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滇西惠民前寒武纪变质铁矿床位于滇藏地槽区三江褶皱系中澜沧江变质带之南部,变质带内地层主要由澜沧群组成。该群分布于澜沧江西岸,北起昌宁,南至国境线,呈南北方向延展,长约三百余公里,宽约几十至百余公里。根据云南区调队在景洪、勐海等地所测剖面,澜沧群划为八个组,总厚度近万公尺,主要由斜长变粒岩、变质长石砂岩、白云片岩、二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有的含碳)、石英片岩、千枚岩、以及少量大理岩所组成,在中——上部还夹有数层厚度不等的钠长绿泥片岩、钠长阳起片岩与硅质岩、绿泥千枚岩。而铁矿床在空间上与绿片岩密切有关。群内岩石呈互层状产出(单层厚由几十厘米~几米),韵律构造频繁而清楚。从组成该群变质岩的特点来看,其原岩应以砂质、半粘土质——粘土质的沉积岩为主,夹有中——基性火山岩,这套岩石组  相似文献   

2.
鞍山群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最重要的含BIF变质表壳岩之一,经历了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变形作用,准确限定其沉积时代与物质来源,对于探究华北克拉通BIF的构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MC-ICP-MS(多接收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对弓长岭鞍山群石榴十字云母石英片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原位分析。根据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特征与U-Pb年龄结果,获得石榴十字云母石英片岩中最年轻一组碎屑锆石峰值年龄为2528 Ma,限定了其原岩的最大沉积时代,结合区内约2500 Ma齐大山富钾花岗岩侵入鞍山群的野外地质关系,以及鞍山群经历了2510~2470 Ma变质作用,认为弓长岭地区鞍山群沉积时代为2528~2510 Ma,属于新太古代晚期。鞍山群十字石榴云母石英片岩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2931~2454 Ma之间,最主要的峰值年龄为2528 Ma。结合碎屑锆石内部结构特征,认为鞍山群主要物源为新太古代晚期酸性岩浆岩。代表性碎屑锆石Hf两阶段模式年龄为3532~2711 Ma,峰值年龄为2830 Ma,进一步揭示了中太古代晚期是鞍山—本溪地区地壳最重要的生长阶段。综合鞍山...  相似文献   

3.
在青海西金乌兰湖地区移山湖和倒流沟一带发现的辉绿岩墙,侵入于泥盆系拉竹龙组变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元古宇宁多群灰白色白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中,岩石类型为辉绿岩、辉长辉绿岩,结合同位素测年及古生物证据分析其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可能与古特提斯北部河卡山东段克觉杂尔根基性岩墙群一样,反映了可可西里地区壳幔演变过程,是古陆块裂解、西金乌兰洋初始形成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拉竹龙-西金乌兰湖-金沙江结合带西段若拉岗日一带的地层重新解体厘定,填绘出一套以白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为主的绿片岩相浅变质地层。该浅变质地层可与羌塘地块之上的浅变质岩系玛依岗日组对比。对浅变质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U-PbSHRIMP年龄测定,认为所获得的最小年龄值524Ma代表了该套地层沉积时代的下限,再结合该地区出露未变质的泥盆纪地层这一事实,将这套浅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置于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拉竹龙-西金乌兰湖-金沙江结合带西段若拉岗日一带的地层重新解体厘定,填绘出一套以白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为主的绿片岩相浅变质地层.该浅变质地层可与羌塘地块之上的浅变质岩系玛依岗日组对比.对浅变质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U-Pb SHRIMP年龄测定,认为所获得的最小年龄值524Ma代表了该套地层沉积时代的下限,再结合该地区出露未变质的泥盆纪地层这一事实,将这套浅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置于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6.
杨子江  李咸阳 《地质通报》2006,25(1):118-123
通过对拉竹龙-西金乌兰湖-金沙江结合带西段若拉岗日一带的地层重新解体厘定,填绘出一套以白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为主的绿片岩相浅变质地层.该浅变质地层可与羌塘地块之上的浅变质岩系玛依岗日组对比.对浅变质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U-Pb SHRIMP年龄测定,认为所获得的最小年龄值524Ma代表了该套地层沉积时代的下限,再结合该地区出露未变质的泥盆纪地层这一事实,将这套浅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置于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7.
河南信阳群南湾组微体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联达  刘志刚 《地质论评》1988,34(5):421-421
信阳群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和桐柏山北坡,主要由变质砂岩、板岩和石英片岩组成,具复理石建造特征,厚数千米,其时代长期争论,未得解决。 1987年笔者在大别山,仔细观察了信阳群岩性变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温都尔庙群的绢云石英片岩进行锆石SHRIMP测年,大致可以分为850~950Ma和450~550Ma两组年龄,认为前一组年龄为该群变质年龄,后一组为加里东期岩浆热事件叠加年龄,故温都尔庙群时代归属应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9.
在1:25万仓来拉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结扎群底部出露的一套变质岩系,通过与区域上变质基底岩系对比,将其归并为吉塘群酉西岩组,主要岩性为云母石英构造片岩、石英钠长构造片岩等.根据野外露头接触关系及“构造角砾岩“特征,确定该套岩系与上覆上三叠统为滑脱构造接触关系,滑脱面迁就了早期的角度不整合面,并认为研究区为“浅基底“.  相似文献   

