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鱼类的人工养殖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远在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淡水鱼的驯养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鱼类的人工养殖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近20多年来近海的过度捕捞,日见严重的工业污染,沿海和内陆资源均受到很大的破坏,许多经济鱼类的产量日益下降。鱼类的人工养殖和增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渔业界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2.
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统计,全世界水产养殖业自1975年起以每年平均增长7%,每10a翻番的速度增长,到1988年已达14Tt,总价值约为225×10[8]美元。由于世界三大鱼类──北大西洋鲱鱼、秘鲁■和南大西洋沙脑鱼产量的同时下降,使得近几年捕捞渔业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后来由于渔业资源的全部或部分恢复,渔业产量开始以每年2.5个百分点的速度缓慢增长。1988年全世界渔业产量为98.0Tt,其中捕捞产量为84.0Tt,其余的14.0Tt为养殖产量。据1970年前后作的几项预测估算1988年渔业产量应为1…  相似文献   

3.
太湖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太湖渔业和水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1952~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06年太湖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捕捞渔获物组成中,小型鱼类湖鲚为优势种,产量占渔获物比例从1952年的640.5t和15.8%增加至2006年的21130t和60.2%;而银鱼、鮊鱼、鲢鳙等其他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大幅度下降,2006年渔获物组成远不及1952年合理.结果表明,太湖的逐渐富营养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过高的捕捞强度,以及太湖受改变的水力学特点等导致了这一变化.1991~2006年东太湖养殖渔业尤其是网围养蟹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大量投饵及不合理的水生植被利用方式给东太湖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东太湖水体现处于富营养状态.因此,需要控制太湖渔业捕捞强度、调整鱼种放流结构、加强鱼类资源繁殖保护,改善养殖渔业方式以及加强对湖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使太湖渔业与水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庞景贵 《海洋信息》1999,(12):22-23
1.渔业生产的变化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后期是日本渔业生产的鼎盛时期,年产量达1000万~1200万吨,并且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首位。然而,进入90年代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日本的渔业产量连年下跌,1996年~1997年甚至降到700万~600万吨,比80年代最高年份的产量减少了近50%,其原因主要是远洋渔业和近海捕捞渔业减产。但是,与捕捞渔业情况相反,10年间日本的养殖渔业产量却在稳步上升,增长了3.9万吨,到1996年,日本的鱼类养殖产量已  相似文献   

5.
1 世界渔业、养殖生产现状 世界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养殖产量,自跨入50年代后,长期以来一直在不断增长。1950年为2100万吨,相隔40年后的1990年增至1.0亿吨,约增长5倍。 回顾最初的海洋捕捞渔业,日本、原苏联、中国、美国、智利及挪威等国增产幅度较大。进入8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尤其是进入90年代近5年来,渔业和养殖产量得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1985年8月—1986年10月(2,9月除外),在长江口海区进行了鱼卵、仔鱼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系由淡水鱼类、半咸水鱼类和沿岸、近海鱼类四种生态类型组成的鱼类生态结构,具有特殊复杂的生态特点;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皆受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及黄海冷水团等水系的相互消长、交换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海况条件所制约。目前该海区的鱼类种间数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历史上的重要经济鱼类数量极少,而作为它们的主要饵料之一的鳀鱼数量却占绝对优势。这与渔业上的过度捕捞和滥捕有很大关系。因此,以发展增、养殖事业来转化和降低捕捞强度,对保护鱼类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卢明生 《海洋信息》2003,(1):27-27,16
