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90年代以来,蒙古对外经济联系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东北地区日益成为蒙古对外经济联系的首选地区。本文从蒙古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必然性、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态势、在图们江地区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了蒙古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趋势及其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论述了蒙古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一、建立图们江国际大通道,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 长(长春)吉(吉林市)图(图们市)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几何中心和新欧亚大陆桥中心,是连接吉林省东部与中部腹地的枢纽。长吉图充分考虑了吉林省在东北亚区域中的地缘、政治、经济特点,紧紧围绕东北亚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充分发挥了长春、吉林两大城市和图们江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小区域合作带动大区域合作,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以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和新载体,将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新的窗口和通向东北亚市场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3.
珲春-图们江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是吉林省向外开放的门户,也是东北地区向外发展物流的主要节点地区。借助珲春-图们江地区边境口岸通道优势,发展边境口岸物流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意义非常大。本文阐述了珲春-图们江地区边境口岸、对外通道、陆海联通航线的物流运输载体的建设情况,指出该地区边境口岸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边境外贸量小,东西向物流量少,对外通道“通而不畅”,物流企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物流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珲春-图们江地区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际物流格局中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国际贸易(物流)的支撑。世界产业结构的演替为东北亚区域产业结构演替方向提供了借鉴和方向性启示;但东北亚区域物流在国际物流格局中的地位决定了东北亚区域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影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因素分析,提出加速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几个关键:图们江地区一体化、跨境交通走廊以及区域内的节点城市与口岸等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外港──俄罗斯远东南部港群的能力与现状,“中东”铁路的历史、能力现状与运能潜力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并运用路线比较模型与重力模型对哈尔滨──绥芬河──海参崴铁路通道条件的吸引力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中俄公路运输的发展是其对外通道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图们江多国经济合作开发区形成条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以东北亚区域合作为背景,以区域极化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图们江多国合作开发区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了该跨国新型开发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外部动因与内在潜力,以对国内外积极参与图们江地区的合作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开通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是带动珲春–图们江地区开发和促进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一项重大工程,有助于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从提出开通大陆桥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但大陆桥始终没有全线贯通,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中国阿尔山至蒙古国乔巴山的"两山铁路"没有修建。究其原因是蒙古国政局不稳,中蒙两国领导人缺乏战略共识使得大陆桥建设一度搁浅。大国从中干扰,严重影响了蒙古修建"两山铁路"的积极性,加上吉林省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本文的对策构想如下:提请国务院就中蒙"两山铁路"建设纳入中蒙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日程,达成战略性共识;联合亚洲开发银行寻求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成立大陆桥办公室协调具体事务,吉林省负责落实中蒙"两山铁路"和中蒙毗邻地区区域物流合作的具体事宜;加强文化交流和定期召开中蒙经贸洽谈会,为区域合作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8.
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的战略节点。依托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快跨境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等互联互通战略通道的建设,对增强中亚与东北亚两大区域之间的经贸交往、强化我国东进西出和全方位开放的新型地缘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跨境互联互通战略通道的建设现状,分析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与哈国之间尚未建立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现有各种运输方式结构不合理且衔接不够紧密、直接腹地各城镇节点连接较薄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跨境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等互联互通战略通道的方案构想与建设重点:(1)以克-塔-阿铁路建设为依托,优先打通巴克图口岸东至太平洋、西至大西洋的国际铁路大通道。(2)着力推动哈国第二双西高速公路建设,重点打造塔城地区"一环两横三纵"的对外综合通道格局。(3)实施塔城空中走廊建设工程,积极推动哈国乌尔加尔机场和阿亚古兹机场建设。(4)积极谋划并推动俄罗斯中部秋明油田经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中国克拉玛依,至中国中东部地区的中俄西线原油输送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建设,提高我国能源供应保障程度。最后,论文提出了跨境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等互联互通战略通道建设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目前国内地域最广、结构最复杂、差距最大的区域合作尝试,极具合作的潜力和条件。文章把腹地的概念在跨省(区)的区域合作中加以延伸,即以粤港澳为“泛珠三角”合作这个大区域的中心地区,邻近的8省(区)则是“泛珠三角”的腹地。目前,区域合作带来了中心地区和腹地必须共同发展的契机,其中“泛珠三角”腹地的发展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心地区可以更多的利用腹地的优势资源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腹地省(区)更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成熟市场、区位优势、产业转型以及外向联系使自身经济迅速发展,缩小区域中的地区发展差距,与中心地区的后续发展保持协调,为实现区域的普遍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抚远三角洲(大黑瞎子岛)的归属问题入手,剖析了抚远三角洲的区域特点与未来发展前景,对目前中俄两国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区域合作的支撑条件进行梳理。