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过多年辛勤的努力,地震预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具有实际意义的短临预报还有待解决。与地震相关的电磁异常现象近来被认为是一种有希望解决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方法。在宽频范围内已经积累了前兆信号事件,ULF现象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短期预报很有希望通过ULF方法来实现。本文主要介绍探测ULF电磁扰动方法的接收原理和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2.
2001~2007年北京地区地磁变化分析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1~2007年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工作,取得了大量可靠的资料。应用这些资料,分析了2001~2007年北京地区地磁变化,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在北京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产生了一定实效。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兰州地磁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叙述,利用该台1974年1月-2002年7月的地磁Z日变化“低点位移”观测结果。对甘肃及邻区在相同时段内发生的Ms≥5.0以上的地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震磁关系,以及映震效果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地震的短临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地城前孕震区地下介质的电磁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发生异常变化。本文通过对1991年唐山5.2、5.6级地城前后静海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参数的计算及其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提取出了可靠的地震短临前兆信息,确立了将其应用于唐山地区5级以上的震预报的短临异常特征及其指标。  相似文献   

5.
詹志佳 《地震研究》1990,13(4):418-434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强烈的唐山地震(M=7.8)。唐山地震前后积累了大量的地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之前存在地磁场长期、短期与短周期变化的异常。这意味着强烈地震可能伴随相当丰富的震磁信息,地磁方法在中期、短期地震预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探索震磁前兆,我们做了几个构造磁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地磁变化与密云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系数为-(0.28±0.22)nT/m;对于地下核试验,爆炸前后的地磁变化约为1—2nT,在爆炸时刻约为2—3nT。根据实验结果,震磁前兆信息是可以观测到的。 利用我国所观测到的震磁现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地磁前兆时间、异常幅度、震中距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尽管短临地震预测非常重要,而且已经经过多年的研究,但仍然不能说是成功的。近期有许多关于地震的地磁前兆的文献报道。其中,ULF电磁现象和电离层扰动现象被认为是观测地壳活动的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在台湾的东海岸,中/大地震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几乎是日本的10倍。因此,在台湾安装了地磁仪和电极来测量ULF地磁场和地电势差,以评价以前获得的研究结果,并试图阐明与大地震相关的ULF电磁现象的物理机制。同样,为了阐明大地震之前出现的电离层扰动现象的可能机制,还开始了监测大气电场的变化。本文中将会陈述台湾的地震电磁现象观测的策略及最初始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及成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工作,严格按照“地震地磁野外测量规范”,取得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资料,在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全国资料评比中,该磁测资料于1994-1999年连续6年荣获第一名。应用这些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变化,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与一定实效。与此相配合,开展了密云水库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磁学研究,为震磁前兆研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结果。这些成果荣获了2000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进步一等奖与2001年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最后展望了震磁前兆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对中国中强地震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小苹  林云芳 《地震》1995,(1):29-36
我们考察了发生在中国的11个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后发现。地震前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的帕金森矢量或韦氏矢量指向震中方向,转换函数│A│或│B│值明显偏离正常值以及总误差δz显著增大,均为未来地震的发生和震中方向提供了判断依据。应用此法,我们成功地预报了Ms5.1地震。中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认为,震前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基础是清楚的,是有希望的地震短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磁测网调整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地震前兆流动观测系统的实施方案,2000-2001年开展了北京地磁测网的测点改造建设和优化;2001~2002年应用G-856磁力仪取得了准确可靠的资料.应用磁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变化,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对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积极作用.对今后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初北京地区震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北京地区地震活动性的监视预报,1998年1-2月开展了北京测网与临时台相互配合的地磁加强观测。根据压磁理论与地震应磁效应,应用同步差值,图像演化,快谱幅比等多种方法,分析处理了大量地磁资料,研究了地磁时空变化,探讨了可能存在的震磁前兆消息。  相似文献   