世界渔业捕捞量已达顶峰,各国政府、科学家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均将水产养殖视为全球鱼类增长的主要方式。全球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 美国的水产养殖,主要以淡水鲶科鱼为主,年产值约为10亿美元。海水养殖产量约占整个水产养殖总量的1/3。尽管海水鲑鱼及蛤类养殖增长很快,但海洋养殖总体上增长较慢。利用开阔的海域进行养殖有望成为未来的增长点。 海洋水产养殖会带来经济及其他方面收益,但若不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也会导致养殖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特点及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业资源是一种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生物资源,如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望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及永续利用的目的。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加之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得许多渔业资源遭到破坏而严重衰退。近十多年来我国渔业与世界渔业发展的总趋势相似,随着捕捞强度的盲目增加,使得许多传统渔业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捕捞对象替代频繁,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总趋势是:经济价值高的、个体大的、年龄结构复杂的和在生态系统中营养层次高的类群逐渐被经济价值低的、个体小的、年龄结构简单的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所替代;底层鱼类所占比例日益减少,中、上层鱼类及虾、蟹类比例逐年增加。 对渔业资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其近海渔业资源和本国的渔业权益,纷纷宣布建立渔业保护区和专属经济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因此近年特别着重研究建立保护区后的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 Gunnar,1989; Megrey and Wespestaa,1990; Pinhorn and Halliday,1990)。我国学者也有许多渔业资源方面的研究报告(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编写组,1990;邓景耀等,1991;孙宗烨等,1987;宋海棠等,1990;罗秉征等,1992;1993)。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及趋势,并对我国不同海区渔业资源的演变进行了比较,进而分析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旨在为更加合理地利用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并为其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于海洋中一些经济鱼类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因此,研究海洋鱼类增、养殖问题,已成为提高渔业产量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根据1980年7月至1982年12月对浙江乐清湾鱼类资源、种类组成等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1983年上半年的社会调查,就乐清湾鱼类资源现状和增、养殖途径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数据稀缺生态系统中多种类质量谱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种类生态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渔业活动影响应预测和管理措施效果评估。质量谱模型是一种基于生理过程构建的生态模型,该模型为描述鱼类群落在个体摄食变异和随个体发生的生态位迁移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尽管生态模型在增进生态系统认识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在数据稀缺的渔业中受到很大限制。作为实践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EBFM)的第一步,本研究构建了海州湾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本研究详述了数据收集和模型参数化的过程,以促进该模型在数据稀缺的生态系统中未来的应用。作为一个范例,研究展示了不同捕捞努力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用一套生态指标监测其动态。群落生物量、多样性指数、W指数,大鱼指数(LFI),平均体重和群落质量谱斜率对捕捞压力的响应呈非线性,最大的捕捞强度并非总是对鱼类群落产生最强的影响。本文强调了构建谱模型在生态研究中的的价值和可行性,并讨论了模型的局限性和改进的可能。本研究旨在促进质量谱模型的广泛应用以更好地支持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11.
据最新年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宁波渔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海洋捕捞实现负增长,养殖比重进一步增加。据统计,去年宁波实现水产品产量85.2万吨,增长4.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57.13万吨,同比减少0.47万吨,下降0.08%,首次实现了农业部提出的零增长目标;海水养殖21.74万吨,同比增加3.51万吨,增长19.25%;淡水产品6.33万吨,同比增加0.56万吨,增长9%。2001年全市实现渔业产值58.72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海洋捕捞25.31亿元,同比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世界范围内,海洋渔业资源广泛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压力.鱼类的不同生活史特征可表征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其变化可揭示鱼类种群对渔业捕捞压力的响应.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渔场30多年来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压力,导致了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本研究分析了该海域51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态参数,系统研究了其生活史特征及其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将51种鱼类分成5个不同的生活史对策组,分组结果表明超过60%的鱼类被归纳入第5组,即近r对策组,且多为中上层鱼类.