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珊瑚藻科都是海生藻类,其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外形犹如动物珊瑚,分枝或不分枝,还有些呈片状或块状。紧贴在基质上,故有珊瑚藻之称。珊瑚藻科通常分两个亚科:藻体的直立部分分节,即钙化的节间(intergenicula)和不钙化的节(genicula)接连相间的,属于有节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藻体不分节而全面钙化,紧贴生长在基质上,有的种类其藻体表面并具各式各样甚至是分枝状的突起的,属于无节珊瑚藻亚科(Melo besioideae)。 由于珊瑚藻类的藻体内含有大量的钙质,同其他的红藻相比较,在进行其形态研究和种类鉴定的工作中就必然会遇到一些额外的困难,需要多作些处理,也即是说,首先需要用各种含酸的去钙剂溶解掉其藻体内的钙质,而后才能进行组织观察或切片,并作出比较正确的种类鉴定。正由于存在着这些困难,早期的藻类学家多偏于根据珊瑚藻的外部形态特征来鉴定其种类。这当然是很不够的,以致造成了珊瑚藻类在分类学研究上的混乱现象。 藻类研究工作者们过去对我国的珊瑚藻类还没有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过近几年的调查,我们更加感到这项研究工作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发现在一些海区,例如山东黄县一带所产的药用海浮石竟全都是块状珊瑚藻类。另外,根据近两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同志赴我国西沙群岛进行实地调查,带回来的丰富资料完全证实了我们过去的推断,在我国南海诸岛珊瑚礁的造礁过程中除了动物珊瑚外,还有一些珊瑚藻,特别是皮壳状的珊瑚藻类确实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的一一在一些珊瑚环礁迎浪一面的礁缘上,这些珊瑚藻繁生特盛,形成了所谓“藻脊”(algal-ridge)。这同Taylor在马绍尔群岛以及 Womersley和Bailey在所罗门群岛所发现并描述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所用的材料就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特别是近两年来先后在我国西沙群岛进行调查时采获的珊瑚藻标本所鉴定的一部分种类。鉴定工作还在进行中,有关的研究结果今后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2.
从1964年开始,我们对山西、河北、内蒙古及宁夏等地区的双星藻科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经整理其中有14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分隶于双星藻属、拟双星藻属、转板藻属和水绵属。本文即报道这些种类。 全部新种和新变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 1. 宁夏双星藻(新种)(图版Ⅰ:1)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气候温暖、潮湿,境内多山,溪河纵横,沟渠塘堰密布,动植物种类繁多,双星藻科植物种类也很丰富。1964—1976年,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对福建省双星藻科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1977年我们对该科藻类进行了分类研究,共鉴定约90种,其中发现一些新的种类。本文报导了11新种,1新变种,分属于:双星藻属(Zygnema)3种;拟双星藻属(Zygnemopsis)1种,转板藻属(Mougeotia)1种,膝接藻属(Zygogonium)1种及1变  相似文献   

4.
R—藻红蛋白的某些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红藻(Rhodophyta)、蓝绿藻(Cyanophyta)和隐藻(Cryptophyta)中有着不同的藻胆蛋白,它们是这些藻类在光合作用中的辅助色素。藻胆蛋白是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和变藻蓝蛋白等的总称。这些蛋白质以共价键方式连结着开链的四吡咯发色基团: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软体动物的人工育苗中,单细胞藻类是主要的饵料品种之一。在人工育苗试验中,如何筛选出其幼虫或幼体最适宜的饵料种类和研究这些饵料种类的适宜培养条件,历来是水产实验生态学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们在研究双壳类幼虫、稚贝的饵料和食性试验中证明:从厦门海区分离培养的钙质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Panlsen)Takano]是多种双壳类幼虫的理想饵料之一。如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幼虫摄食单一投放的这种藻类,幼虫变态成稚贝的存活率可达40%左右。假如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  相似文献   

