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缪申 《气象》1978,4(11):38-38
1977年长江下游三麦赤霉病发生大流行,三麦普遍减产,我县减产达二成。在病害调查中发现,因品种抗(耐)病性不同,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千粒重高低不等。最明显的是早熟三号比尺八大麦抗病性强,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2.5%和91.1%,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8.1%和4.3%,平均千粒重分别比1976年降低了6.4%和10.2%。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若在秋播前能作出赤霉病的长期予测,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就可使三麦在赤霉病大流行年也能稳产高产。 目前赤霉病的予测方法是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天气预报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差,在此基础上进行赤霉病予测误差就更增大了。我们知道赤霉病的大流行与气  相似文献   

2.
《气象》1977,3(4):23-23
赤霉病是三麦生长后期流行的主要病害,严重流行年份不但影响三麦产量,并且病麦的毒素对人、畜健康有害。近年来我们分析研究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初步得出了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的预报公式。  相似文献   

3.
《气象科技》1976,(1):19-22
赤霉病是我省三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有蔓延趋势。研究并防治三麦赤霉病,对贯彻毛主席关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伟大指示,完成我省农业生产指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各年气候条件的变化是致病轻重的决定因素。本文根据有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属真菌病害,对小麦危害是严重的,大流行年份病穗率高达50%、80%,减产30%或以上,是江汉平原31°N以南小麦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障碍。通过收集荆州地区1959~1993年小麦赤霉病发病资料,对菌源期、小麦抽麦前后的感病期及灌浆充实过程的蔓延期温湿条件进行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5.
气象因素与麦类赤霉病群体流行波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汉琳 《气象学报》1987,45(3):338-345
本文以日常栽培管理情况下,常年种植的一般大小麦品种为对象,着重讨论1960—1980年气象因素与长江中下游麦类赤霉病群体流行波动之间的关系。 统计发现:在一般年份,大、小麦赤霉病病情间具有同步级的相关性,且小麦赤霉病病情比大麦略有偏重的特点,这种病情关系对赤霉病的防治有参考价值。 分析发现:麦类花期暖雨湿天的变化对麦类赤霉病群体波动起着主导作用;由于长江中下游各地间四月份的气候具有同一性变化,因而导致赤霉病群体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这是由于不同的大型天气系统支配的结果。因此,只要掌握花期气候(或大型天气系统)变化规律,即可作出麦类赤霉病的预报,为防病或避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祁振高  梁振忠 《气象》1987,13(11):54-54
我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属赤霉病沿江常发区。夏粮以元麦为主,常年种植面积为36万亩,占三麦总面积的80%。 70年代以来,发生的中、重流行年有1970、1973、1977、1975、1982,1983年,元麦产量遭到一定损失。为了确保该病预报正确可靠,本文在总结本地历年预测预报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外地经验,并参阅了一些国内外文献,初步拟就了一套分段预报方法。 1.第一阶段:在3月底至4月初,应用前期气织条件,作出元麦赤霉病流行与否的趋势预报,以及早作好药械维修、药源调运等准备工作。 根据本县20年的元麦赤霉病发病资料和气象  相似文献   

7.
赤霉病是麦类的主要病害。上海郊区每年三麦(即元麦、大麦、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是影响夏粮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为搞好三麦赤霉病的气象服务,以适应科学种田的需要,本文根据有关农业科学试验资料,对赤霉病的发病及其危害轻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上海地区常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正当三麦抽穗扬花、灌浆乳熟的时候,刚好是春雨最多的季节。这时期气温逐渐回升,平均气温一般在14—18℃。由于  相似文献   

8.
小麦锈病是夺取小麦丰收的重大障碍,一旦锈病流行,往往防治失时,造成严重减产。一般流行年份在我县可减产10—20%,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三熟制面积的扩大,大、小麦在全年粮食生产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但是大、小麦的产量往往不够稳定。影响大、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赤霉病的流行与危害。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菌沅、  相似文献   

10.
庞振潮 《气象》1980,6(3):33-34
浙北平原是我省重要的产粮区,实行麦、稻、稻三熟制。麦类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1954—1977年24年中,重病5年,中病12年,轻病7年,中、重病年占70%以上,严重影响春粮的稳产高产。麦类赤霉病的流行程度,受各种因子的影响,气象因子尤其重要,有人称此为“气象型病害”。气象因子一方面影响病菌的转移、繁殖和越冬,即影响菌量,另一方面影响大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病菌的侵染。我们分析了秋、冬气象条件与赤霉病流行程度的关系,以农谚为线索,并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制作麦类赤霉病预报,效果较好。 秋、冬气象条件与麦类赤霉病流行 我省广为流传的农谚:“烂田种麦,有草无麦”,“烂冬油菜,燥冬麦”。所谓“烂田”、“烂冬”分别指秋季和冬季雨水过多。  相似文献   

