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牛民吉 《地理教学》2013,(22):22-25
正一、区域地理综合性备考支架1.区域地理综合性备考思路区域地理彰显着学科本质特点,它的命题思路吻合陈尔寿先生"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地为生"涉及区域中自然地理某个关键特征要素的纵向性考查,"人地协调"涉及人文地理某个关键特征要素的纵向性考查,"持续发展"则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2.区域地理综合性思维导图  相似文献   

2.
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跨世纪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西藏自治区国土规划》为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的跨世纪发展制订了宏伟的蓝图。在经济发展方面,《规划》重点突出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的双重目标;提出了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着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我们结合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资源背景和产业结构现状,详细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替与投资、科学技术、资源、环境支撑条件之间的关系,认为从目前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的财力及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规划中提出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双重目标的同步实现是较为困难的。建议西藏自治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稳步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以区内资源为依托的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随着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的协调状态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为此,本项研究选择了决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5大“公用性资源”并建立相应模型以评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协调状态。结果表明,在全国7大区中,以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5个区条件相对较优,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状态相对较差。人地关系对应分析表明,华东、华南、华中和华北4个大区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突出,其中华东区的情况最甚,目前当地实际人地关系压力系数接近6.8,高出全国均值水平33倍。尽管西北和西南的人地关系压力状态远低于其他地区,但是由于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的脆弱性,当地资源环境大规模开发同样面临严重挑战。作为全国资源环境基础最佳的地区,目前东北区的人地关系依然保有较大演进空间,这也是全国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最后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4.
地形条件约束下的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已经证明,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而区域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所以资源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所在,地形条件则是制约区域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为此,在假定区域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了地形条件和区域发展之间的机理关系,并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作为实例,利用图形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沿线地形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地形条件能够通过交通运输负担影响区域发展,地形条件简单的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承担的交通运输负担较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环境基础和地形条件,选择适宜于自身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避免发展模式的雷同,尤其山地丘陵地区应该选择物质流动负担较小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5.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地理学报》2019,74(8):1563-1575
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逐渐得以关注。本文构建了产业、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综合分析框架,该框架首先评价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重要性,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而分析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相互作用机制,明晰产业经济、人口规模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的关系;然后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为实现环境友好、资源有效利用前提下的最大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提供依据。西藏自治区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旅游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系统有着重要作用,成为支柱产业;不同发展情景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了资源环境限制下各种产业结构调整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可为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该框架的建立增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推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是一种特殊类 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关于区域资源和环境单要素的承载力研究, 国内学者进行了较多的评述, 本文主要 对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要素承载力及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认为, 目前国内外对城 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 ①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 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②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 综合要素承载力研究欠缺; ③资源环境承载 力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 ④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系统的开放性特征。针对这 些不足,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方向为: ①从综合多要素角度加强城市群开放系统承载力研究; ②充分重视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③注重科技进步、制度管理等人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④加强城 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度与定量测算方法研究; ⑤充分发挥复杂系统方法、GIS、RS 等先进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始终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选取2010年、2018年为时间节点,应用变异系数与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我国33个热门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区域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2)总体上,旅游资源、交通条件与接待设施显著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分异,首位影响因素由旅游资源转变为交通条件;交互探测显示优质的空气环境、完善的交通条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发展。(3)专业型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与政府调控的依赖显著提高;半专业型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主要驱动要素由区域经济转变为旅游资源、接待设施及交通条件为代表的旅游业基础要素;综合型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受创新能力、经济基础、政策支持的影响增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贾若祥  刘毅 《地理研究》2003,22(5):609-617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 ,目的是谋求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复杂性和相对性等特征。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资源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此 ,本文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 31个省市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 ,按照评价结果 ,全国共分为 6种不同类型 ,并得出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大体呈从沿海→沿边→中部→中西部递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桂山 《地理科学》1998,18(6):510-517
开放开发长江,建设强大的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加剧了该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本文综合分析了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组织结构分散。重大项目重复建设,区域发展的差异扩大以及生态与环境不断恶化等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张雷  刘毅 《地理学报》2004,59(2):311-319
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发动机,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的演进状态和趋势不仅决定着地区自身而且决定着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取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人地关系对应公式进行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的总体评价。评价的结果表明:第一,与中西部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的实际紧张状态严峻的多,人地关系演进系数达到了2.13 (表观);第二,在地区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中,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起着决定影响,其中尤以经济活动的作用最为关键,其贡献度达到75%;第三,未来人地关系状态的协调和改善主要取决于地区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的扩展和改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资源环境要素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决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5大资源,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相互协调状态进行了测算评价。结果表明:①甘肃省资源环境要素的自然禀赋状况薄弱,且要素空间组合结构不合理;资源结构的稳定性差,生态系统脆弱,尤其是水资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子。②目前,甘肃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较低,多年平均值为0.0337,然而,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加之本来脆弱的生态系统的硬性约束,未来人地关系协调状况将进入全面紧张阶段,到2020年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将达到0.2577。③区域发展政策的相应调整和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未来耕地养育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态区域法等方法,测算了河北省未来时期作物潜力总产,预测了人口数量,计算了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营养水平下2005年和2020年的耕地人口养育量,用耕地养育力指数揭示了人口养育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市的区域差异,提出了提高耕地养育力,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状态及其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西部地区的资源特点,在资源安全评价公式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状态和程度以及开发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目前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综合开发指标与东部和中部两地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考虑到西部地区相对脆弱的资源环境基础,这种开发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环境开发效益方面,目前西部地区只有0.43,这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缓慢和部门产出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西南人口占全国五分之一,其农业情况,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前景,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全局。近年来,西南农业发展缓慢,粮食短缺,形势严峻。本文着重讨论了西南农业发展中的四个主要问题: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为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大幅度增产打好基础。2.由于人口增长,粮食产需矛盾不断加深,增产任务艰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排除干扰,及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实现各省区不同水平的生产目标。3.进一步巩固和发挥经济作物、畜产品和生物资源的区域优势。4.把西南建成为国家强大的后续林业基地,改善环境质量,增产各种林产品。  相似文献   