6.
2004年~2005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曾发生有毒赤潮13起,约占赤潮总数的15%,引发赤潮的有毒赤潮生物包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环状异甲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其中曾造成严重危害的有米氏凯伦藻和环状异甲藻。通过连续2年的四季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腹泻性贝毒(DSP)的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和多纹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triata);其它有毒有害藻类包括红色裸甲藻、环状异甲藻、米氏凯伦藻等。有毒藻类种类5、6月份较多,产腹泻性贝毒(DSP)和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有毒藻类常年均在该海域出现,这些有毒有害藻类多数密度并不高。与有毒藻类监测同步开展了赤潮毒素检测,长江口贝类赤潮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6和8~9月份,PSP和DSP检出率分别在5%和12%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未检出记忆缺失性贝毒。针对目前赤潮的危害中由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造成的危害较大,建议在长江口贝类养殖海域开展的有毒藻类监测计划,以确保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4种海洋单胞藻生化组成的环境因子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应用14C示踪法测定4种海洋单胞藻的光合作用速率,研究光、温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藻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适宜生长的光强范围为5.8×103~15×103lx.4种单胞藻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增加而增大,其中盐藻和等鞭金藻的光响应比较明显.随光强增加,4种单胞藻细胞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变化量呈增加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及其变化量则减少,脂类含量变化很小.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14、26、21、26℃左右.在上述4个实验温度时,4种单胞藻光合作用速率最高,细胞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含量及其变化量也达到最大值.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光合作用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分别为:23.2、38.5、22.4和61.7KJ/mol,温度系数(Q10)分别为:1.74、1.74.1.38和1.69.三角褐指藻和中肋骨条藻在氮磷比(N/P)为16时,盐藻和等鞭金藻在氮磷比为28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在N/P为16时,4种单胞藻细胞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含量和变化量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传统上,鲜活藻饵料是对虾幼体的营养源,但是其培养劳动强度大、技术复杂。寻求适合的非活性藻类代用鲜活藻饵料,是当今养殖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者发现,利用冷冻和晒干的角毛藻(Chaetoceroscal citrans)、扁藻(Tetrasehnis chuii)和等鞭金藻(Lschrysis)作斑节对虾(penaeus menodon)幼体的饵料,其干品比冷冻品好。本研究就是以喷雾干的扁藻(T.suecica)代替鲜活藻类来培养万氏对虾(P.(?)namei)幼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0.1~5mg/L的3-吲哚乙酸(IAA)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0.1~3mg/L的IAA对棕鞭藻(Ochromonas neopolitana)的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光化学淬灭qP)、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球等鞭金藻和棕鞭藻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最适IAA浓度分别为0.1和0.25mg/L。此条件下,2株藻的Fv/Fm、rETR、qP、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处理组。其中,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2.6%和37.1%,总脂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棕鞭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在IAA浓度为0.25mg/L时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48.7%和34.4%,总脂含量在IAA浓度为0.5mg/L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处理组,但与0.25mg/L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0.1mg/L的IAA浓度对球等鞭金藻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合成有促进作用,但对其它各脂肪酸(14:0、16:0、16:1n-7和18:1n-9)含量均无显著影响;0.25mg/L的IAA浓度促进了棕鞭藻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和棕鞭藻进行生长和油脂积累的最适IAA浓度分别为0.1和0.25mg/L,此结果为2株藻的大规模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养殖对江苏海州湾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于江苏省海州湾条斑紫菜养殖及非养殖海区各设置4个采样位点,采集表层海水,提取海水中浮游藻类的总DNA,PCR扩增浮游藻类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氧化酶大亚基(rbc L)基因片段,构建了养殖及非养殖海区rbc L片段质粒文库。在文库中随机选择50个阳性克隆并测序。经比对分析,在条斑紫菜非养殖区发现8种海洋微藻,隐鞭藻占总克隆数22%,海链藻和骨条藻分别占6%和2%;养殖海区发现10种微藻,其中异丝藻占总克隆数22%,优势度明显,仅3种微藻为二海区共有(骨条藻、隐鞭藻及小球藻),表明紫菜养殖及非养殖区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条斑紫菜非养殖区及养殖区的浮游藻类香农指数均值分别为3.273和3.654,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1.090和1.040,显示养殖区浮游藻类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而群落的成熟度与稳定性非养殖区高。研究证实,表层海水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组成是动态的,条斑紫菜的养殖行为形成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烟台套子湾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璇璇  纪灵  王刚  夏炳训  丁琳 《海洋通报》2011,30(4):425-429
根据2010年11月的调查数据,对套子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24属43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和广布性种。其中,硅藻门20属35种,占总种数的81.40%,以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和角毛藻属(Chaetoceros)的种类为主;甲藻类3属7种,占总种数的16.28%,由角藻属(Ceratium)、多甲藻属(Peridinium)及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组成;金藻门只有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一种。浮游植  相似文献   

