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在考虑距离衰减效应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ravity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G2SFCA)基础上,引入Huff模型,并考虑需求点位置要素及地形要素,分别从供给点竞争、需求点定位、路网距离优化三方面对G2SFCA进行改进,并采用改进的G2SFCA对深圳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G2SFCA不仅能很好地揭示深圳市各社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可达性,而且也能有效反映避难场所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分布的空间匹配规律,较其他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已建成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容纳人口及空间可达性的统计与分析结果真实、可靠,相关结论可为深圳市未来的防灾工作以及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居民躲避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安全区域,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应急避难场所的评级指标,并以福州市区为例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表明,福州市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整体服务效能较好,但是数量上过少,空间分布上不均衡;部分应急避难场所交通可达性不理想,距离城市主干道距离较远;服务效能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选址需要依据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人口、现有避难场所、土地利用现状等文本和空间数据。以合肥市部分地区为例,利用ArcGIS作为构建模型的基础平台,搭建一个地理空间数据挖掘应用模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选取符合模型条件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实现可视化,为防震减灾应急决策和救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安庆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特征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火灾、爆炸、公共卫生事故、工程事故等人为灾害性事件频发,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也给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由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将越来越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规划中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以安庆城区为例,根据城市人口分布状况以及城市总体的空间布局,分析应急避难场所的特征及其与城市的适应程度。采用GIS的空间查询、网络分析、最佳路径分析等功能,检验该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合理性。针对城市规划中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上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方案优化。研究结果将给安庆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福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完成福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入库工作,根据地震避难场所服务能力的影响因子计算服务半径,利用加权Voronoi图生成福州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分区图,分析现有避难场地服务区服务人口负载情况,对避难场地空间配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GIS下的北京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与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均衡布局是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可达性能够有效评价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均衡性与合理性。以场所入口为供给点应用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服务半径的可达性值的分布,确定3000 m为北京已建成避难场所的适宜服务距离。分析3000 m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图,可得结论,北京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还不能满足城区居民避难需求,避难人数缺口大,且布局不够均衡、合理,首都功能核心区及其周边可达性好,而边远区域则完全享受不到避难服务,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公平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规划设置合理的应急避难区域,建立应急处置策略,对强化学校防灾结构、提高学校抗灾能力、保障广大师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各种国家和地方标准,从安全性、可达性及有效性三方面构建了天津农学院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原则.对天津农学院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布局,得到天津农学院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容量和分布情况,绘制了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最后为天津农学院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出建议.本研究可为天津农学院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种北京城区避难场所可达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两步移动搜寻法应用于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中存在的中心供给、统一阈值及无距离衰减的问题,提出了"入口供给、分段阈值、高斯距离衰减"的优化方案。入口供给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分段阈值则充分考虑了避难场所的面积因素,高斯距离衰减符合可达性随距离递减的规律。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能够较好地揭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人口相互作用的规律。基于ArcGIS平台,将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应用于北京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研究,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展现了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公共服务空间可达性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一种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资源,对城市应急救援和防灾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濠江区为例,从可达性、服务面积、服务人口比、服务缺口4个指标,结合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工具评价其学校型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结果表明:目前濠江区学校避难场所的总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服务范围无法基本覆盖,可达性相对较差,服务缺口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坡度坡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度坡向是影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因素。以韶关市大塘镇为研究区,基于DEM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GIS提取坡度坡向及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坡度坡向与土地利用图进行叠加分析,研究坡度坡向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林地外的土地利用类型随坡度增加而大体呈现下降趋势;除平地外,各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小;坡度坡向影响光照、水分、热量等分布,进而对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涛  巫勇 《东北测绘》2012,(1):59-62