10.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乌恰地区发育新元古界阿克苏群变质岩。根据野外调查及岩相学研究,认为阿克苏群黑云母石英片岩具有沉积混入的特征,其变质相为Al2O3过剩的低绿片岩相。地球化学研究显示,阿克苏群片岩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分馏程度较好;重稀土元素亏损,分馏程度低的特点。原岩恢复认为阿克苏群片岩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原岩为砂岩或杂砂岩。构造环境判别指示阿克苏群片岩形成于大陆岛弧附近的沉积盆地中,认为其沉积物由岛弧构造活动有关的长英质火山岩风化剥蚀而成。  相似文献   

11.
徐备  徐严  栗进  李群生 《地学前缘》2016,23(6):120-127
内蒙古西部的温都尔庙群下部为含铁石英岩、变质火山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上部由各类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组成,局部夹碳酸盐沉积。利用SHRIMP和ICP-MS定年方法,获得该群下部的变质火山岩时代为(460±4) Ma,上部绢云石英片岩中最年轻的峰值年龄为417 Ma和444 Ma。结合已有的锆石年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温都尔庙群的发育时代可能为500~415 Ma。根据温都尔庙群的物质组成,推测其形成于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周围的大陆边缘海域并命名为温都尔庙洋,代表我国境内早古生代时期的古亚洲洋。根据碰撞造山带理论探讨了温都尔庙群的构造位置,提出在早-中古生代时期,以温都尔庙群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发生了向南部华北地块和向北部兴安-艾力格庙地块的双向俯冲,其主体部分形成南、北两个加积楔,而其边缘部分卷入南、北混杂岩带成为基质,因此温都尔庙群的褶皱及变质历史记录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的演化过程。对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的研究表明,温都尔庙群的前寒武纪物源特征与蒙古国下古生界的相似,而与华北陆块显著不同,表明温都尔庙群的物源很可能来自华北陆块之外的前寒武纪古陆。  相似文献   

12.
梅子垭组是汉阴北部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白云母石英片岩、含碳白云母石英片岩、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白云母石英片岩等,石榴子石和黑云母变斑晶在该岩层中普遍发育。该岩组构造变形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和变质变形过程。笔者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区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的关系,采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对该区广泛出露的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白云母石英片岩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研究区存在3期黑云母和石榴子石,石榴子石变斑晶具有明显的生长环带,而黑云母变斑晶没有环带;研究区变质作用的变质温度范围为介于511~572℃,主要为530~560℃;变质压力范围为0.16~0.84GPa,变质相属高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13.
采用LA-ICP-MS微区原位锆石U-Pb同位素测定技术,测得木纳布拉克地区原划长城系巴什库尔干岩群红柳泉组的二云二长片麻岩和扎斯勘赛河组二云石英片岩的原岩形成年龄分别介于498~840Ma和500~647Ma之间,表明这2种岩石原岩的形成时代均为新元古代,而不是之前认为的中元古代。另外,红柳泉组二云二长片麻岩边部锆石表现为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型稀土配分模式,其Th/U值大部分小于0.1,为变质锆石,测得其变质时代为498±4Ma,与该地区高压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时代(486±5Ma)一致,且与南阿尔金阿尔金岩群中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峰期变质时代一致,推断其为阿尔金俯冲碰撞引发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属于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通过原岩残留碎屑锆石的年代学对比,发现研究区内这2种岩石及已发现的高压麻粒岩均具有与阿尔金岩群相似的锆石年龄信息,表明本区红柳泉组和扎斯勘赛河组的这3种岩石不应再划归为中元古代的长城系巴什库尔干岩群,将其归属为阿尔金岩群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澜沧群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背景的判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澜沧群出露于澜沧江深断裂西侧,北起昌宁县,向南延入缅甸,在我国境内延长达400公里,宽20—30公里。(图1) 一、地质简况澜沧群为一套浅变质(以绿片岩相为主)的粉砂质、泥质夹炭质的类复理石沉积,总厚>6639米。上部发育火山——沉积建造和含铁硅质建造,厚920米。澜沧群从上到下可分为五个组:(图2) (5)南坑河组(Pt_3nk)为一套厚大的含中至粗粒砂屑的变质石英粉砂岩夹薄层千枚岩、板岩。前者片理很不发育,常显薄层状构造。厚>1087米。 (4)惠民组(Pt_3h) 中、上部为变质中至基性火山岩,夹绢云绿泥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炭质石英片岩及多层条纹条带状硅质菱铁矿、鱗绿泥菱铁矿、菱铁磁铁矿;下部为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绢云片岩、炭质  相似文献   