12.
根据Feldmann(1938)的评述,管枝藻目的系统分类研究工作始于Schmitz(1879),他首先创建了“group” Siphonocladaceae(发表名为Siphonocladiaceae)。又据Egerod(1952)的研究,Schmitz的“group”事实上只是一个科,Feldmann(1938),Fritsch(1947)及其他人把管枝藻目的创建者归诸Schmitz是错误的。Schmitz在此科中收容了法囊藻(Valonia),肋叶藻(Anadyomene),小网藻(Microdictyon),刚毛藻(Cladophora),硬毛藻(Chaetomorpha),黑孢藻(Pithophora),气球藻(Botrydium)和暂定的网叶藻(Struvea)以及他的新属管枝藻(Siphonocladus)。De Toni(1889)将Schmitz的管枝藻科的各属分散在Order Confervoideae的刚毛藻科的刚毛藻亚科(Cladophoreae)、绵枝藻亚科(Spongocladieae)、小网藻亚科(Microdictyeae)、肋叶藻亚科(Anadyomene)和法囊藻亚科(Valonieae)中。Blackman and Tansley(1902)简历管藻目时下分管藻亚目(Siphoneae)包括无分隔的种类和管枝藻亚目(Siphonocladeae)包括分隔的种类;后者由孢根藻科(Gomontiaceae),刚毛藻科(Cladophoraceae),环藻科(Sphaeropleaceae)和法囊藻科(Valoniaceae)等四个科组成。  相似文献   

13.
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5年2月至1986年2月对西湖浮游藻类所作的周年调查资料,就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研究。在20个测站260余号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92属229种、变种和变型。优势种类为水华束丝藻、螺纽鞘丝藻、大螺旋藻、铜绿微囊藻、弯曲尖头藻、微小平裂藻、球胞鱼腥藻、克罗脆杆藻、连结脆杆藻和颗粒直链藻。西湖浮游藻类年均值为614×10~5个/升,并且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绿藻、硅藻次之。浮游藻类密度与透明度的(?)变化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11月、2006年5月及2006年12月,对大亚湾人工鱼礁投放区、拟投放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合计观察到藻类种类67种.主要由硅藻门(48种)和甲藻门(13种)组成,同时还有少量蓝藻、绿藻和着色鞭毛藻门等其他藻类(6种).优势种类主要有尖刺拟菱形藻、菱形海线藻、尖刺菱形藻等硅藻类和又状甲藻、海洋原甲藻及海洋原多甲藻等甲藻类,这些优势种类均为可能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人工鱼礁区的藻类数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区高,说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藻类的生长:人工鱼礁区和拟投放区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区,进一步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增加了藻类的生物多样性.综合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的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但藻类的优势类群是可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对海洋水环境具有极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5.
露齿螺科—新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光宇 《海洋与湖沼》1980,11(3):263-266
露齿螺科(Ringiculidae)是一群比较原始的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贝壳小形、坚固,在化石中保存较为完整,是中生代化石中常见的种类。在有些属中既有化石种又有现生种,这些种被称为“活化石”种类。至今,已发现的现生种类大多为暖水性种类,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域;在温带海域也有少数种类分布。它们生活在潮间带到深海底,如Ringiculoides是深水属,见于2000—5500米的泥砂底,营底栖生活。  相似文献   

