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Mann-Ken dall方法及复Morlet小波函数等方法,对韶关市1956-2011年暴雨的逐月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分析了初终日变化及暴雨的持续天数特点,结果表明:韶关市每年每个月均会出现暴雨,但主要集中在3到10月,暴雨日数具有双峰型特征,主峰值在6月,次峰值在9月;大暴雨日数具有单峰特征,峰值出现在6月.年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的年份多达11d,最少的只有1d.小波分析显示,暴雨频次存在准9年和准28年的周期震荡,未来几年仍处于暴雨多发期.韶关市暴雨具有初终日提早等特点,且与年降水量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增城市近52年来暴雨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增城市国家气候基准站1959~ 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52年来增城市暴雨日数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并分析了暴雨日数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结果表明:增城市每个月都可能出现暴雨,但主要集中在4~9月,暴雨日数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增城市年平均暴雨日为8.8d,暴雨的平均强度为79.8 ...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6–2016年南川国家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川降水的年内分布及次季节变化和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年际、年代际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川降水的年内分布差异大,降雨量峰值出现在6月,月降水强度最大在7月;南川的降水具有明显的次季节变化,且准双周变化信号(10–25天)大于低频季节内振荡(25–90天);南川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与年降雨量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暴雨出现在3–11月,其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年平均暴雨日为2.5d,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线性趋势不显著;暴雨日总降水量在1966–1994年存在10–12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在1996–2016年主要存在13–15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在1976–1984年还存在2–4a的年际变化信号;南川的暴雨特征量年际、年代际变化大,但没有显著的升降趋势,说明南川暴雨的总体气候特征是比较平稳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6—2016年南川国家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川降水的年内分布及次季节变化和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年际、年代际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川降水的年内分布差异大,降水量峰值出现在6月,月降水强度最大在7月;南川的降水具有明显的次季节变化,且准双周变化信号(10~25 d)大于低频季节内振荡(25~90 d);南川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与年降水量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暴雨出现在3—11月,其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年平均暴雨日为2.5 d,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线性趋势不显著;暴雨日总降水量在1966—1994年存在10~12 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在1996—2016年主要存在13~15 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在1976—1984年还存在2~4 a的年际变化信号;南川的暴雨特征量年际、年代际变化大,但没有显著的升降趋势,说明南川暴雨的总体气候特征是比较平稳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0风速线3个客观判据,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暴雨、切变线以及切变线暴雨。结果表明: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有30.2 d出现暴雨,有33.2 d出现切变线,22.0d出现切变线暴雨,切变线暴雨日数占切变线日数的近2/3,占暴雨日数的近3/4;6—7月江淮地区出现切变线和暴雨的日数有不显著的年际增长趋势,增长率比江淮切变线暴雨大一个量级,而后者的日数在近33年基本维持不变。江淮地区的切变线日数、暴雨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2000年前年际波动较大,2000年后年际波动较小。6—7月江淮地区的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三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在1981—2007年,江淮地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1995年前,6—7月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1995年后没有显著的周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4 d的周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不存在明显周期,切变线暴雨日数在梅雨期内稳定维持,且江淮切变线暴雨最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期内,说明梅雨期降水以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0风速线3个客观判据,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暴雨、切变线以及切变线暴雨。结果表明: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有30.2 d出现暴雨,有33.2 d出现切变线,22.0 d出现切变线暴雨,切变线暴雨日数占切变线日数的近2/3,占暴雨日数的近3/4;6—7月江淮地区出现切变线和暴雨的日数有不显著的年际增长趋势,增长率比江淮切变线暴雨大一个量级,而后者的日数在近33年基本维持不变。江淮地区的切变线日数、暴雨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2000年前年际波动较大,2000年后年际波动较小。6—7月江淮地区的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三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在1981—2007年,江淮地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1995年前,6—7月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1995年后没有显著的周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4 d的周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不存在明显周期,切变线暴雨日数在梅雨期内稳定维持,且江淮切变线暴雨最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期内,说明梅雨期降水以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0风速线3个客观判据,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暴雨、切变线以及切变线暴雨。结果表明: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有30.2 d出现暴雨,有33.2 d出现切变线,22.0d出现切变线暴雨,切变线暴雨日数占切变线日数的近2/3,占暴雨日数的近3/4;6—7月江淮地区出现切变线和暴雨的日数有不显著的年际增长趋势,增长率比江淮切变线暴雨大一个量级,而后者的日数在近33年基本维持不变。江淮地区的切变线日数、暴雨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2000年前年际波动较大,2000年后年际波动较小。6—7月江淮地区的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三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在1981—2007年,江淮地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1995年前,6—7月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1995年后没有显著的周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4 d的周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不存在明显周期,切变线暴雨日数在梅雨期内稳定维持,且江淮切变线暴雨最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期内,说明梅雨期降水以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8.
利用连州市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连州市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和逐月分布特征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连州市暴雨日的年际变化差异大,最多的年份达12 d,最少的年份则全年无暴雨日,主要集中在3-9月;暴雨日数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5月;大暴雨日数呈多峰型,7月份最多,4、6月份次之,且非汛期的3、10月份亦可能出现大暴雨;年平均暴雨日为4.6 d,暴雨的平均强度为73.3 mm/d,暴雨日数与暴雨雨量、年降水量呈很好的相关性。暴雨日数及暴雨雨量增加的突变点是1991年。暴雨频次存在准15 a和准27 a的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3—2012年连平县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连平县暴雨的逐月分布及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对暴雨的初终日变化及持续天数等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平每个月都有暴雨出现的可能,但主要集中在4—9月,暴雨与大暴雨日数均具有单峰特征,峰值都出现在6月。暴雨日的年际变化大,近50年来,连平县年暴雨中日数呈减少趋势,且与年降水量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取NCEP再分析资料的月平均850、200 h Pa经纬风u、v资料,分析了暴雨偏多年和偏少年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6月连平高空的高、低层环流对形成暴雨最为有利。而暴雨偏少年,前汛期各月连平高空通常没有明显的高层辐散及低层辐合异常,不利于上升运动及水汽输送的加强,这是导致这些年份持续性暴雨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用宝鸡市1957—2006年11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总结宝鸡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为暴雨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宝鸡暴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南多东少,大暴雨在宝鸡出现较少。②暴雨年代际变化呈现少一多一少一多的变化特点,现阶段为明显增多趋势,暴雨以0.28d/10a的速度增多;暴雨日数在2000年以前的年变化不大,之后明显增多。③暴雨出现于4—10月,7月最多,10月最少;大暴雨出现于5—9月,8月最多;暴雨的旬分布具有多峰值特点,7月上旬为最高峰值。④暴雨局地性强,单站暴雨占总数的5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