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降水中δ^18O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我国东南部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大气降水中δ18O较高,东北和青藏高原南部的δ18O则较低。在我国,温度效应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度大陆内部,降水量效应则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这些地区明显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大气水线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与水汽在源地的蒸发以及水汽凝结致雨两个过程的稳定同位素分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夏、秋季大气降水中δ18O与水汽来源及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根据2005年8~10月在纳木错收集的降水样和相关气象观测,分析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关系,揭示不同水汽来源降水中δ18O与温度之间关系.观测期间水汽来源以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本地气团输送为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夏、秋季节历次降水中δ18O变化主导因素是水汽来源不同.远距离输送夏季风海洋性气团形成的降水δ18O值较低,而局地大陆性气团降水δ18O较高.对同源的降水事件,气温和δ18O值有一定正相关性,因而可能是次一级的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4.
南沙群岛潟湖沉积δ18O记录1670a来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概述了全球和中国近2ka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的概况,赞成努力建立2ka以来区域的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系列的主张.通过测试了采自南沙群岛永暑礁潟湖中的南永3井岩芯的高精度TIMS铀系年龄,分析了样品中底栖有孔虫茸刺距轮虫(Calcarina hispida)δ18O,计算了历史时期表层海水温度和气温,结果自330 AD以来可划分为4个凉和4个热的气候期,还细分出37个气候凉热波动亚期.气候波动的周期性很明显.首次提出了1条南沙群岛地区1 670 a以来的量化的高分辨历史气候温度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从WorldClim获得的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分析稳定同位素温度效应,研究发现最热季度的平均气温与中国62个站点同位素年平均值之间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R2=0.79)。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也就是采用温度作为辅助变量的空间插值算法——局部平均的简单克里金法(Simple Kriging with locally varying mean,SKlm),对中国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年平均值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得到了较高分辨率的中国降水中年均δ^18O空间分布图,该图能够较好地表现区域同位素变化模式,能够反映如降水汽团的来源、性质等的气候环境背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包括当地的纬度、地形、海拔高度等在内的局部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7.
基于2017年第9号台风"纳沙"和第10号台风"海棠"登陆前后福州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分别来源于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双台风期间福州降水中δ~(18)O值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双台风期间,δ~(18)O值变化范围为-2. 6‰~-17. 0‰,振幅达14. 4‰。2个不同水汽来源的台风影响期间,福州降水δ~(18)O的变化均呈现出3个阶段的变化特征,近似"几"字形。2个台风的前端和尾端降水δ~(18)O值相对偏正,平均值为-6. 9‰~-8. 9‰,接近福州夏季降水δ~(18)O平均值,受蒸发效应影响显著;而中端降水δ~(18)O值极端偏负,平均值分别为-13. 4‰和-12. 4‰,远低于福州夏季降水δ~(18)O平均值。研究发现,台风中端降水δ~(18)O值的极端偏负与水汽来源、水汽通道及降水量的变化关系较小,主要受"云雨区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高海拔区夏季风期间大气降水的δ18O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水中δ1 8O的分析表明 ,本区夏季风期间大陆性气团降水中δ1 8O值高于海洋性气团降水 ,同类型气团降水中δ1 8O与气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达索普冰川高海拔区高程效应明显的降水过程 ,δ1 8O的垂直变化梯度较小为 - 0 .1‰ / 10 0m。无高程效应特征的降水过程 ,可能与降水时的天气状况有关。同时地形对降水中δ1 8O随高程的分布有较大影响。达索普冰川区近东西向区域内降水中δ1 8O分布与高程效应一致 ,而近南北向区域内则与高程效应相反。 相似文献
9.
湘江流域中下游长沙地区不同水体中δ~(18)O、δD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10年在长沙地区所收集的降水、河水、泉水和井水水样资料,分析了取样期间不同水样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湘江长沙段水位和相关气象资料,揭示了降水中δ18O、δD因水汽来源不同而其表现出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由于降水降落于地表后,地表对降水滞留作用而使得河水、泉水和井水中δ18O、δD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降水中δ18O的波动幅度;在汛期,河水中δ18O算术平均值大于降水,在枯水期河水中δ18O比泉水和井水中δ18O要大;河水线(RWL)的斜率和截距与全球大气水线(GMWL)比较接近,说明该地区位于季风区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井水线(WWL)的斜率和截距比泉水线(SWL)要小,这表明降水入渗形成井水过程中经历的蒸发作用要比形成泉水要强,井水补给比泉水补给要复杂。这为今后研究该地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之间转换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掌握"三水"间转换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沿三条水汽输送路径的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和比较了沿三条水汽输送路径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沿南方水汽路径,低纬度地区取样站降水中平均δ^18O的季节差异较小。自曼谷起,降水中δ^18O的季节差异明显增加。沿北方水汽路径,郑州以西取样站暖半年与冷半年平均δ^18O的季节差异均大于零。随着经度的增加,降水中平均δ^18O的季节差减小。沿高原水汽路径,印度次大陆南部降水中的δ^18O相对较高,随着纬度的增加,降水中δ^18O逐渐减小。在翻越喜马拉雅山后,由于强烈的洗涤作用,降水中δ^18O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核心水源区。通过测定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集的降水样品中δ17O与δ17O值,分析了祁连山东部乌鞘岭大气降水中δ17O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水汽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水稳定同位素17O存在夏高冬低的变化特征;17O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而不存在降水量效应,17O与水汽压在干季呈现正相关关系。