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表现,进行CT评分和分期。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饶市104例确诊的COVID-19患者胸部CT图像,包括病变累及范围、分布模式、形态及密度等特点,并对病灶累及范围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88例患者胸部CT见异常表现,累及两个及以上肺叶的有74例(72%),病灶以外周/胸膜下分布为主(60例,58%)。CT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影的有29例(28%),53例(51%)为磨玻璃及实变混合影,其内部常见网格影(32例,31%)和增粗血管(33例,32%)。仅有两患者见胸腔积液,无一例见肺空洞及增大淋巴结。CT评分显示纳入的病例≤5分的有84例(81%),6~10分的有16例(15%),11~15分的有4例(4%),无一例≥16分。结论:COVID-19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半定量评分对评估病情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世界多个国家短时间内流行传播,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作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对疾病的防控及诊疗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临床诊断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相关分析,研究其临床表现与CT表现,探讨CT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价值,为将来疫情防控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OVID-19)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特征,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民众和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防控能力。方法:对已确诊的12例COVID-19患者进行高分辨CT检查及三维重建,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确诊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为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CRP)增高,肌酶、肝酶和乳酸脱氢酶不同程度增高;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双肺胸膜下多发散在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多位于胸膜下、肺野外带及双肺后部,局部可见"铺路石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壁增厚等征象,胸腔积液及淋巴结增大相对较为少见。结论: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咳嗽,胸部CT表现双肺外周和后肺有明显的磨玻璃影,伴有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表现有助于COVID-19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为早期发现、诊断、隔离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和胸部CT影像表现,重点观察CT病灶的密度、大小、形态、数目及分布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可见磨玻璃影(部分可见亚实性磨玻璃影)、其形态不一,数目较多,以双肺外周及下叶分布为主,并见小血管影增粗(n=8)、细网格影(铺路石征)(n=6)、支气管充气征(n=5)、支气管壁增厚(n=4)、条索影(n=3)等伴随征象。2例合并双肺下叶实变影,1例患者见微小结节,周围可见晕征。8例患者均未见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胸部CT检查对患者的早期筛查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表现。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30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入院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发热者占83.3%,胸闷气促者占23.3%,头痛占10%,肌肉酸痛占10%,低氧血症占7%;实验室检查中,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及谷丙转氨酶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CT表现肺内无病变者占6.7%,呈单纯磨玻璃样影者占16.7%,呈混合型改变者占76.7%,其中磨玻璃影伴局部实变占23.3%,磨玻璃影伴纤维化灶占20%,磨玻璃影伴局灶实变及纤维化灶占30%,病灶周围出现晕征占40%,小叶间隔增厚占20%,病灶内血管增粗者占23.3%,病灶内出现充气支气管征占30%。结论:COVID-19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减低,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血沉加快;胸部影像表现为片絮状磨玻璃影,可合并实变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T检查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自2020年1月19日至2月19日所有胸心组CT检查病例8 864例,对这些患者的CT诊断结果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CT诊断结果怀疑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例当中有77.17%的人确诊。55名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间人均CT检查次数为4次,出院后有23名患者进行过CT复查。结论:影像学检查不能代替核酸检测,但是在新冠肺炎的筛查和治疗情况评估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4例,女12例),分析其胸部高分辨CT表现,重点观察病变形态、分布以及病变区有无肺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小叶间隔增厚。结果:26例COVID-19患者中病变分布于肺周围区20例,其中17例胸膜下区;18例累及双肺,8例累及一侧肺;单个肺叶受累6例,2~4叶受累10例,5叶受累10例;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23例;以单纯磨玻璃密度影(pGGO)为主要表现19例,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mGGO)11例,肺实变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GGO)4例;1例初次CT检查表现为直径3mm大小的磨玻璃密度影,4天后复查CT时病灶明显增大,呈斑片状混合磨玻璃密度影;病变区血管增粗17例,占65.4%;支气管充气征15例,占57.7%;小叶间隔增厚16例,占61.5%;以铺路石征为主要表现8例,占30.8%。单侧少量胸腔积液3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结论:COVID-19的高分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伴病变区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及小叶间隔增厚提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的X线、CT表现,为临床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25日我院发热门诊的1028例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其中18例核酸检测确诊为2019-nCoV,6例同日行CT检查,9例于1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结果:18例确诊的2019-nCoV患者,4例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重,14例X线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病灶。