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又逢清明     
<正>清明是传统的祭祖扫墓、追思故人的日子,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俗语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正值莺啼燕转的暮春时节,大地一派清和景明。豫东有"明清明,暗谷雨"之说,大意是清明天气要晴朗,谷雨节气应该下雨。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源于家乡人的一种希望与期盼。清明节若是风和日丽,便于归乡祭祖的人们赶路,也利于人们扶老携幼添坟拜祭。到了农时谷雨,就希望雨水光顾,有益于  相似文献   

2.
笃信“牛马年,好种田”的中国东北农民,在谷雨节气迎来了连续三天淅淅沥沥的春雨,土地痛快地“喝”了个饱,大山转瞬披上了绿装。  相似文献   

3.
正清明节又要到了!当和煦的春风吹拂我们全身的时候,也掀起了我们缕缕的情绪。在这个我国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里,不由得令人思绪绵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无疑,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固有内涵,也是重头戏。放下手头一切琐事,去看望另一个世界里睽隔已久的亲人、尊人和朋友,在我国这个无神论的世界里,显得愈  相似文献   

4.
<正>清明节是祭奠亲人、缅怀先烈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千古绝唱把人们在清明时节的感伤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又是一年清明至,追忆逝去的亲人,丝丝缕缕的凝重与忧思总会在不经意间,任凭纷纷扬扬的春雨悄悄爬上心头。每年清明节,迈开回乡祭奠的步伐,就不禁想起我善良的姥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  相似文献   

5.
崇尚清明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其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在他落难时一个臣子割自己的肉给他吃,但在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时,这个臣子却不要封赏隐居山林。晋文公为寻他而放火烧山,他宁死也不出。后来在他死去的树上。发现了他留下的一首诗,主要是劝晋文公廉政的.最后一句为“勤政清明复清明”,故此,把那天定为清明节。  相似文献   

6.
正梨花淡淡随风起,细雨纷纷清明至。四月,梨花飘香,正是清明时节。清明,是我们缅怀和祭奠亡灵的日子,无论身在哪里,祭祖都是一项重要活动,以此表达对祖先的纪念,对桑梓的思念。清明按照旧的习俗,扫墓上坟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相似文献   

7.
渔民祭海有着悠久的历史,谷雨祭海节是荣成沿海渔民每年必过的盛大节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谷雨祭海节的功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从最原始的海神崇拜、海神信仰转向欢送渔民出海、兼具娱乐性质的庆典活动,但始终都传递着渔民出海平安、渔获丰收的美好愿景。谷雨祭海节的变迁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结果,祭海节的变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整合与社会稳定,同时,信仰程度降低、祭祀仪式简化、祈求经济利益的社会心理的强化等方面所发生的祭海节的变化又对当地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感恩清明节     
清明雨提前飘洒下来,心也随之湿润起来。而今,清明节已正式成为法定的休假日,而我再也没有理由不去祭看我的太外婆和外婆她们。自以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族,以前由于忙于工作或者其他缘故,不能在清明节赶回家乡祭奠她们。这些天,我总以为,远在天堂的亲人,会在这天,来到家乡的路口,翘首企盼我的到来。想到这,我会在清明这天毅然决然地备好一切祭品,奔赴家乡。  相似文献   

9.
杭州的红叶     
农历“大雪”节气,乘高铁南下,北方的树木叶落皆尽,光秃秃的;而一到杭州,依然小有葱茏,果然是江南!下车闲逛,竟然发现了大量的红叶,洵美且异。过去来杭,多在春、夏,见的是春晓、柳浪、风荷什么的;而对于红叶,长期以来也认为是北方的“专利”。这次冬天的杭州之行,颠覆了思维,惊艳了眼界。  相似文献   

10.
<正>农谚讲:“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谷雨前后,正是采食香椿芽的好季节。香椿作为乡间一种产自树上的时令蔬菜,以其特有的芳香和丰富营养深受人们喜爱。据说,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芽叶入馔的国家,其食用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还曾作为贡品觐奉朝廷,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传说中椿树曾受到皇封,  相似文献   

11.
<正>白露是24个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每逢白露来临,气温开始下降,天气由此转凉,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在夜晚凝成白色的露珠依附在草木等物体上。白露,由此而名。白露是采摘核桃的季节,是山里人皆大欢喜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核桃的丰收在给人们带来喜悦和兴奋的同时,也有着数不清、诉不完有关核桃的故事。50多年前,我出生在伏牛山的一个小山村。村子虽然土地不多,但村里村外,漫山遍野都长满了核桃树。尤其是学  相似文献   

12.
花开鸟鸣春潮起,机耕沃野第一犁.清明过后的辽沈大地,春风送爽,阳光明媚,往日枝头的残雪已经变成芳香的花朵,千里沃野到处显现着春耕生产繁忙景象.在地处辽东的丹东东港市马家店镇汤堡子村记者看到,刚刚犁过的田地新土湿润,待犁田垄上的“婆婆丁”抖去冬的寒意,向天空摊开青绿曲折的叶片.外界有所不知的是,就是记者现在脚踩着的这块田地,曾经被这样描述过:  相似文献   

13.
2022年2月4日, 有91个国家参加的第24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传递的不仅仅是歌舞升平,还有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期许. 24节气倒计时,画面精美,接着绿色的小草随风摇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象征着生命欣欣向荣,也寓意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文化吸纳了前此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而皮毛落尽 ,精神独存 ,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 ,更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苏轼的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 ,苏轼通过其二千七百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 ,展现出了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历时性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 ,对苏轼诗歌产生了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影响 ,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又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典型地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  相似文献   

15.
乡村的风景     
钱国宏 《国土资源》2009,(11):F0003-F0003
乡村是一帧大画,铺展着看不尽的风景.摇曳的风景或以朴素的节气,或以青翠的生,或以激扬的旋律,或以动感的场面,诠释着乡村,记录着乡村,丰满着乡村.  相似文献   

16.
清明前,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再次来到北部湾畔的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参加生态修复造林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一年到头,人们都在田间里劳作,从早忙到晚。到了腊月,天气渐凉,该收获的已经收获,该收藏的也已收藏,该歇一歇了。但实际上,人们并没有闲着,只是从田间地头转到"内务"上。腊月的第一个节气是大寒。大寒节气一过,许多神灵已无需祭祀,都自动回天庭去了,让人们放心地做一些过年的准备。女人们就忙着缝缝洗洗,清理家里的坛坛罐罐,每天张罗着一日三餐。早晨起来,先到地里淋菜。火筒菜、大白菜、萝卜、香芹、葱、蒜等,长得油亮嫩绿,都是准备着春节期间食用的。这些蔬菜,浇灌的都是农家肥,一点点化肥也不会施  相似文献   

18.
<正>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恐怕每个人都曾经背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可是你知道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它可是我们的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节  相似文献   

19.
清明思雨     
清明的雨 在这个时节里 弥漫着缕缕愁绪 在乡村的田野里 在母亲的炊烟中 飘舞  相似文献   

20.
燕归来兮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似乎是应了某种召唤,此刻,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赶集似的奔赴一场生命的盛宴。仿佛是与人约好了似的,燕子随着春天的到来,陆陆续续向北飞来了,它们用那把著名的"剪刀",翻山越岭,一路把冬天的帷幕剪开,把嫩绿的春天迎来。记得若干年前,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是有燕子窝的,有的甚至有好几窝乃至十几窝的。那时候我没有到过城市,不知城市的人家是否有燕子,更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