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蛇     
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周围的海面上,经常发生一些游泳者一去不复返的不幸事件,当地人认为,是被“水鬼”抓走了。后来,才发现这个海域栖息着一种带有毒性的海底响尾蛇,被这种蛇咬过的人,会因此肌肉麻痹,无力划水,终致溺死。海蛇的毒性比陆生毒蛇的毒性强许多倍,但它的毒牙却很小,一般不能穿透潜水服,然而对潜水员裸露的手脚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海蛇身长6~8米左右,对水下生活的适应性很强。海蛇的鼻孔开在吻背面,可露出水面呼吸空气,并有活动的辦膜防止海水进入。肺有发达的气囊,能贮藏足够的空气以便长时间地潜在水下。它有特殊的盐腺或舌下腺,用以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海蛇以鱼为主食,一到雨季,各河水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澳大利亚捕鱼冠军特里普目睹了一场海蛇和石鱼之间的生死之战。"我带着好奇的心情去观察这条将近2米长的巨大海蛇,发现它的嘴里死咬着一只有毒的鱼。"特里普告诉记者。"这条鱼也紧紧地咬住海蛇,它们两个看起来都很难过。我不知道我以前是否见过表现出难过的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渔民,特里普自信可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9,(6):9-9
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此,人类加快了药物开发的步伐,希望能在自然界中找到更多可以用来制药的物质。到了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意识到,陆地上的微生物已经被利用得差不多了,于是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一些海洋生物有特殊的化学特性,而这些特性是陆地生物所不具备的。比如,生活在极端海洋环境的生物有其独特的生存策略——一些微生物可以产生独特的化合物来控制其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5,(12):2-2
在6500多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恐龙在陆地上称霸,而海中的主宰则是苍龙。根据化石推测,最大的苍龙体长可达15~17米,而且性情凶猛,海龟、蛇颈龙甚至鲨鱼都是它的食物,故堪称“海中霸王龙”。 科学家已经知道苍龙与陆地上的巨蜥有密切关系,并推测苍龙可能是陆生的蜥蜴祖先适应水中生活后进化而来的。一些早期的苍龙四肢没有完全进化成鳍,还残留着类似蜥蝎爪的形状。但它们的陆地祖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直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5.
吐丝蛇在希腊北斯波拉提群岛上,生活着一件特异的蛇类,与一般蛇有天壤之别,那就是在头的下部长着一个高高隆起的“囊包”,在其包内装得满满、能接连不断地向外喷射出透明的液汁浆,在遇到敌害侵犯或“过路之客”,它马上准确射出这种液浆,将其一一粘牢,原来奇趣奥妙的这种液浆只要一遇上空气,倾刻间就被凝结成洁白晶莹明亮的丝线就能将来犯之敌粘住,而当地渔民到把这种丝收采起来织成6角或8角条形状网,割下来再作精细加工就成了一张精美等软的“蛇丝鱼网”。它就是奇趣的“夫加蛇”  相似文献   

6.
非鱼鸟兽     
鸟兽本是陆地上的动物,主要是依靠陆地上的食料来过生活。但是有些鸟兽居住在海边,一生靠海洋里的食物来维持生活。有些兽类甚至根本不能脱离海洋。因此,也往往被人误认是鱼类。这些鸟兽因为常要飞翔或游历在辽阔的海洋里,一般都比陆地上类似的鸟兽要强,体躯要大些,本领也高得多。  相似文献   

7.
奇幻的海洋     
山广芬 《海洋科学》1981,5(2):64-64
海洋是生命的摇蓝,是干湿冷暖的调节器。人们习惯把它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世界大洋的海水体积总和为13.7亿立方公里,高出海平面的所有陆地的总体积却只相当于世界大洋海水总体积的1/8左右。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高8848公尺,而最深的马利亚纳海沟却深达10919公尺。如果把地球上的高山削平而填到海洋里去,使地球成为一个象皮球一样的球体,那这个球体就会淹没在3660公尺深的水中。 溶解于海水中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左右,如果把海洋中所有的盐类都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地面就会升高153公尺。海水的盐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14,(12):53-53
我们知道人类是生活往陆地上的,但有没有人生活在海洋上呢。也许你会先想到的是“美人鱼”.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传说。 在爱沙尼亚的半明达海滩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哈蟆人”:鸡胸扁嘴、圆脑壳……当人们走近它看得更清楚时,它却一溜烟地跳入了海里,速度快得让人都没看见它是不是有脚。  相似文献   

9.
航道,是海上船舶往来通行必经之所。正是这一条条通向大海、伸向彼岸的航道,把活力带来了,把生产带来了,把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带来了……。是航道又是通途,把隔海相望的陆地连接起来,使原本在陆地上生活的人们得以走向海洋。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上,即既用不着被迫在陆地上奋起自卫,也不会被引诱通过陆地进行领土扩张,那么,由于其面向大海的目的的单一性,与一个其四周边界皆为大陆的民族相比,它就具备了一种优势。"  相似文献   