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历史数据,对其中25种经济鱼类进行生活史变化分析,讨论不同鱼类种群对渔业开发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的渔业开发活动下多数鱼类表现出小型化、低龄化、早熟和生长率加快等趋势.此外,本研究计算了每种鱼类的开发率以进一步研究渔业捕捞压力对鱼类种群的影响,发现其中4种底层和近底层鱼类的生活史特征变化显著,提示某些物种可能对捕捞压力更敏感.本研究可为渔业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厦门东海域鱼类的群落结构及种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对厦门东部海域用定置网和流刺网渔获鱼类进行周年逐月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鱼类至少有287种,录属于21目87科164属,以鲈形目最多,有151种,占总种数的52.6%.渔获物组成以近岸小型鱼类为主,底层鱼类和中下层鱼类合计有235种,占81.88%;中上层鱼类仅52种,占18.12%.鱼类的亚热带动物区系特征明显,暖水性种类达221种,占77%,暖温性种类66种,占23%,未出现冷温性种类及冷水性种类.鱼类种类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月更替率大多在30%以上,最高达72.1%.定置网渔获鱼类年平均数量为277尾·网-1,年平均产量为1.93kg·网-1,平均数量和平均产量均以夏季大于秋季大于春季大于冬季;月平均数量和月平均产量均以8月最高,分别为700尾·网-1和5.0kg·网-1,2月最低,分别仅为55尾·网-1和0.38kg·网-1.种类丰度及数量变化与海域水温变化总体呈正相关关系.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的月变化在1.555-4.337之间,多数月份的指数值在3以上,多样性水平较高.渔获鱼类中经济种类占比例较大,但绝大多数个体都比较小,年平均尾重仅6.97g.根据营养动态法估算潜在资源量为1 133.30t年-1,目前厦门东海域鱼类总渔获量已超过最大可捕量一倍以上,应加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全雌牙鲆种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新成 《海洋科学》1994,18(6):63-64
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T.etS.)是鲈形目中的重要经济鱼种之一,由于适宜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并能在3~4℃海水中越冬,尤其适合我国北方海域养殖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已在试养,有的已形成规模生产。日本从90年代起养殖牙饵产量已超过捕捞产量,目前每年养殖约10000t。牙鲆雌雄个体生长差异很大,依自然海产的牙鲆体重生长模式计算,雌性比雄性个体体重分别高出:2龄时16.2%,3龄时28.1%,4龄时49.4%。根据日本和我们的实验结果,正常人工育苗的牙鲆,由于在性转化期宜受育苗环境…  相似文献   

15.
1 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成立的背景海洋是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区域重要的发展空间.APEC各经济体水产养殖量和渔业捕捞量分别超过全球总养殖量和捕捞量的90%、75%(m/m),同时,APEC区域也消耗全球鱼类总产量的70%(m/m).旅游业和水产业等依赖海洋资源的产业以及这些产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沿岸的十腕目(头足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软体动物的头足纲(Cephalopoda)是海洋渔业中重要的捕捞对象。其中的十腕目(Decapoda)种类多、数量大、经济价值更高。它们不仅是鲜美滋养的海味食品,同时也有医药、工业和农业用途;有一些种类还是经济鱼类和齿鲸类的重要饵料。我国沿海头足类的种类很多,有些种类产量也很丰富。但是对于它们的种类调查和报导却不多:国内仅有张  相似文献   

17.
捕捞压力在改变南海鱼类种类演替和生物量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大于气候和环境因素是一个普遍的、有争议的假设。根据1959~2010年南海北部北部湾口底拖网的调查数据,报告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类群的丰度比例、生物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建立了鱼类生物量与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外部因素之间的广义加性模型。结果表明,捕捞压力驱动底层渔业资源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值鱼类被低值鱼类所取代。1993年和1998年期间鱼类生物量的突然减少与同期厄尔尼诺事件相对应,气候变化可能是渔业拖网捕捞中中上层鱼类比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更好地了解鱼类群落动态,需要区分捕捞压力和环境驱动因素对不同生活史策略鱼类物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黄渤海在对虾、小黄鱼、带鱼等传统主要渔业资源相继衰退的情况下,鲅鱼成了可以替代的唯一大型经济鱼类资源。据统计:1995年以来,黄渤海每年捕捞产量唯一超过10万吨的经济鱼类就是鲅鱼,1997年更是达到18万吨。然而,百姓们在吃到物美价廉的鲅鱼时,却不曾想到这一经济鱼类也正面临着衰竭的危险。有的渔业研究人员则坦言,如果鲅鱼资源继续遭受更严重的破坏,黄渤海渔业生产将步入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已开发近40种重要经济鱼类的种苗大批量生产技术。在公立和私立的孵化场,几个主要的种类:真鲷、牙鲆、黄尾Shi的养殖数量达几千万尾。本文就日本栽培渔业协会鱼类钟苗生产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海洋捕捞业是启东市海洋经济一大支柱产业,在整个渔业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由于捕捞船只急剧增加,捕捞强度超越渔业资源再生能力,造成海洋资源严重枯竭,单船产量效益下降,亏本船只增长,严重挫伤了渔民生产积极性和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尽快摆脱海洋捕捞业的困境和被动局面,该市改变传统海洋捕捞作业观念,科学地实施多种作业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