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中学地理双语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名课程理论专家基尔贝克曾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校本课程即是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出发点设计的课程。  相似文献   

2.
王健 《地理教学》2005,(12):24-26
长期以来,课程是由上而下统一规定,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们关注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限制在操作层面上,这就造成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弱化,而课程本身也处于凝固和封闭之中。新的课改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方案,尤其是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提出,为教师进入课程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3.
当前,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成为我国课程三大板块之一。可是,不少学校校本课程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比较生疏。不知道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开发,不知道如何选择校本课程开发的素材。下面根据本人的体会谈一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吴君 《地理教学》2011,(13):15-16,14
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则一定在于教师。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许多学校都将校本教研活动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支撑点,而听课评课则是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个直接的抓手。然而,审视我们传统的听课评课制度,由于长期以来,听课评课常被学校当作是一种对教师课堂教学结果的鉴定以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而丧失了其应具有的专业的研究品质。因此,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呼唤互助、合作的校本教研方式,为实现高效率、高效果和高效益的“三高”课堂教学目标,教研部门、学校、教师等都作出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在众多模式中,“同题异构”已经成为近年来教研活动中团队行动研究的独特形态。同题异构即同一课题,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实施教学;抑或一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班级进行授课,这其中涵盖了授课者的设计研讨与反思,还有课堂观察者的跟踪比较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晋建勇  刘静 《地理教学》2012,(23):22-24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针对国家课程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的弊端,通过自行合作研讨而设计编制出的多样性的选修课程。“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由于校本课程具有实时性、拓展性、适应性、灵活性的特点,又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快速促进教师的全面素质发展,因而成为新世纪课程改革重点推崇的项目。但推崇并不意味着完美,校本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7.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12,(22):47-50
一、利用乡土资源对教材进行多种方式的“校本化”处理,使地理课程因具有“乡土元素”和“乡土特色”而变得丰满、鲜活。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乡土资源,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是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库的有效途径。通过替换、参照、补充、拓展、实践等方式使地理教学具有乡土特色和地方烙印,  相似文献   

8.
廖书庆 《地理教学》2011,(12):51-52,40
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师生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具有校本性,指的是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张琦 《地理教学》2010,(14):31-32
作为一个立足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教育项目,“长江水学校”依托试点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学科渗透和社区参与为主渠道,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区域性、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使他们成为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动能力的地球公民。为增强试点学校教师开展水环境教育的能力,项目在实施教师培训的同时,为试点学校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辅助资源,教师可以选择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也可以选择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中实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们对温州市中小学校本教研调研反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①停留在经验型讨论技能技法,而不是一种“唤醒”,没有向研究型转变;②没有深人研究的目标,不具挑战性,刺激不起教师的参与欲望和热情;③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④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⑤没有整体规划、科学计划、合理安排等。  相似文献   

11.
娄丽花 《地理教学》2014,(22):33-34
新时代的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笔者结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从生活化的视角,以乡土地理为本,开发了校本教材《地理与生活》,结合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做出以下论述。一、初中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内容校本教材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彭南根 《地理教学》2013,(14):59-61
正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不管是师资力量、学生生源,还是学校的教学设施都无法与一些城里的重点高中相比,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生活的经历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开展校本选修课活动过程中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必须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自己去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选修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立足于我县丰  相似文献   

13.
陆赛娟 《地理教学》2014,(24):37-39
目前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笔者通过实践及调查发现: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遇到了不少困难,校本课程的开设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校本课程出现了虎头蛇尾乃至中途夭折的现象。笔者通过亲身实践,且行且思考,归纳了地理校本课程开设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在实践中寻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杨燕 《地理教学》2005,(2):24-26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奉若神明”,对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章节、逻辑体系乃至观点不敢作丝毫调整变更,而新课程强调,教材是“教学材料”,而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教育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获得了许多饱含深情的美好称谓:“园丁”,“春雨”,“人梯”,“灯塔”……在所有比喻中,最高层次的称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一直是我们地理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只教不研,教学固步不前,乏味而无效;只研不教,研究脱离实际,难于被接受和采纳,更得不到推广。地理教学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学,中学地理教师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并从教书匠提升到科研型教师,这不仅是目前“园丁工程”教师教育所关注的课题,而且是每一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地理教学时,教师较多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特点等因素,而对学校文化这一因素容易忽视。从物质与空间来看,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从关系与文化来看,学校更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合作组织。如何汲取学校文化“沃土”的营养来促进地理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蔡清辉 《地理教学》2010,(4):34-36,26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力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佛山一中地理科教研组经过几年的实践,基本形成了《天文入门》、  相似文献   

19.
肖文燕 《地理教学》2010,(10):35-36
一、初识“水学校” 2008年国庆前夕,学校领导唐主任告诉我:学校在工作安排中把我列为“水学校”乡土教材低年级组的编写人员。什么是“水学校”?这个工作要做什么?怎么做?我脑子里全是问号。因为8月四川片区教师培训时,学校没有派我参加。向唐主任请教,我了解到“长江水学校”是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20.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地理新课程不仅建立了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还倡导教师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发出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