11.
海洋浩瀚,鱼儿纷纭。众多的水生家族呼吸方式亦不尽相同,这一呼一吸、一吐一纳,充满着无限奇趣。用皮肤呼吸的水生物鳗鲡是一种酷爱旅游的鱼类。南方的雨季,是它最喜欢的气候,鳗鲡纷纷弃家出游。它们从栖息的河流、湖泊中爬上岸来,穿过潮湿的草地,越过田埂,从一个水域迁移到另一个水域,去会四方朋友,品八方佳肴。到了夏末秋初,鳗鲡就要去“长途旅行”,它们不顾田野、草地和道路的阻隔,从江河出来,奔向大海,进行三四千里的旅行。鳗鲡离开江河上了陆地之后,就不用鳃而用皮肤来呼吸了。此时,它身上的鳞已退化,皮肤特别薄,上面布满了微血管,可直接与空气交流,达到呼吸的目的。这种呼吸就叫“皮肤呼吸”。无独有偶,海蛇也有一部份氧气是靠皮肤来呼吸的。海蛇在海水中潜行,所需的三分之二的氧气靠肺部从海面吸足,剩下的三分之一氧气就要靠皮肤从海水中吸取。海蛇有一个不完全分隔的心室,这与哺乳动物的心脏相比是一种原始的特征。在哺乳动物中,血液在周身循环后返回心脏再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摄取氧气后再返回心脏进行第二次体循环。如果海蛇也采用这种循环方式的话,那么氧气必将很快被消耗光。事实上,海蛇的血液不经肺部直接送到皮下毛细血管。这样血液可以从周围海水中吸收氧气...  相似文献   

12.
江南 《海洋世界》2004,(7):19-19
海洋里也有兔子,可它与陆地上的兔子不一样,既不会蹦跳,也不会跳跃,而只能在泥沙的海底像蜗牛那样慢慢爬行。在水汪汪的海底,当它静止的时候,头部即伸出一对“搜集情报”用的触角,仿佛陆生兔子的一双耳朵,蜷曲的身体也活像一只趴在地上的兔子,据此特征海洋生物学家们把它定名为“海兔”。  相似文献   

13.
莫知 《海洋世界》2008,(7):51-52
如果一条斑马鱼在捕食或者逃命的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尾鳍,不必担心,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它会重新拥有一个完整的尾鳍。这一特点就像蜥蜴、蝾螈和蛙类损失一部分肢体之后能够再生一样。斑马鱼可以再生身体上许多非常复杂的部分,这一点非常令人吃惊。就拿尾鳍来说,它由很多类型完全不同的细胞发育而成,并且拥有错综复杂的结构。与人类相比。鱼类尾鳍的地位就相当于手臂或双腿。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现状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 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陆地上的许多矿产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且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势必要把开发矿产资源的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1%的蓝色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陆地上有的矿产在海洋里几乎都有.因此,把海洋作为人类探求新的矿产资源基地,已成为许多海洋国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水族寿星     
前不久在瑞典赫尔辛基水族馆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追悼会”,数百名衣冠楚楚的社会名流,为一条88岁高龄的鳗鲡突然死亡,甚感痛惜。主持人是这条鳗鲡的主人,他说:“它只活了寿限的三分之一!”无独有偶。最近,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取样考察时,偶然捕获了一条罕见的蛇。经专家鉴定:这是一条绿茸线蛇,已渡过了1 600多个春秋了! 这两位水族“寿星”的年龄是怎样测得的呢?我们知道,动物的鳞片、牙齿、耳石及外壳上,都有明显的“轮纹”。所谓“轮纹”就跟树木的“年轮”差不多。不过,动物的轮纹不象树木的那样清晰可见,有的还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这种“轮纹”既是动物的“年龄表”,又是当地水文气象的“活档案”。因为,每年春夏两季,动物的生长速度快,所长成的轮纹就宽;冬秋季节生长慢,轮纹就窄,由宽轮纹和窄轮纹组成的“同心轮”,就是它们的“年轮”。赫尔辛基水族馆的那条鳗鲡,牙齿上有88个年轮,“挑战者”,号捕捉的绿茸线蛇,从头到尾共有1 678个轮圈。从绿茸线蛇的生长规律推算,这条蛇的寿命可长达12万年!为此,人们兴致勃勃地为它安排了新的“住宅”,希望它寿比南山,同天地并存!  相似文献   

