩石圈形成和低速扩张中心地壳构造变化的起因是IODP初始科学计划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重点研究的内容。IODP30 4、30 5航次的钻探 (5 12 Full3)将在大西洋中脊大西洋断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