在不破坏大黑瞎子岛生态环境原则的基础上,以岛为依托,构建了东北亚综合贸易体、打造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立跨国城市联合体、建设抚远为哈巴罗夫斯克卫星城以及开发抚远三角洲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特区五种国际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东北三省几大经济区(带)的战略地位上升,以及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相继开建,使得东北地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同时东北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地加快,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的改善以及合作需求的增强,为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在具体分析了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集中于对边境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五区-四轴"的旅游空间布局及区域战略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地区地缘关系演化过程及区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利莎  王士君  杨冉 《地理科学》2019,39(8):1284-1292
梳理相关文献,深入分析探讨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地缘关系的演化过程,刻画地缘关系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世纪10~40年代,东北地区地缘关系呈现“半畸形”开放的状态,整个地区长期处于军阀战乱与日本侵略阶段;这一时期,东北地区迎来移民高峰,农业经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但同时境内日本经济肆意扩张,大量资源与财富被掠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缘关系由50、60年代的依赖型转向80年代以后的多元和平发展;受其及政策等其他因素影响,地区内工业由蓬勃发展到缓慢波动前行。如今,东北地区地缘政治关系仍十分复杂,但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开阔;未来应大力推动东北亚国家及次区域间安全与经济合作,同时提高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及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成为近年世界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旅游重心的东移,更为东北亚区域旅游发展带来良好契机。目前,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互为市场、互为目的地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在共同的发展需求和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其国际区域旅游合作在把握空间发展格局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合作方式,并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无障碍旅游"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陆域地理格局与环境变化风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时期推动国际合作共赢的倡议,旨在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系统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特征、演化趋势与未来风险格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基础。应用遥感监测、统计资料,探究“一带一路”陆域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环境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差异;依据经典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论,将“一带一路”陆域划分为中东欧寒冷湿润区、蒙俄寒冷干旱区、中亚西亚干旱区、东南亚温暖湿润区、巴基斯坦干旱区、孟印缅温暖湿润区、中国东部季风区、中国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等9个区域。结合模型模拟、情景预估等技术手段,将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方法论用于预估未来30年高温热浪、干旱和洪涝等突发性极端事件的灾害风险,以趋势—基线对比方法预估宏观生态系统、粮食生产等渐变事件的风险。结果显示,亚欧大陆西部将是暖干趋势;青藏高原两侧区域高温热浪高风险;中东欧寒冷湿润区东部干旱高风险;孟印缅温暖湿润区和中国东部季风区洪涝高风险;荒漠边缘区域为生态脆弱高风险区;中低纬区域为粮食减产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区域跨境交通走廊由于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深入而得到迅速发展,其对区域环境退化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重大的影响。本文在对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中跨境交通走廊的运行及其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跨境交通走廊的发展对区域环境退化的影响作了战略性的评价与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本研究总结了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战略的基本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回顾了基本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继而在概括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中蒙之间、中俄之间地缘政治关系发展趋势,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打破了亚太地缘力量平衡格局,中国利益受到来自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强力挑战。随后,论文以东北亚能源市场为例探讨了地缘环境变化对区域资源市场的影响。其中,对中国而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应对地缘环境危机的策略;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受到西方制裁后将眼光投向亚洲,加之中俄之间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双方的资源合作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蒙古国经济上对中国依赖很大,美国重返亚洲之后,蒙古国调整了自己的地缘战略,企图借美国力量制衡中俄在蒙古国的影响力,虽然中蒙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总体上是向好发展,但美国的介入增加了中蒙资源合作的不确定性;因日韩为美国盟友,中俄与美国的地缘利益冲突将减少其在东北亚资源市场上的份额;对朝鲜来说,因其经济总量很小,对区域资源市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摘要: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和地区之间都在利用地缘优势加强彼此合作。随着生产布局逐渐向边境地区拓展,旅游业也相继发展起来。当前,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改善、区域合作日益紧密,促进了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业的发展,为开展口岸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经验基础。在具体分析了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本区域内口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六区—五带”的旅游空间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者对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典型代表-图们江地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地域范围,区域开发的时空模式及其面临的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区域的发展将对东亚的地域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