15.
皖东张八岭群处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构造位置极为独特和和关键,其是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之间最重要的变质块体之一。前人主要侧重于构造地质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而对张八岭群的峰期变质条件、岩石单元划分和构成以及时间序列并不明晰。故而,本文将通过对张八岭群的区域变质岩石学、岩相学、热力学及年代学等研究,进一步确定其峰期变质条件、岩性特征,并对其岩石单元划分和构成进行深入解析。本次主要对张八岭群应用了白云母温度计进行峰期变质温度评价,单元-Ⅰ和单元-Ⅱ的温度范围分别为:T = 368 ℃~494 ℃和T = 331 ℃~394 ℃,主要经历了绿片—绿帘角闪岩相变质。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单元-Ⅰ和单元-Ⅱ原岩结晶年龄分别为749±8 Ma~738±8 Ma和738±9 Ma,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单元-Ⅲ的碎屑年龄范围为908±29 Ma~685±30 Ma,最大沉积年龄为685±30 Ma,沉积时限应属于新元古代,沉积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据野外特征、岩相学差异、热力学评价和年代学分析,本文将张八岭群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单元,其中,单元-Ⅰ主要由石英—长石片岩组成,单元-Ⅱ主要由云母石英片岩和少量变基性岩组成,单元-Ⅲ主要由千枚岩、大理岩及少量片岩组成。本文认识对于理解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郯庐断裂汇聚提供一定的岩石学支撑,张八岭群并没有经历高压低温蓝片岩相变质。  相似文献   

16.
琼西抱板群变质沉积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琼西中元古代抱板群变质沉积岩可分为白云母石英片岩组和石英二云母片岩组,其原岩为砂岩质泥质沉积岩夹火山物质。白云母石英片岩组和石英二云母片岩组在地球化学成分上的差异是原始沉积化学分异作用的结果。对主元素、微量元素(含稀土元素)及Sm-Nd同位素的综合研究表明,海南岛存在古元古代或更早的古老基底,抱板群变质沉积岩一部分来源于成熟度较低的古老地壳物质,另一部分来源于含地幔火山物质较多的初生地壳,或与研究区大规模造山运动、构造-岩浆活动所伴生的地幔物质加入有关。初步研究显示,琼西抱板群变质沉积岩可能是造山带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区(扩张弧后或弧间盆地)大地构造环境下的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17.
在北阿尔金的红柳泉一带,新识别出蓝片岩和榴辉岩的出露。它们与泥质片岩、钙质片岩和石英片岩等一起构成HP/LT变质带,与相邻的蛇绿混杂岩呈断层接触。根据估算的温度和压力显示榴辉岩形成的峰期温压条件为T=430~540℃,P=2.0~2.3GPa。分别对榴辉岩和蓝片岩中的多硅白云母和钠云母进行39Ar-40Ar年代学测定,获得榴辉岩中多硅白云母的坪年龄为(512±3)Ma,等时线年龄为(513±5)Ma;蓝片岩中钠云母的坪年龄为(491±3)Ma,等时线年龄为(497±10)Ma。这些年龄资料显示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形成时代可能早于北祁连HP/LT变质带,反映了北阿尔金—北祁连早古生代洋壳俯冲存在穿时性。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塔尔气地区佳疙瘩组地质特征及锆石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  马瑞  和钟铧  陈飞  隋佳轩  高博 《世界地质》2016,35(2):357-369
通过对塔尔气地区佳疙瘩组的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及锆石年代学等特征的研究,对该组岩石的变形特征、构造背景及形成时代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出露的佳疙瘩组以二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片岩及石英岩为主,变质矿物组合为:石英+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变质程度相当于绿片岩相。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应为晚奥陶世晚期,原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后期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第一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形成北东向展布的构造线;第二期变形应力场为近南北向挤压,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线方向,时代可能为早石炭世之后。  相似文献   

19.
以出露于石鼓-黎明地区的黑云母石英片岩及其深熔脉体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图像分析、SHRIMP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黑云母石英片岩中大部分锆石保留清晰的振荡环带;深熔脉体中大部分锆石具有核-边结构,核部保留清晰的振荡环带或呈灰色无分带结构,边部较窄呈黑色。对黑云母石英片岩及其深熔脉体中锆石核部进行定年,得到年龄范围为2 637~743 Ma,具有858~852 Ma的主要年龄峰值,表明其主要物质来源为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岩,同时也有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岩石的加入,沉积时代应晚于852 Ma。深熔脉体锆石边部的Th/U值较小(0. 1),得到206Pb/238U年龄变化于225~197 Ma之间,可能代表了变沉积岩的变质-深熔时代,该年龄与金沙江-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二叠纪-三叠纪变质事件的时代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新疆乌恰县恰克马克地区长城系阿克苏岩群岩性主要为黑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绿帘石黑云母片岩、长英质变粒岩、黝帘石黑云母片岩、石榴石二云片岩、石英岩、斜长石英浅粒岩、绿泥石石榴石角闪石二云石英片岩、矽线石二云石英片岩、红柱石二云石英片岩等,为一套低-中温、低-中压变质岩系列区域动热岩,其变质带分为黑云母带、铁铝石榴石带、红柱石-矽线石带,属高绿片岩相和低角闪石相。变质岩原岩为泥岩、泥质粉砂岩、钙质砂岩、石英砂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等,属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环境,变质作用属区域低温动热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