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海水腐植质和海洋沉积物腐植质中的碳水化合物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与陆源腐植质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海水腐植质和海洋沉积物腐植质的富里酸(FA)和乙醇可溶有机物(ES)的酸水解液中单糖种类和含量多于、高于腐植酸(HA)。总糖含量测定结果与单糖相似。陆源腐植质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明显低于海洋来源的腐植质。  相似文献   

2.
海水腐植质     
早在1760年Wallerius就开始了对土壤腐植质的研究,其后,人们对共分离方法、性质、化学结构、分布、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至今已有若干专著发表。现在已知土壤腐植质主要是植物死骸经过长期微生物和生化过程而生成的一种无定形的、结构复杂的高分子聚合物。腐植质根据其对碱、酸的溶解度不同,又可分级为腐植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umin)。经多方面研究得知,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测定海水和沉积物中腐植质(HS)含量的方法,并对长江口和东海海水、沉积物中的HS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1981—1983年的调查资料,结果表明:124°E以西的长江口海区,表层海水中HS的浓度为150—435μg/L,与盐度S有负相关关系;124°E以东海域,其浓度为100—150μg/L,变化幅度较小。上述海区沉积物中的HS含量为0.416—3.371mg/g,其含量的变化与该海区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海水中除含有约35克/升无机盐外,还含有约0.5—2.0毫克碳/升的有机物质。其中主要为溶解有机物。已确认的溶解有机物主要为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等。但这些只占总溶解有机物的10%左右,而大约90%是未知的。据报道,其中60—80%为腐植质。腐植质在海水中的浓度很低,约为0.003—0.8毫克/升。  相似文献   

5.
海水腐植质的基本化学组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1992-1993年用^1H-NMR,^13C-NMR和IR等分析技术对甲基化前后的海水腐植质(1992年从青岛近岸海水中吸附提取)的基本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与风化煤和海洋沉积物中的腐植质作比较。结果表明,IR和^1H-NMR谱图显示,海水腐植质主要由脂肪链化合物组成,含有一定量的肽类和多糖,芳香结构较少。采用NNE技术的^13C-NMR谱图中各类碳的相对含量为:脂肪族碳,33.2%;  相似文献   

6.
对海带综合利用生产中剩下的浓缩浸泡液所含腐植质进行了分离,并对分离出的腐植酸、富里酸和乙醇可溶物三级分做了化学表征和性质研究,包括三级分的得率、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官能团、氨基酸和总糖含量分析,分子量分布,以及它们对鱼卵生长和褐藻酸钠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洋中的溶解有机物,通过溶解有机物(?)颗粒有机物的平衡过程形成颗粒有机物,或者被吸附到颗粒有机物(包括生物排泄物和碎屑)和粘土悬浮物上,最终缓慢地沉向海底,加上沉下的生物死骸,构成沉积物的有机组  相似文献   

8.
海水可溶有机物对海洋中生物学、环境化学和地球化学的变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至今能鉴定出的可溶有机物仅为溶解有机物的10%,在其余90%的未鉴定部分中有60—80%为海水腐植质,因此它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作者自1980年成功地从海水中分离出海水腐植质后,逐步开展了其化学性质、组成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在这些工  相似文献   

9.
用GDX 102树脂从海洋浮游植物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分解产物和代谢产物中分离提取腐植类物质(DHS,EHS)及乙醇可溶物(DES,EES),用~1H-NMR,IR和UV光谱进行结构分析,并同海水中腐植质(HS)和乙醇可溶物(ES)做了比较。结果表明,DHS,EHS和HS都以高支链烷烃、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结构为主要组分,另有少量芳烃和杂环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很相似,说明DHS和EHS是海水腐植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王琰  曹文达 《海洋与湖沼》1993,24(3):256-263
用GDX 102树脂从海洋浮游植物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分解产物和代谢产物中分离提取腐植类物质(DHS,EHS)及乙醇可溶物(DES,EES),用1H-NMR,IR和UV光谱进行结构分析,并同海水中腐植质(HS)和乙醇可溶物(ES)做了比较。结果表明,DHS,EHS和HS都以高支链烷烃、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结构为主要组分,另有少量芳烃和杂环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很相似,说明DHS和EHS是海水腐植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素以含砂量高而著称于世,每年平均有12亿吨泥沙输送至河口,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淤积在三角洲前沿,使黄河河道在三角洲上交替改变,河口不断地延伸、摆动,演变剧烈,构成了河口区特殊的水文和地球化学特征。为了配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4年对黄河口进行综合调查,作者于同年春季和夏季对河口及其毗邻海  相似文献   

12.
叶绿素与海洋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友联 《海洋科学》1987,11(1):63-65
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叶绿素的作用下,吸收阳光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叶绿素含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因此,有人就试图用叶绿素a的含量估算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从而估算群落或生态系的初级生产力。这个问题在高等植物和小球藻中已经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解决。Ryther和Yentsch(1957)开始用海水中的叶绿素  相似文献   