16.
几种环境因子对墨氏胸刺水蚤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藻类、藻细胞密度、温度、盐度、容器容积、昼夜变化等环境因子对浮游桡足类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mcmurrichi)的摄食关系。结果表明:1)藻种类、藻细胞密度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都有显著影响;2)墨氏胸刺水蚤对4种藻的摄食顺序为球等鞭金藻(摄食率I=12.418μgC/ind穐)>角毛藻(I=9.824μgC/ind穐)>异胶藻(I=6.683μgC/ind穐)>小球藻(I=5.229μgC/ind穐);3)温度在6~20℃范围内变化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无显著影响,但以10~15℃为佳。盐度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有显著影响,最适摄食盐度为20~27;4)容器容积和昼夜变化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摄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用包埋脱水法冰冻保存海洋饵料金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包埋脱水法冰冻保存绿色巴夫藻(Pavlova uiridis)、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3011)等三种海洋饵料金藻,探讨了脱水速率、胶球含水量以及化冻后恢复方法对冰冻保存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藻都在-0.9%含水量/h的平均脱水速率下获得最高存活率:各种藻在冰冻前的胶球最佳含水量不同,绿色巴夫藻为35%,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都为30%。化冻后,含绿色巴夫藻的胶球在培养基中22℃暗放置48h存活率最高;另两种藻在相对湿度为75%的气相中22℃暗放置12h存活率最高。在本实验条件下,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的冰冻保存的存活率可分别达到74%、15%和17%。  相似文献   

18.
Isochrysis sp.strain HG是一株分离自福建长乐自然海区的金藻,是一种良好的西施舌育苗饵料藻。显微形态观察表明,Isochrysis sp.strain HG的形态特性与等鞭金藻属的球等鞭金藻(I.galbana)和湛江等鞭金藻(I.zhanjiangensis)比较接近。进一步克隆Isochrysis sp.strain HG的核糖体小亚基(small subunit,SSU)18S rRNA基因,获得了长度为1780bp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在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等鞭金藻属的18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说明结果与形态鉴定的结果相一致。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Isochrysis sp.strain HG与等鞭金藻属的I.zhangjiangensis、Isochrysis sp.strain CCAP927/14、I.galbana和Isochrysis sp.strain Santou聚在一个分支类群上,其中I.zhangjiangensis与Isochrysis sp.strain CCAP927/14聚为一个独立的子类群,和I.galbana、Isochrysis sp.strain Santou以及目标菌株Isochrysis sp.strain HG形成4个并列独立的分支。根据形态及分子系统分析结果,Isochrysis sp.strain HG可能是不同于I.zhangjiangensis、I.galbana的等鞭金藻种类。  相似文献   

19.
藻胆蛋白的研究概况(Ⅰ)——藻胆蛋白的种类与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藻胆蛋白主要存在于蓝藻、红藻、隐藻和少数一些甲藻中 ,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光合作用的捕光色素复合体 ,在一些藻类中藻胆蛋白也可以作为储藏蛋白 ,以使藻类在氮源缺乏的季节得以生存。目前 ,对藻胆蛋白的基础研究方兴未艾 ,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结果。同时由于发现藻胆蛋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藻胆蛋白的种类及组成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1藻胆蛋白的种类已知的藻胆蛋白主要可以分为4大类 ,即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藻蓝蛋白(Phycocyanin)、藻红蓝蛋白(Phcoerycyanin…  相似文献   

20.
几种红藻和蓝藻的光合作用色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出几种海产红藻和一种蓝藻的光合作用色素,并测定了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光谱学性质。这些藻类是3种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橡叶藻(Phycodrys sp.)和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蓝藻: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用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从上述藻类中分离到几种不同的藻胆蛋白。经SDS-PAGE及光谱测定,发现条斑紫菜中的藻红蛋白不同于其它两种红藻。而橡叶藻中存在的两条藻红蛋白也有差异,条斑紫菜和钝顶螺旋藻中的两种别藻蓝蛋白之间也有区别。叶绿素分析表明,钝顶螺旋藻中叶绿素a的含量高于红藻中叶绿素a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