宁波是个人口众多、突发事故频发的沿海城市,宁波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系统的研究对应急指挥、人员疏散都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在GIS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及技术路线,阐述其实现的基本原理,并提出构建宁波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系统的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城镇化背景下武汉市人口时序增长趋势和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本文基于1990年第四次、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4年武汉市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市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规律;应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得到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趋势。人口增长研究表明:1990年以后,武汉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总体上形成了中心聚集、外围扩散的空间发展格局。空间分布研究表明:1)武汉市的人口密度分布更加符合Clark模型,主城区Smeed模型拟合效果更好。近25年来,武汉市城镇化进程迅速,人口向主城区聚集。随着时间发展,主城区逐步呈现初级阶段的郊区化。2)武汉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已经出现多中心化的趋势,并且已经有两个街道发育成为人口次中心。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人口相关决策的制定和城市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认识我国中部崛起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海南省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海南省人口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差异的特征、分布形态与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探索分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统计分析观念,改善了统计分析方法与方式。研究的结果显示,海南省人口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表现为从中部山区逐渐向周边沿海区域扩展的环带状聚集模式。根据这一结论提出几点促进海南省未来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天地图·福建提供的丰富地理信息服务基础上,集成地震应急专题数据,基于SOA架构,开发了基于空间位置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PC端服务和手机端服务,为政府部门综合应急管理和公众地震应急避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在微观尺度上土地利用绩效研究比较欠缺的问题,从乡(镇、街道)尺度开展兰州市土地利用绩效空间差异研究。根据前人工作基础确立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和分析兰州市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程度、效率与效益三者呈现出聚集且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空间分布趋势则比较离散;土地利用绩效值形成了4个高值中心区,较高值区分布在高值区的外围,低值区则分布在边缘地区;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聚集性分为热点区、冷点区和异质冷点区3种类型,冷点区空间分布广,稳定性优于异质冷点区和热点区。研究结果为相关政府部门推进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可靠详实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16.
集成地理探测器与随机森林模型的城市人口分布格网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细尺度的城市人口分布信息是城市资源配置和综合管理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白云区及黄埔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人口统计、夜间灯光、兴趣点及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子,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开展人口分布空间格网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相关分析相比,地理探测器能够更为准确地识别人口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人口分布格网模拟结果与街道(镇)实际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774,平均相对误差约为30%。相比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模拟结果,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人口空间格局分布分析不足的问题,借助遥感信息与基本统计信息,引入人口地理集中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地分析了特征因子在市域范围上的空间异质性。人口集中指数与Moran指数能有效地反映空间事物之间的密切作用关系,在产业空间分布中能较好地评价集聚效应,反映空间分布状态。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圈层集中-东西对立-南北差异-四周分散”的分布特征,并从经济、社会、环境、土地利用方面分析原因,为人口合理增长和资源分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搜集整理了宝鸡市2003~2012年人口统计数据,并结合GIS技术探讨了宝鸡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宝鸡市人口密度总体较低,在空间分布上,沿渭河谷地人口密度较高,南北山区人口密度较低;(2)宝鸡市人口重心不断发生迁移,迁移速度也存在差异;(3)宝鸡市人口呈现缓慢集中趋势,集中指数较低,说明人口空间分布较分散;(4)宝鸡市人口聚集度总体较低,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渭河谷地各区县人口聚集度高于南北山区。  相似文献   

19.
杜国明  张树文 《遥感学报》2007,11(2):252-256
利用遥感数据模拟基于居民地的人口空间分布,须解决两大难题:①居民地类型、面积、位置的精确获取;②居民地类型、面积与人口数量间的关系。本文根据地理意义和数学意义,对经典的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进行扩展,推导出城乡人口-面积统一模型。进而以松原市为例,以1∶5万地形图为辅助数据,建立居民地分类体系,利用ETM影像提取居民地信息,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城乡人口分割”算法模拟城乡人口的空间分布。本研究方法可为中尺度人口分布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是地区发展的必要产物,研究其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能够有效地反映地区经济的特征性。依据2016年、2020年南京市江宁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分别从空间、时间角度分析“十三五”期间江宁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总值、劳动力数量和土地面积等数据分析其变化的可能性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江宁区土地类型分布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林地在横溪街道、禄口街道及江宁街道呈递增趋势,而耕地在湖熟街道和淳化街道呈递减趋势;利用土地转移变化分析可知林地的转入类型主要为耕地、建设用地,其次为水域;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得出林地的转入受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而耕地的转出与农业生产总值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