好发部位为肺下叶,单侧肺下叶病灶9例,双肺下叶病灶3例,双下肺合并双肺上叶病灶2例。6例同日进行CT检查,1例CT正常,3例发现X线胸片未显示的小片状磨玻璃影,2例CT显示的病灶较X线片多,CT表现以双肺胸膜下分布为主,可伴空气支气管征且小叶间隔增厚。6例患者1周内复查X线片,3例复查CT,其中1例CT显示磨玻璃影吸收,8例显示病变进展,范围较前增大和病灶增多,以双下肺外带为著。结论:新冠肺炎胸部X线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12月我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153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天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60岁和> 60岁)和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天和> 7天)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53例COVID-19患者中,累及肺部(100%)、血管(93.5%)、气道(73.4%)和胸膜(70.1%),其中年龄组间的对比显示病变数量、部位、大小、容积和束带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的形态、密度、机化和纤维化以及胸膜受累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薄层平扫CT可明确早期COVID-19的病变位置和范围,对COVID-19的定性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特征,即以形态的多样化、胸膜内和血管周分布、肺泡为单元的间质性病变、早期混合性磨玻璃影常伴明显的机化和纤维化、胸膜局限性增厚而胸水极少等有助于COVID-19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临床和CT特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临床确诊COVID-19患者的首诊症状、一般炎症指标和胸部CT,包括13例重型/危重型和77例轻型/普通型,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相对于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重型/危重型最重要的临床特征为年龄较大,一般炎症指标上升,胸部CT显示肺部炎症指数(PII)更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C-反应蛋白(CRP)、PII区分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69.2%、69.2%,特异度分别为83.1%、87.0%,曲面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95% CI (0.649,0.901);P=0.002]、0.770[95% CI (0.621,0.920);P=0.002],其联合的AUC为0.785[95% CI (0.644,0.927);P=0.001]。结论: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炎症指标和胸部CT特征具有显著性区别,结合年龄、CRP和PII的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重型/危重型COVID-19和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分析COVID-19患者胸部CT表现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52例经核酸检测确诊COVID-19患者的首次与治疗后胸部CT表现特点,包括病变部位、分布、密度及伴随征象等;以及经治疗后COVID-19肺部病变CT征象的动态变化。结果:52例患者中,2例为轻型,胸部CT为阴性,其余50例患者(43例普通型及7例重型)首次胸部CT检查为阳性。45例(45/50,90.00%)患者首次CT均发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GO),其中30例(30/50,60.00%)为GGO伴部分实变,15例(15/50,30.00%)为纯磨玻璃密度影(pGGO),多见于肺野外周胸膜下区;仅5例(5/50,10.00%)首次CT表现为肺内实变,病变大多呈斑片状、多发性、多叶性。病变内增粗血管征占74.00%(37/50),空气支气管征占52.00%(26/50),病变周围“晕征”占54%(27/50),小叶间隔增厚形成的“铺路石征”占36.00%(18/50)。25例患者经2~10 d治疗后,胸部CT结果显示14例(56.00%)GGO不同程度吸收、密度变淡;11例(44.00%)密度增高转归为实变等。结论:COVID-19胸部CT具有一定特点,首次多表现为双肺外周多发斑片状GGO伴或不伴肺实变,多伴“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及增粗血管征等。治疗后肺部病变变化较快,可吸收缩小、密度变淡或出现变实、纤维化等,上述特点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实时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在全世界多个国家暴发,如何提升早期筛查率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中国新冠肺炎的早期筛查及疾病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提升广大影像医生对肺炎诊断的准确性尤其重要。本文旨在述评CT在新冠肺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比较新冠肺炎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等的CT表现差别,以期在今后的疫情防控中CT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帮助即早发现并隔离病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方法:收集22例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临床普通型诊断标准的患者,均于确诊前行肺部CT检查,评估肺内病变的CT征象并记录例数,基于有无磨玻璃样病变(GGO)有无实变、病变数量(单发和多发)的病例数分别列表,基于肺内病变区域(胸膜下区和非胸膜下区)将有无GGO、有无实变的病例数分别列表,采用χ2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7例,女性15例,单发病灶8例,多发病灶14例。19例(86.4%)出现GGO,15例(68.2%)出现实变,3例(13.6%)出现纤维化改变。铺路石征1例,支气管壁稍增厚2例,小支气管充气征4例,晕结节征1例。21例(95.5%)出现肺胸膜下区病灶,6例(27.3%)出现非胸膜下区病灶。14例多发者均双肺受累,累及右肺上叶11例(50.0%)、右肺中叶7例(31.8%)、右肺下叶15例(68.2%)、左肺上叶15例(68.2%)、左肺下叶10例(45.5%)。肺受累程度Ⅰ级者19例(86.4%)、Ⅱ级者2例(9.1%)、Ⅲ级者1例(4.5%)。左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有无GGO...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解封城后复工复产等接受CT检查者剧增,影像科结合院感防控是如何做好大量CT检查优化流程应急方案探讨的。资料与方法:在医院大力支持下,科室先将受检者分为多区疏散及医技一岗多人制的方法。受检者分为4区:疏散区、等检区、待检区和取胶片报告区;每个区域有专人负责引导,每10人一组并且人与人之间距1.5 m以上,由引导员从疏散区带到等检区按先后顺序登记并等候,再带到待检区依次检查,检查结束后到取胶片报告区等侯取报告结果。结果:通过对一周的总结与上年同期比较,最多一天,CT日工作效率提高了38.77%,平均一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2.52%。优化检查流程后一周来受检者投诉率及错误率降为零,CT报告结果由原来2~4 h缩短1 h以内。结论:在COVID-19疫情非常时期,大量CT检查时优化检查流程是非常必要的、可行的,值得推广在以后受检者量大的特殊检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