16.
长得像一个五角星,其体外附着一层坚硬的石灰甲,并带有美丽色彩的海洋棘皮动物海星,是以贝壳类小动物为食物的。进餐时,海星先将贝类包住,然后从口中翻出胃来,再从胃里分泌出一种液体,使贝类麻醉而张开贝壳,最后,就可吃掉贝类的肉。因此,养殖贝类的渔民们往往想方设法消灭海星。起初,他们以为只要把海星撕碎就可以消灭它,没想到海星繁殖得更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海星的再生功能很强。因为它的行动又笨又慢,所以常常会被鱼、鸟撕碎,它的这种本领就是它的防御和繁殖的手段。它的再生能力是如此之强,以致只要还有一个腕,过了几天就能再生出4个小腕和1个小口,再过一个月时间,旧腕脱落,又再生一个小腕,于是,一个五腕的海星得以重现。人们在海滨经常可以看到“断腿断臂”的海星,就是受过伤正在再生的海星。其实,这种再生能力在低等动物中很常见。壁虎被敌人追赶紧迫时,能够断尾而逃。以保全性命。过上一段时间,断尾的壁虎又能重新长出一条新尾巴。一到冬天,章鱼就潜入海底,为了生存,它开始吃自己的脚爪。直到把八只脚爪都吃完为止,然后就闭眼不动了,等到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八条新的脚爪。海参遇到敌害时,可以把自己趁机逃之夭夭,大约50天后,它可以再生出一...  相似文献   

17.
桂枝 《海洋世界》2004,(11):12-13
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上,生物种类每天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对于在海洋中生活的物种来说,生物类型和数量的变化还很难摸清,但是对于陆生的种类,其数量的锐减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我们关心这个星球,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必须关心这个星球上的每个角落,包括深不可测的海洋和广袤的陆地。而在陆地上,有一类正处于濒危境地的生物,它们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平常不以为然的两栖动物。这种一说起来就让我们联想到青蛙、蛤蟆的生物种类,自从1980年以来已有近120种物种绝灭。研究表明,两栖类将近三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绝灭威胁。  相似文献   

18.
因为它们很会钓鱼,所以得此“渔夫鱼”之美名。“渔夫鱼”钓鱼的方法和手段,与我们人类十分相似,也离不开钓杆和诱铒,而且还要有不可缺少的耐性。在“渔夫鱼”的背部,长有一根长刺,这就是它的“钓杆”;长刺的末端长着一块很像蚯蚓的红色肉块,这就是“钓饵”。每当“垂钓”的时候,“渔夫鱼”总是把身体匍伏在海床上,或者隐蔽在石缝和海草中,仅伸出背上的“钓杆”,微微晃动末端的“钓饵”,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一些馋嘴的鱼儿看见这块类似蚯蚓的诱铒。便不顾死活地你争我夺起来。而“渔夫鱼”则把“鱼杆”及“鱼饵”一收一放,逗得鱼儿在它嘴边扑来扑去。这时候,“渔夫鱼”便突然张开大口,闪电般地把猎物吞进肚里。其实,“渔夫鱼”名目繁多,有叫“鹅鱼”的,还有叫“和尚鱼”的,更有叫“青蛙鱼”、“蝙蝠鱼”的。它们皆因精于钓鱼之道,而被统称为“渔夫鱼”。有意思的是,生长在加勒比海的“蝙蝠鱼”,钓鱼可从不用“鱼杆”,因为它们的身上长满了象水草一样的细长小肉芽,随着身体的晃动而上下飘摆,吸引一些小鱼前来啄食。而“蝙蝠鱼”则以突然袭击的动作,将小鱼一条一条地吞食掉。□鱼也“钓鱼”@李津军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上总共350多种鲨鱼中,对人类构成威胁的不到10%。其余的都不会攻击人类,有许多是以浮游生物为食。人类对鲨鱼的恐惧更多地是源于对它们的无知。这种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它们的生存历史比人类长100倍。虽然我们不能称它们为“人类的朋友”,但约有一半种类的鲨鱼可以用来制作鱼粉或供人食用。鲨鱼是“海中强盗”,它们能够出色地维护海洋中的生态平衡。当它们偶尔攻击人类的时候,它们并不是为了捕食,而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地盘,就像狗会冲着走近自己家门的陌生人吠叫一样。与人们认为的相反,鲨鱼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动物。研究表明,鲨鱼的大脑比大部分鱼类,许多鸟类和一些哺乳动物还大。这些海洋中快速而灵巧的捕食者,大脑重量占体重的比例是鱼类中最高的。对人类最危险的三种鲨鱼是大白鲨、虎鲨和牛鲨。这三种鲨鱼会主动攻击人类。其中大白鲨可以长得比一辆公共汽车还长,体重超过三辆小汽车在捕食时,大白鲨通常用它锯齿般的牙齿将猎物一下撕成两半。世界上鲨鱼袭击人类事件发生最多的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海岸其他比较频繁的地区是加勒比美国、南非和地中海海岸。这种动物在海洋中用鳍游泳用鳃裂呼吸,但和其他由硬骨组成骨架的鱼类不同,鲨鱼是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20.
刺鲀     
刺鲀是鱼类家族的刺猬。平时,刺鲀在休息状态下,身上的硬刺平贴在身体上。如果遇到敌害,刺鲀身上的硬刺会马上竖起来,使敌人无从下嘴。这个本领和刺猬是一样的。不过,它还有一项刺猬所没有的本领,那就是它能把身体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它是用这种办法让那些体型和自己差不多的敌人,根本没有办法把它吞到肚子里去。可见刺鲀在混身膨胀,竖起刺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