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减小长大隧道洞内控制网中的横向贯通误差,文章提出一种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新方法——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文中介绍了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的网型特点、外业观测方法和内业数据处理方珐,并提出了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的附合路线闭合差和横向贯通误差计算等方法.通过对洞内横向贯通中误差进行估算并结合仿真测量实验,验证了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应用于隧道洞内平面控制中的可行性,实验表明,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在削减横向贯通误差等方面,要优于传统的导线网.  相似文献   

2.
相向开挖20 km以上的超长隧道,洞内施工环境复杂,相关的洞内外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案例较少,也无超长隧道测量的相关标准规范,导致洞内测量横向摆动难以控制。为给超长隧道建设提供贯通前误差预估,本文分析了横向贯通误差来源,研究了洞外、洞内控制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规律,估算了洞外GNSS、测角误差、测距误差等对横向贯通的影响值,设计了洞内仿真计算试验,试验顾及了对中误差、观测误差等因素。在不同测角精度、不同导线边长条件下,推导并仿真计算了20~30 km范围内不同隧道长度的洞内横向贯通中误差值。结果表明,提高测角精度对横向贯通精度增益效果明显,仿真计算的结果准确可靠,且以2 km隧道长度为划分区间,获得了超长隧道洞外、洞内横向贯通中误差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3.
隧道贯通误差的控制与估计理论及其程序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国内隧道贯通误差理论,分析了洞外GPS控制测量和洞内导线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值的估算方法,实现了用MATLAB编程估算洞内导线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值。  相似文献   

4.
隧道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横向贯通误差,保证隧道准确贯通。高速铁路线路控制网(CPⅡ)是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的上一级控制网。因此,CPⅡ控制网的精度直接影响CPⅢ平面网的精度,从而对隧道贯通起着决定性作用。长距离小曲线隧道洞内CPⅡ平面控制测量易受视线限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在小曲线段的测量新方法,并对布网方案、测量方法、精度控制及平差计算进行研究和分析。经过工程验证,该方法能够满足隧道二等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独墅湖桥隧工程采用GPS技术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包括控制网的设计、施测、数据处理以及精度评价,同时估算了控制网对桥隧横向贯通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各种形式的导线网是长大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但是导线测量精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全站仪和棱镜对中误差的影响.以往的洞内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均无法顾及对中误差的影响,本文提出通过在测站和棱镜点设计坐标中添加可控随机误差的方式,实现顾及测站点和棱镜点对中误差影响的洞内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通过对含有对中误差的导线网仿真观测数据的平差计算,验证了本文添加对中误差方法的正确性,说明了对中误差对于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的重要性.本文介绍的方法,可用于长大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精度设计和横向贯通误差预计,是一种洞内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技术的创新方法,值得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推广.本文的仿真计算结果还表明,可以通过缩短洞内导线网点对间的横向距离减弱旁折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特长引水隧洞GPS控制测量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GPS技术应用到特长引水隧洞施工控制网中,以洞外GPS点对洞内导线点进行有效控制.通过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GPS网测量成果,采用多种型号GPS接收机和测距仪进行内、外部可靠性检核数据,证明该GPS网的各项设计合理,观测数据可靠,内业数据处理方法正确,各项精度均高于规范和技术设计指标,能满足特长隧洞纵、横向贯通精度的要求,为隧洞开挖贯通和其他建筑物施工放样打下良好的基础,保证了特长隧洞的正确贯通.  相似文献   