13.
杨和福 《海洋与湖沼》1987,18(6):575-582
本文利用经典的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原理,选用798cm~(-1),775cm~(-1)和875cm~(-1)分别作为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的分析吸收带,测定了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这三种矿物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这三种矿物在该陆架的含量变化范围为石英10—70%,长石25—65%,方解石5—40%。从内陆架到外陆架,南部区域到北部区域其含量分布各有差异,主要与物质来源和沉积时代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球变暖的背景,研究了温度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f.minutissim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生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温度对海洋硅藻生长过程中吸收或释放一氧化氮(NO)的影响。培养温度分别为20℃和25℃。结果显示,温度升高,中肋骨条藻的比生长速率降低(P0.05),而对三角褐指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不同种类硅藻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不同,且在不同生长阶段对NO呈现不同的吸收或释放规律。与20℃培养条件相比,25℃条件下三角褐指藻对NO的净吸收速率在指数生长期、生长平台期和衰亡期分别升高了40.2%、98.2%和16.0%;小新月菱形藻对NO的净吸收速率在生长的平台期升高了5.7倍;中肋骨条藻对NO的净释放速率在生长的平台期升高幅度最大,为11.5倍。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对不同种类的硅藻代谢NO的促进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天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带电机理,特别是海洋有机物对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有机物(主要是富里酸FA)吸附到悬浮颗粒物上后,使得原来带有不同电荷的颗粒物均带负电荷;海洋有机物(FA)与Ca~(2+)、Mg~(2+)等金属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原来电泳淌度差别很大的各种悬浮颗粒物变得相互很接近.实验结果还表明,海水中的氨基酸由于其浓度小,以及其本身的性质所限,因而对悬浮颗粒物的电泳淌度基本没有影响;起决定影响性作用的有机物是海水腐植质(FA).  相似文献   

16.
海洋单细胞藻对紫外吸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日本岛津UV-260分光光度计,对9种海洋单细胞藻的紫外吸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种海洋单细胞藻的吸收峰的波长均在280nm以下,它们相应的波长范围在252.8~266.4nm之间,高低相差仅为13.6nm;(2)按吸收峰值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盐藻>扁藻>小球藻>塔胞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金藻3011>金藻8701,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即: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3)在UV-B(280~320nm)波段,9种海洋单细胞藻的吸收度均随波长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吸收度的大小排列次序同吸收峰值完全一致,同样表现出绿藻>硅藻>金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海洋双壳类的固碳能力,以紫脲酸铵-萘酚绿B、铬黑T为指示剂,采用络合滴定法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等6种海产双壳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进行了测定。6种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占干重比例介于93.99%~97.35%之间,其中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多,紫贻贝的含量最少;碳酸镁含量介于0.61%~1.79%之间,其中紫贻贝的含量最多,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少。目前的结果表明,六种贝类均具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基于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估算,6种贝类单位湿重固碳力介于0.023 2~0.074之间。  相似文献   

18.
氮磷营养盐对微氏海链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高营养盐条件下氮浓度及氮磷摩尔比[n(N):n(P)]异动对微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weissflogii)的细胞碱性活性基团含量、细胞干质量、细胞形态及细胞体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即对细胞生命力和表面吸附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N):n(P)=16时,叶绿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生长状况及生命力最佳,有利于金属吸收,n(N):n(P)偏离16,各组份含量均减少。碱性活性基团和藻细胞大小,当n(N):n(P)=8时最大,表面吸附金属能力最强;n(N):n(P)=64时最小,不利于金属的吸附。氮磷摩尔比对微氏海链藻细胞体主动吸收和生物吸附金属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9.
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特别是长链的n-3 PUFA,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海洋动物和人类都具有营养学和医学上的价值。在海洋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光照强度是海洋微藻生长的条件之一,光线的明与暗,光度的强与弱,不仅对微藻的生长速率、产量有影响,而且对其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也有影响(Teshima et al.,1983;Thompson et al.,1990; Renaud et al., 1991)。 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海洋微藻:(1)小球藻Chlorella sp-2(李荷芳等,1999),此藻脂肪酸中EPA含量高、且不含DHA;(2)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该藻DHA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EPA;(3)前沟藻(Amphidinium sp.)的EPA、DHA含量均高。将以上3种微藻作为原料,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进行培养,测定并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从而了解光强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应用FTIR光谱技术系统测定了海洋固体颗粒主要无机组份(包括粘土、金属氧化物和碳酸钙)在2500~4000cm~(-1)范围内的红外光谱。着重研究了这些海洋固体颗粒的表面自由羟基、表面氢键羟基和结构羟基的伸缩振动红外吸收峰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