11.
麦蚜在本县分布广、成灾频繁。据调查,1976至1980年麦蚜发生面积分别占麦播总面积的51—78%;1981年属中等偏轻年份,达防治标准的面积为26.1%,经防治挽回粮食损失141.75万公斤。 为适时防治麦蚜危害,减少粮食损失,观依县植保站麦蚜田间调查资料对其生态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並探讨了麦蚜虫的发生预测。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08年大竹县小麦赤霉病、生育期和1—4月的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气象资料,分析赤霉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对赤霉病的预报做了初步的尝试。结果表明:抽穗期到乳熟期,多阴雨、高湿度、少日照、低气温是造成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由于每年生育期早晚有所不同,发病程度跟降水、湿度正相关,日照负相关,气温的关系不明显。采用抽穗期来做赤霉病预报简单、可行,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一般来说抽穗期越晚,赤霉病越重。  相似文献   

13.
我所地处黑龙江省佳木斯北,松花江北岸冲积平原上,46°53′N,130°18′E,海拔在76—83米之间。在水稻栽培20年的历史中,曾先后出现5次低温冷害,如1964、1969、1971、1972、1976年等,几乎每3—5年出现一次,冷害年份约占25%左右,冷害年水稻亩产比正常年份减产30—45%,不仅当年减产严重,还影响稻种质量和数量,给次年水稻生产亦带来很大被动。  相似文献   

14.
根据平远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1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平远县近51年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平远县年平均雷暴日65.1 d,年际变化大,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97 5d/年;全年各月均可能发生雷暴,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了全年的90%;87%的雷暴发生在白天,以13:00-19:00时最活跃,约占了总雷暴数的70%;平远雷暴在1985年前后发生了减少性突变;统计中出现3次异常年份和12次严重事件年份,偏多年份基本出现在突变前,而偏少年份均出现在突变后;雷暴初、终日均有提前的趋势,而持续期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15.
张汉琳 《气象》1982,8(2):25-25
赤霉病系由真菌侵害麦类作物的一种主要病害,俗称“红头麦”。它是全国大小麦增产的大敌。及早做出赤霉病的趋势预报,对防治病害,促进增产作用很大。近几年来,我们用气象资料和赤霉病病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嘉兴地区赤霉病病情资料不全,且嘉兴与苏州地区赤霉病发病趋势基本一致,故本文借用苏州地区赤霉病病情资料),在此基础上制作大小麦赤霉病趋势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一、赤霉病定性趋势预报 经分析发现,赤霉病发病程度与上一年9月的平均气温及冬季(12—2月)的降水量有较好的关系,于是得出以下经验公式: J_1=T KR式中T为上一年9月平均气温,K为经验系数=-O.0437,R为冬季降水量。 通过计算得出以下指标:(1)若T≥24℃时,则为轻病年;(2)若J_1<15.35,则为重病年;(3)  相似文献   

16.
于达人 《气象》1978,4(4):25-25
根据调查,1957—1977年21年中,扬州地区三麦遭受严重渍害的有1963、1964、1977年3年。这3年都在4、5月份出现20天以上的长连阴雨,其总雨量都在150毫米以上,雨日都占总连阴雨日数的75%以上。  相似文献   

17.
武功县位于关中川道平原的渭河一、二级阶地。历史上没有小麦赤霉病的记载。六十年代后,随着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变及复种指数的提高,全县已发生了三次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周期大致为十年一次。一九六四年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流行,造成减产两成以上;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连续两年流行,矮丰四号等品种因病严重减产。一九八五年发生第三次大流行,造成的损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年流行仍较重。目前,赤霉病已成为小麦增产的一  相似文献   

18.
厄尼诺与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厄尼诺——副热带高压——“凉夏”、“烂冬”、“暖湿条件”——小麦赤霉病大流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均存在较好的关系。所以认为厄尼诺现象的出现可作为长江流域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前兆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广西每年从3月份开始降水量逐渐增多,其中4—6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并且在这时段内的大—暴雨过程较频繁,形成了第一个降水量高峰期,称为前汛期。但由于各年前汛期环流形势建立的早晚不同,造成前汛期雨季(简称前汛期、下同)开始早晚却不相同。因此,对前汛期早晚的环流形势分析,作好前汛期早晚的中长期预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适宜的风力、雨日及雨量、温度是小麦赤霉病分生孢子传播和萌发的必需条件。受气候条件影响,平舆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在4月下旬~5月上旬。据此,根据4月中旬~5月上旬中长期降水及温、湿度预报,作出小麦赤霉病是否发生及发生程度的预报,根据发病预报趋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