16.
张雷  杨波 《地理研究》2018,37(8):1485-1494
资源环境既是人类诞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发育与成长的物质平台。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育最早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长期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资源环境要素综合与地理开发条件的集成分析表明:① 中国的资源环境本底及其开发条件总体上决定了国家人文活动的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由沿东南—西北走向的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三大区域组成;② 决定上述三大区域格局的关键不仅在于资源环境本底特征的差异,更在于地理开发条件的优劣;③ 这一资源环境基础的结构框架始终决定着国家人文活动空间格局的主体走向,无论是在农耕文明时期,还是在工业文明时期,国家人文活动空间的总体格局依然没有跨出资源环境要素构成及其开发条件所设定的门槛。  相似文献   

17.
西南季风对中国自然环境影响的区域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季风作为亚洲季风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自然环境也有较大影响。西南季风建立以后,因青藏高原高度不足以阻止西南季风这一深厚的大气环流系统,加之西南季风厚度随着山地尤其是横断山脉的上升而不断增厚、增强。南支西风急流的气旋性质对西南季风深入有引导作用,西南季风较东南季风活动性强,影响区域范围大,影响到太行山以西中国大部分地区。中更新世时,青藏高原隆升至海拔平均约3000m的高度,同时期也出现了第四纪最大冰期与最大温暖期,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西南季风厚度加大,西南季风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深化起到重要作用。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至现今的平均约4500-5000m的高度,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足以阻挡大部分西南季风进入西藏高原和中国内陆地区,西南季风影响范围退缩到长江上游以南的西南地区局部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在数据库建设中分别用于获取状态数据和确定变更靶区 ,而全球定位系统用于靶区的准确定位。该文阐述选择GPS机型的几个条件、GPS基准站设立的两个方法并明确了GPS测量方法。GPS数据在进入数据库之前要基于GPS数据处理软件和传统GIS进行数据转换和编辑。说明基于时空地理实体建立一个本质为TGIS的县级资源环境数据库及其完备的时、空、属性查询特点。同时结合空间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探讨县级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淡水资源紧张,国际河流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探寻中国学者对国际河流问题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基于CNKI数据库中1957—2019年的2391篇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Ⅴ等工具进行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河流领域的研究经历了探索起步、较快发展、全面增长、成熟发展四个阶段,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体研究力量集中于少数优势机构,跨地域、跨机构间的合作较少,机构间的联合攻关和合作网络有待加强;发文期刊从自然科学向综合社科领域扩散,国际河流问题研究的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特征日益明显;从地域范围上,中国西南、东北、西北三大地区的国际河流普遍受到关注,西南地区为持续重点关注区,西北地区关注热度明显上升。研究热点和前沿呈现“水电开发—次区域合作—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一带一路—澜湄合作”的演进特征,最近十年研究热点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和水生态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涉水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省区之一,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对维护国家边境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具有重大贡献。实现区域人地系统的协调优化既是云南省发挥上述功能的重要体现,又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云南省所辖各市州的区域特点,运用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其各市州"十一五"前中期(2006~2008年)阶段的资源环境基础、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以及人地关系状态,并以SPSS 16.0和ArcGIS 9.2两个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对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地图绘制,以揭示其人地关系状态及其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根据人地关系状态的空间格局,提出云南省区域人地关系空间优化的调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