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瑾 《海洋世界》2007,(1):50-53
中国人有一种常爱佩戴的饰品,叫做玳瑁手镯。成色较好的玳瑁手镯一般都具有深红色的花纹,里面有一道道的血丝状的红线。制作这种手镯的原材料,实际上是名为玳瑁的动物的角板。玳瑁能活几百甚至上千年。当人们想得到带血丝的玳瑁角板时,就会在玳瑁活着的时候对其进行强烈击打,使它产生警觉,张开角板,然后向其体内灌酒,使角板上的血色渗透出来,然后再向角板上浇沸水使角板变软而易于剥落。最后用醋洗一遍角板表面,迅速将整张角板剥下,这样便得到了一张完整的玳瑁角板。据说,带有血丝的玳瑁手镯是有灵性的,谁开始戴它,谁就可以成为它永远的主人。人类最奇怪的嗜好之一就是喜欢把其他生物的身体部分或皮毛作为自己的装饰物佩戴在身上,堂而皇之地行走在这个我们共同拥有的地球家园上。  相似文献   

2.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海龟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在分类上它属于龟鳖目,海龟科。其背甲呈卵形,背盾共13片,成覆瓦状排列,所以又名十三鳞。通常所见的玳瑁个体其壳长仅60厘米左右,重9~14千克。现已知的最大玳瑁的壳长近l米。玳瑁体色暗红或黑褐,杂有不规则的黄色线条云状斑。  相似文献   

3.
那颜 《海洋世界》2012,(2):72-73
玳瑁是什么?是一种名贵的有机宝石,享有"海金"的美誉。它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还象征着吉祥长寿、辟邪纳福,一直来深受皇室贵族、富豪人家乃至普通百姓的喜爱。中国人对玳瑁的热爱由来已久,《史记·春申君列传》说了这么一个故事:赵国的平原君派遣门客去拜望楚国的春申君。为了炫耀赵国的富庶,使者特地插上玳瑁簪,佩带饰有珍珠与美玉的兵器。不想等到见面时才发现,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对海龟资源的商业性捕杀是引起世界各地海龟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人类捕杀海龟有较长的历史,还是在欧洲列强们使加勒比海地区殖民化,并为了获取海龟的肉和蛋而在此大肆掠夺捕杀绿甲海龟。在19世纪初期,大量的海龟在加勒比海地区消失了。玳瑁因其具有美丽的甲壳,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捕杀。那么,玳瑁以及绿甲海龟为什么侥幸生存至  相似文献   

5.
海龟是海洋动物的重要种类之一。世界上现存的海龟计有2科5属8种。海龟科中有绿海龟(Chelonia mydas,Green turtle),平田绿海龟(Chelonia depressa,Flatback),黑海龟(Chelonia agassizi,Black turtle),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Hawksbill),红蠵龟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13,(12):24-27
生活在中国海洋中的海生龟类有5种:绿诲龟、玳瑁,蠵(xī)龟、丽龟和棱皮龟。我国海龟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以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最为丰富,南海北部海域次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昆嵩高原,三水盆地以及玳瑁海山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研究来揭示南海海盆以及周边地区的岩浆过程以及地幔源区的性质。昆嵩,三水及玳瑁海山玄武质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均反应这些岩浆并非来源于一个起源于核幔边界的深部地幔柱,而是来源于较浅的岩浆源区,例如岩石圈下地幔或者软流圈地幔。此外,南海海盆岩浆岩的地幔源区较昆嵩高原和三水盆地岩浆岩的地幔源区更加亏损并且表现出较低的地幔温度。这些差异可能表明三水盆地内的岩浆活动被南海的开张所抑制,而之后又在昆嵩高原复苏。研究区的地幔表现出不均一性,其中的富集地幔端元表现出EM2的特征。这个EM2富集端员是由于伴随着大陆沉积物的中生代古南海板块俯冲到研究区地幔中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1976年6月至8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藏北分队对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昆仑山以南的广大藏北地区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我所陈宜瑜同志参加了这次考察,对该地区各种水体的水生生物进行了广泛地采集,在采得的标本中,藻类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在鉴定该区振泉湖藻类标本时,发现一特殊类型的藻类。通过对液浸标本和固定染色标本的研究,确定它是绿藻门丝藻目的一新属。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大亚湾海域13种石斑鱼(Epinephelus spp.)寄生单殖吸虫群落,结果发现有10种鱼感染单殖吸虫,占调查鱼种类的四分之三,检获单殖吸虫16种,隶属于3科5属,其中拟合片虫属(Pseudorhabdosynochus spp.)10种;除鞍带石斑(E.lanceolatus)和拟青石斑(E.fasciatomaculosus)外,8种鱼可分别感染3—7种单殖吸虫;感染单殖吸虫种类最多的是玳瑁石斑(E.quoyanus)达7种,次之是青石斑(E.awoara)和养殖的橙点石斑(E.bleekeri)均感染6种;各单殖吸虫种类中,感染强度最大的是拟合片虫(P.serrani))(棕点石斑,E.fuscoguttatus)128只/尾,次之是石斑拟合片虫(P.grouperi)(青石斑)62只/尾,接下来是斜带拟合片虫(P.coioidesis)(大斑石斑,E.macrospilos)59只/尾和杯阴拟合片虫(P.cupatus)(玳瑁石斑)49只/尾;平均密度最高的是棕点石斑上检获的拟合片虫128只/尾;在检获的16种单殖吸虫中,8种可分别寄生于2种或2种以上石斑鱼,石斑鳞盘虫(Diplectanum grouperi)和拟合片虫在6种石斑鱼上都能检获,符合广寄生单殖吸虫种特征。有5种鱼检查尾数5尾以上的,其中玳瑁石斑单殖吸虫感染率最高62.07%,其内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宿主体长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玳瑁生活在亚洲东南部和印度洋等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主要栖息于沿海的珊瑚礁、海湾、河口和清澈的潟湖和相对较浅的水域。筑巢通常发生在偏远,孤立的沙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东沿海至舟山群岛、福建、海南岛、南海诸岛海域。每年随暖流在5—6月份向北迁徙,10—11月份向南迁回。  相似文献   