8.
20~50 km超长隧道(洞)横向贯通误差允许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国内超长隧道(洞)工程越来越多,但迄今为止,国内外20~50 km的超长隧道(洞)的横向贯通误差允许值尚无规范可循,在对洞外GPS平面控制网、洞内狭长导线网的布设以及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值的估算方法,通过大量模拟计算,并根据山西省引黄工程超长隧洞的测量和贯通实践,给出了超长隧道(洞)工程横向贯通误差允许值表,可供制定相应的规范和类似的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规划了多项引水工程,超长隧洞(10~50 km)的贯通误差控制是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多菱形单元的狭长形洞内控制网、适当加测高精度陀螺方位角的方法来满足贯通误差限差的要求,并利用基于统计试验法的控制网精度分析验证了洞内控制测量影响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锦屏辅助洞工程的施工控制网,在隧洞的贯通精度设计、洞外GPS网布设、洞内导线网设计、加测精密陀螺方位角、一、二等水准测量以及贯通误差影响值估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在极其困难复杂的条件下,B洞以极小的误差精确贯通,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东莞市轨道交通R2线工程西平站-蛤地站右线隧道为例,长距离隧道中部二次始发基线的控制点点位固定为前提,结合隧道导线测量二次始发基线的方位角修正,从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对于间接缩短隧道贯通距离、提高隧道控制点点位精度和横向贯通精度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铁施工的特点,对施工控制测量提出了较高的精度要求。结合工程实践探索后方交会测量方法进行地铁施工测量,提高了隧道的贯通精度,解决了地铁盾构施工一次成洞对测量提出的高精度要求,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成  黄腾  沈月千  欧乐 《测绘工程》2013,(5):75-77,81
详细介绍大型基坑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结合南京地铁一号线新模范马路车站地铁隧道变形监测实例,介绍隧道监测控制网以及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并利用平均问隙法对监测控制网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获得基坑施工引起的地铁隧道沉降情况及规律,有较高的可靠性,为地铁隧道的运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成枢  武光耀  纪萍 《测绘通报》2017,(1):115-118
为了提高地铁隧道贯通测量的精度,本文提出了地面卫星定位控制网,采用城市CORS作为起算依据,联系测量采用悬吊三根钢丝的方法和双测站法来增加检核条件,隧道导线测量中加测陀螺边等改进措施,结合某市地铁工程实例,分析研究了观测结果,保证了地铁隧道贯通测量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易操作、高精度、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广泛的应用于各项工程测绘及监测领域。本文以广东省广州市地铁1号线某段为监测对象,经过两期次监测,通过计算、分析,认为隧洞水平方向最大位移量为6.1 mm,垂直方向最大位移量为2.6 mm,且具有垂直方向形变量大于水平方向形变量的特征。实践表明,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城市隧洞形变监测中,不仅可以获得隧洞整体形变特征,而且能够获得精确的形变量信息,为城市隧洞形变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贯通测量在煤矿掘进、隧道贯通等多种工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徐州徐庄矿贯通测量为例,将井上GPS控制网、井下三角高程测量、井下导线测量、陀螺定向测量相结合,并根据此方案进行贯通误差预计以及精度分析[1]。  相似文献   

17.
利用楼群连廊模拟地下工程进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锻炼测绘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设计了利用长度400余米的楼群连廊模拟地下工程进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方案,开发了模拟地面控制测量,模拟两井几何定向,模拟竖井导入标高,模拟地下平面控制测量,模拟地下高程控制测量,模拟竖直方向的贯通测量,模拟通过竖井、平峒的贯通测量,模拟隧道变形观测,模拟隧道施工放样,模拟绘制隧道平面图、断面图等十个实训项目。上、下课时的学生人流,模拟了隧道施工中的车流环境;园环形的廊道,增加了测绘工作难度,丰富了学生应对困难现场的经验。系统有针对性地模拟了地下工程测量的过程,有利于实践教学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地铁隧道结构沉降主要采用水准仪进行人工测量。该监测方法不仅作业效率低、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并且无法实现全天候监测。针对传统人工监测无法满足地铁运营期间的实时监测需求的问题,本文引入静力水准自动测量技术,通过在地铁隧道道床布设静力水准仪,在远程采集端实时获取监测点数据,实现隧道结构保护区在施工时全程监测,为施工期隧道结构安全提供保障。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对工程中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了地铁隧道自动化水准测量,为地铁运营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结合SET 1X全站仪在雅泸高速公路菩萨岗隧道贯通测量中的实际应用,阐述隧道贯通测量所采用的方法及各项技术措施,从而确保隧道精确贯通.  相似文献   

20.
三维巷道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华平  林浩伟 《测绘科学》2010,35(5):178-179
针对目前所提出的三维巷道模型算法较为复杂,算法针对不同巷道通用性不强,甚至有些还需要虚拟现实硬件设备配合等不足,本文通过对矿山巷道的特点及基本形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巷道中轴线的三维坐标和巷道掌头的三维坐标,通过构造几何图形和近似坐标轴,再沿中轴线加载截面的巷道三维模型的算法思想。该模型为巷道的虚拟漫游提供了一种直接简便的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