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以冀东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对今后该区的地震活动程度进行了估计,并对区域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工程地质这对冀东地区震害预测和经济发展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以来台湾及邻近海域的强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挺骅 《华南地震》1991,11(2):52-58
本文分析了台湾及其邻近海域M≥7级地震的时空演变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分区讨论,发现该区各活动时段的地震活动有集丛分布的特征,该区东部地区与下扬子地区,西部地区与闽东地区地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并对今后几年地震活动趋势作出了估计。  相似文献   

3.
辽宁西部地区主要活动性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野外实际工作成果,论述了辽宁西部地区三条北东向活动断裂,即:医巫闾山西侧断裂、北票-朝阳断裂及朱碌科-叨尔登断裂的活动特征、活动时代和活动方式,并结合辽西地区历史地震与现今地震活动特征,提出了该区今后地震危险性地段。  相似文献   

4.
西藏谢通门——扎申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藏谢通门-申扎地区近期的地震活动,以多种地震学方法分析了该区未来地震活动特点,并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对该区今后可能的地震发展趋势做了估计。  相似文献   

5.
着重对大华北地区1900年以来Ms≥6.0地震空间分布图像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空间迁移特征。经研究发现,大华北地区强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大体可分为两大区域。1906~1976年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大华北中部的主体地区,且强震活动具有成带性由南向北迁移,活动范围逐渐缩小,活动强度逐渐增强的特征,最终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标志,结束了主体地区的强震活动。1976年以后地震活动则转移到大华北西北、东南两个边缘地区,强震活动明显减弱。这一规律性现象的发现,对于分析该地区今后地震活动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亦为研究强震迁移规律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西境内地震序列的分析计算,得出一个适合山西地区地震活动的概率模型。并以此模型对1989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计算,给出1989年以来山西地震频繁活动的理论依据,对今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河北北部场地特征及震害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北北部地区的场地特征与震害关系的研究,结合该区地震活动程度的预测意见,对河北北部地区今后可能出现的震害类型进行了初步估计,同时为减轻该区地震灾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述了岳阳市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断裂带及其地震活动,归纳了发震部位。认为利用小震条带预报本区地震具有积极意义,并运用数理统计法预测了本区今后50及100年内的地震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9.
谢原定 《地震工程学报》1987,9(S1):54-57,65
地震危险区域的划分,一直是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讨论的问题,以往地震区域划分的原则,地震学家根据地震活动性的研究提出,历史上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认为今后仍然有可能发生同等强度的地震;地质学家根据地震活动的地质构造条件的研究提出,地质构造条件相同的地区,存在相同程度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许俊奇 《内陆地震》1993,7(3):240-244
依据震中迁移、频度变化曲线、能量释放曲线、震级频度关系和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等,对陕西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陕西地区M_L>3.5级的地震活动存在着明显的由北向南、自东向西的迁移特点,其地震活动水平比较正常,今后5年内可能发生M_L≥4.3级地震。  相似文献   

11.
山西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垂直形变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出现的两升三降的分布格局,反映出现代构造块体活动在不断增强.通过地震活动和区域形变场分析,可以看出山西地区自50年代以来地震释放能量有不断加强趋势,区域形变出现了有规律的四象限分布.预计今后10年内本区若干危险点有可能成为地震能量大释放地区.  相似文献   

12.
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区的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特征从时序演化和空间分布两方面作了分析,发现该地区地震在时序上存在前后两个演化过程相似的活动时段,并在空间分布上有着较好的分区性,地震活动主体区域存在明显的迁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华不地区今后地震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3.
着重分析研究华北地区第四活动期以来M_S≥5.0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第四活动期从1820年至1976年期间,地震活动出现了前后两次基本相似的强弱起伏活动过程,分别历时69年和66年。前后两个活动过程不但时序结构类似,进程一致,且空间演化格局相似,都是先从华北地区的中南部开始,再迁移至东北部辽东半岛及附近海域,最终在华北地区北部集中出现一系列强震活动,而完成整个活动过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前后两活动过程的第一阶段6级以上强震,在空间分布上除南黄海地区外,基本上互不重复。这一现象的发现,有助于该地区今后地震活动主体区域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鲁东-黄海活动地块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探讨了该地块强震前中期阶段地震活动的演化图像,得到该区域强震前中等地震密度增长率能够较好反映强震前中期阶段的异常特征。根据该区域近百年来地震活动基本格局的演化总貌,结合当前应变积累水平,加深了对这一地区今后地震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沈阳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Ⅲ级构造单元的下辽河断陷与铁岭—靖宇台拱的衔接地带,区内地质构造较复杂。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主要断裂,无论其形成时代早晚均具多期活动特点,且存新构造运动中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继承性活动,从而影响了沈阳地区地壳稳定程度。对此在今后城市发展和规划时,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北京顺义4.0级地震和震后首都圈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华平  马丽 《地震》1997,17(4):411-416
1996年12月16日顺义Ms4.0地震,是北京地区近6a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活动此次地震前,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出现了近SN向弱震活动,11月份地震活动是全的月频次最低的月份,这些异常现象之后发生了顺义地震。此次顺义地震属非前生震群活动。这次地震活动是顺义及其附近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余震最多的一次。这次地震后应注意今后几个月京西北、张家口附近发生Ms5.0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根据滇西地震带大理─剑川段地震活动特征,把公元1498~1991年M≥4.7级地震迁移分为4期。每期地震迁移均以洱源地区的地震为先导,洱源先导地震震级越大,全段地震活动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文中从地下水对断裂的弱化的角度,讨论了地震迁移规律及原因。洱源地区地下水对其断裂弱化的程度最高,其断裂最薄弱。这样,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最薄弱的洱源地区必将首先破裂而发震,所以每期地震迁移均以洱源地区的地震为先导。认为洱源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可以作为预测全段地震活动水平的“窗口”,大理地区在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内(即1996年前后)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北带1999~2001、2001~2004年GPS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是我国水平运动的转化带与形变带;差异活动最显著的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带和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带);动态活动最突出的地区是川滇地区。其形变相对突出的地域主要位于川滇块体的东北界和西南端,变形指数最大为2.5~3.5,而其它地区一般在1.5以内。所以,川滇地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成为的重点孕震地区,我们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断裂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晨 《地震》2005,25(3):102-108
分析了1604年发生在泉州海外的8级大地震, 将所获结果结合其后400年间发生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获取对该大地震的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地震观测数据资料, 对福建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再研究。 结果表明, 由于菲律宾板块向西挤压, 导致大陆东南沿海的应力积累, 从而诱发了当年泉州海外8级特大地震; 重要的是, 在震源区附近有一条近NE向活动断裂贯穿而过, 它在这400年间释放出的地震活动能量占福建地区(含近邻)所释放地震活动能量的绝大部分。 分析结果认为: 牛山岛-兄弟屿断裂这条基本平行于长乐-诏安主干断裂东约50 km海中的断裂才是福建地区近几百年来地震活动主要区域, 也是福建地区现今和今后一段时间易发生地震的构造部位, 是控制东南沿海近海地震带的主要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20.
关于本世纪我国地震活动阶段性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多研究表明,地震活动强弱交替起伏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某些规律性。本文通过对本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六级以上地震活动性参数(频率、能量、应变释放及b值等)较为系统的分析,寻求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阶段划分和每一活动阶段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变迁的特征,并对今后我国地震大形势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