11.
西沙海龟     
在我国西沙群岛周围海域,不仅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鱼类、蟹类和贝类,而且生活着数以千计的海龟。海龟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是我国南海中重要的宝贵资源之一。这些海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头部很像眼镜蛇头、肉嘴。这是它们与另一种类似的甲壳类海洋动物—玳瑁的主要区别(后者骨质尖嘴)。海龟外壳大  相似文献   

12.
孙维敏 《海洋科学》1980,4(4):52-54
古地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海洋古地磁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74年起,开始筹建实验室,现已具雏形,正式开始测试研究。为此,就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一、标本定向 海洋古地磁研究的目的是根据被测标本所提供的参数,恢复标本形成时所在海域地磁场的历史。地磁场参数是一个空间向量,因而要求待测标本必须定向。这在陆域采取手标本是很容易做到的。但目前我所采取海洋沉积物所用的重力取样管,尚无定向系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7,(8):24-25
时时代代海海上上商商路路到到达达地地国国内内著著名名港港口口主主要要的的输输出出商商品品主主要要的的输输入入商商品品与与陆陆上上““丝丝绸绸之之路路””的的关关系系备备注注先秦及秦朝东南亚漆器,丝织品,陶器,青铜器等珠玑,犀角,玳瑁等尚无大规模的陆上对外贸易汉  相似文献   

14.
1.钩沙菜Hypnea musciformis是广布于世界温暖水域中的种类,各地的记录很多。日本藻类学家田中刚在“日本沙菜属的研究”一文中认为:著名的日本故藻类学家冈村金太郎以前报导的日本产的钩沙菜与世界其他各地产的不同,因而建立了另一新种,命名为H.japonica,中文学名称作冻沙菜。 2.冻沙菜创立后,除日本外,世界其他各地迄今没有任何报导,在田中建立冻沙菜这一新种前,我国广东省和香港地区也有钩沙菜的记录。解放以后,我所的工作同志曾采到大量的本种标本。为了正确 地鉴定这些标本的学名,我们参考了我所海洋植物标本室收藏的产于世界各地并被许多著名藻类学家所鉴定的钩沙菜标本。经过全面比较研究后,我们感到田中在建种时所提到的作为两种间区别特点的体形和体质,在世界各地产的被命名为钩沙菜的标本中存在着与冻沙菜之间的中间类型。最初,我们曾怀疑冻沙菜是否是一个独立种,但经仔细比较后,发现钩沙菜的四分孢子囊一般都集生在孢囊枝的中部或上部,在极少数情况下偶有下延的;而冻沙菜则极其规律地只集生在孢囊枝的下部或稍向中部延伸。因此,四分孢子囊集生在孢囊枝上的位置可作为两种间区别的主要特征。 3.根据两种间的主要区别特征,我们对国内外定名为钩沙菜的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更正了一些国内外定名  相似文献   

15.
我所于1964年7—9月在北部湾北部我国沿岸海区,1965年5、8、11月和1966年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县珍珠港进行了底栖生物的调查,共109个测站获蟹类标本2711个,经初步鉴定为73种,分隶于13科,48属。  相似文献   

16.
毕列爵 《海洋与湖沼》1979,10(4):354-361
1973年9月—1978年6月,我院先后派出十余人在河南省内十多个县、市进行了淡水藻类的调查采集。采得的标本绝大部分是由我系陈秀英同志制成甘油封片,以供鉴定。全部标本的鉴定工作,是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饶钦止教授的指导之下进行的。 鉴定结果,发现有9个新种,2个新变种和1个新变型,分隶于双星藻属(Zygnema)和水绵属(Spirogyra)。现报告如下。至于河南省已知的全部双星藻科植物,日后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17.
解放以来,我国有关单位对西沙群岛作了一系列的调查。我所在1973、1974年对西沙群岛也进行过多次调查,获得了不少造礁珊瑚的标本及有关资料。本文先报道有关西沙群岛的造礁石珊瑚的一个新属及两个新种,其他的种类将陆续报道。  相似文献   

18.
固定标本的DNA提取及PCR扩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福尔马林、酒精固定的日本绒螯蟹标本的 DNA提取及 PCR扩增 ,并与冷冻、煮沸标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福尔马林固定标本与酒精固定标本一样可以提取 DNA,加入的蛋白酶 K量越多 ,DNA的回收率越高。以提取的 DNA为模板 ,进行了线粒体 DNA12 S r RNA和 D- loop基因片段的 PCR扩增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 PCR扩增产物后均得到了与期待的碱基长度相一致的清晰谱带。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凹顶藻属的种类时,我们遇到了几号外形特殊的标本,经研究其形态构造后,认为是凹顶藻属中尚未报道过的两个新种,模式标本和副模式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1979—1982年间,我所于南海东北部水域进行综合考察时,在底栖生物拖网中,获得腔肠动物软珊瑚一新种——小型硬荑软珊瑚Stereonephthya pumilia sp.nov.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棘软珊瑚科Nephtheidae 小型硬荑软珊瑚(新种)Stereonephthya pumilia sp.nov.(图版Ⅰ:1—8) 模式标本 编号,AS-20,采集于南海(112°59′E,20°58′N)。水深52m。碎壳粉砂底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