11.
华北北部几次中强地震前的地磁前兆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雪香  张美仙  林云芳  张淑兰 《地震》1999,19(2):168-178
阐述并分析了华北北部几个中强地震前地磁前兆异常的时空特征,即以在震前几天到几个月出现的中短期、短临前兆异常为主,短临异常尤为突出,空间分布范围较大。异常展布有一定规律性,并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旨地探索研究地震预报而开展的北京地区地磁观测,在震磁前兆研究与地震预测试验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分析了1990-1995年北京及其西部地区的地磁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异常信息,预测了地震活动趋势,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监测与研究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报研究近二十年来有明显的进展,但强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科学难题。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仍然是如何正确地观测、识别和解释地震前兆的问题。提取有一定物理基础有一定重现率的短临前兆标志,乃至建立各类地震异常短临前兆标志体系,是目前国际地震预报致力探索的重大科研课题。较完善的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即使是适用性较强的地区性体系也未见到。基于目前观测成果,短临地震异常微观前兆标志体系是由众多单项前兆组成,它包括形变、应变、地下水、地磁、地电等多种观测方法。研究地震…  相似文献   

14.
研究“源兆”的若干问题及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贵宣  张肇诚 《地震》1996,16(4):391-395
从位场理论的观点讨论了场和源的概念,建议将“场兆”改称为构造前兆,将“源兆”称为震源前兆。文中还分析了震源体与各种前兆观测方法探测的深度,并根据地磁与重力观测方法不同的物理基础和地质基础,指出震磁效应对于研究震源前兆的特殊意义,文中还介绍了1976唐山地震观测到震源前兆的部分实际地磁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地磁脉动预报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军成  韩克礼 《地震学报》1995,17(2):253-258
阐述了利用数字化地磁脉动观测资料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及其结果.根据感应磁效应理论,地磁脉动比起常规的地磁观测方法,更能有效地反映震前地下介质电导率的异常变化,尤其是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震前地磁脉动传递函数,有明显的短临异常,且有典型的异常形态,并取得较好的预报震例.地磁脉动预报地震是很有前途的地震预报新方法,它将会使以磁报震的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地震前孕震区地下介质的电性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发生异常变化。通过对地震前后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的参数的计算、分析和研究,有可能提取出可靠的地震短临前兆异常(曾小苹等,1990)。为了进一步开展对该方法研究工作并使其在我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得到应用,我们使用了静海台的地磁记录资料,分析计算了该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在地震前后的变化情况,确立了该方法应用天津地区地震预报的短临异常特征及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全国地磁测量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研究震磁前兆与地震预测,在华北地区,川滇地区与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布设了监测网,开展了常规地磁测量,取得了大量的准确可靠的资料,磁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信息,并较好预测了诸如1975年M=7.3辽宁海域地震等若干地震,今后应当加强地磁测量工作,以推进地震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桂铭  刘文锋 《中国地震》2013,29(4):528-536
对国内外45 例地震预测预报震例的相关资料与文献进行查证与整理,总结、分析了震例中采用的中长期预测方法、短临前兆异常以及预报结果。研究表明,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均明确预测的概率较低,且仅为三要素的粗略预测,准确预测地震目前尚难做到。中国在地震预测过程中更注重对短临前兆异常的观测,在震前小震活动异常、地下水化学组分、地下水状态、地磁、地电、地倾斜、地应力应变、电磁波异常、前震平静等前兆预测方法中,根据震前小震活动异常作出临震预测的成功率较高,可作为预测某些类型大震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国外震例大多是对地震进行中长期预测,在中长期预测结果的基础上采取以“防”为主的防震减灾策略,长期预测的理论和方法比中国丰富。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研究震磁前兆与地震预报,在京西地区布局了2×50个测点,使用 G—826与 G—816磁力仪,以2分钟采样率观测地磁总强度,每个季度观测1次。利用1987—1989年京西地区地磁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磁总强度的时空变化,频谱特性及其幅比变化。结果表明,存在地磁变化的小尺度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区域地质构造、地下介质电磁特性、局部应力状态等因素有关;在小区域范围内,地磁总强度频谱形态相当一致,但其频谱幅比的时空变化与周期、区域特征有关。分析探讨这种地磁时空变化与区域特征,可能是探索地磁预报地震方法的一条途径,今后应当加强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淑兰  江在森 《地震》2004,24(10):98-102
着重介绍了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西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地磁绝对观测资料的前兆异常情况。利用地磁场等变线大台距差值法,在预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多年的震例总结,在震前几天到几个月有中短期、短临异常显示,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