研究区大气降水的氧同位素降水线方程为:δ′17O = 0.509δ′17O -0.16,低于氧同位素全球降水线斜率;过量δ17O表现出夏低冬高的特点;综合分析氧同位素大气降水方程线和过量δ17O变化,发现该区域大气降水主要受局地水循环和大陆气团控制。祁连山东部地区主要受到西风和东南季风携带水汽影响,东南季风携带水汽对于祁连山东部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夏季。研究可提高对祁连山区降水同位素演化的认知,为寒旱区同位素水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希夏邦马峰索普冰川高海拔区夏季风期间大气降水的δ^18O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中δ^18O的分析表明,本区夏季风期间大性气团降水中δ^18值高于海洋笥气团降水,同类型气团降水中δ^18O与气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达索普冰川经拔区高程效应明显的降水过程,δ^1、8O的垂直变化梯度较小为-0.1‰/100m。无高程效应特征的降水过程,可能与降水时的天气状况有关。同时地形对降水中δ^18O随高程的分布有较大影响。达索普部川区近东西向区域内降水中δ^18O分布与高程效应一致,而近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大气降水δ18O的特征及水汽来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2005年各月在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CHNIP)位于西北地区的阜康、策勒、临泽、海北、沙坡头、长武和安塞观测站点收集的降水样品,对其中的同位素的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所建立的局地大气降水线方程δD=7.05δ18O-2.17,反应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局地气候特点.降水δ18O的温度效应显著,而降水量效应只在夏季(6-8月)间存在.δ18O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西北地区的大气环流背景.应用瑞利分馏模型及动力分馏模型对阜康-安塞沿线降水δ18O的定量模拟结果,揭示了西北地区降水水汽的分馏主要以动力分馏为主,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历经了一定的二次蒸发过程,其降水水汽中也混入一定量的由局地再蒸发的水汽.此外,利用西北地区在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GNIP)中的乌鲁木齐、和田、张掖、兰州、银川和西安6个站点的长时间序列的δ18O与降水量、温度等气候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可以对降水δ18O进行定量估算;基于乌鲁木齐站点12年的δ18O资料对该地区的温度拟合,为历史气候的定量恢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中δ18O 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2005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拉孜、奴各沙、羊村和奴下4个站点降水中的δ18O变化,揭示了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显示,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中δ18O季节变化明显,高值出现在季风降水之前的春季,而低值出现在季风降水季节,其间降水中δ18O具有明显的"降水量效应";从空间上看,降水中的δ18O从下游至上游递减,造成这种分布特征主要是由于"高程效应"以及水汽远距离输送导致其中的18O被贫化的结果.经计算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中δ18O由于"高程效应"造成的递减率为0.34‰/100m,而水平方向上自东向西由于水汽远距离输送造成的递减率为0.7‰/100km.从季风期间大范围的降水过程来看,降水中δ18O的空间变化主要受"降水量效应"制约.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长季节光照强度和温度对柠条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表观光合速率在夏季高于秋季并随光照强度增加递增,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饱和光下的CO2补偿点夏季高于秋季,而呼吸作用和叶绿素的含量则较低。这表明秋季叶片光合速率降低与叶绿素含量无关,除部分受呼吸作用影响外,可能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表观光合速率和真光合速率在25℃时最高,随处理温度升高迅速递降,而呼吸速率则递增。延长温度的处理时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幅增大,秋季比夏季明显。这些结果表明,柠条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温度敏感而不耐高温。 相似文献
16.
采用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来源与运移机理,通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区,对三工河流域四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测定了其稳定同位素(δD、δ^(18)O)的含量,分析了非饱和带土壤水稳定同位素沿土壤剖面的垂向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内非饱和带中的土壤水在入渗的同时经历了明显的混合作用,荒地土壤水比耕地受蒸发作用影响更强烈,荒地蒸发影响深度为1.2~1.6 m,耕地蒸发影响深度为0.8~1.2m;荒地与耕地土壤水中氢氧同位素在垂向上呈现旋回变化,每个旋回经历了一次新水入渗补给的过程,即新水入渗与土壤老水混合-土壤水氢氧同位素逐渐变小直到贫化极值-地表入渗补给结束,土壤水向下运移并逐渐与土壤老水混合同时受蒸发作用-同位素逐渐富集直到土壤老水本底值;耕地土壤剖面补给水δD值为-112.93‰^-102.58‰,荒地土壤剖面补给水δD值为-111.07‰^-94.44‰,比地下水、地表水同位素值更贫化,可见土壤水中的补给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灌溉水入渗地表后,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很难向非饱和带深部运移对地下水补给,节水灌溉方式改变了绿洲内土壤水入渗补给机制。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厘定绿洲内垂向补给量,准确评价三工河流域水资源量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δ~(18)O variations;;ice core;;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meridional wind;;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8.
lintroductionOceanandatmospherearetwoimposestmembersinclAnahcSystem.Thesea-airinterachon.showedbyfileglobalq'cleonthebasisofthemoist'Ureandenergy.formstheSynophcandclAnahcprocessesofthet!ariousspahalandtempolalscalesovertheealth.Thetheorehcanalysesshot'-thatthemostimportantph}'sicalprocessisnon-adiabahc11eatingforthelong-termatmosphericProcess.Themtalmtunheatsoufceonaleealth--oceanwhuencestheAnospllerebymeansoftilevariahonofitSseasaucetemperature(SST),andthereforechangesthetranSportahonof… 相似文献
19.
以南沙群岛永暑礁的现代滨珊瑚YSL24(生长时间为1985—1999年)与YSL2A(生长时间为1971—1999年)为材料,通过对其骨骼开展高分辨率的Sr/Ca、δ18O和δ13C分析,探讨其对极端高温事件的响应特征。有记录表明,1971—1999年,南海南部在1973、1983和1998年发生了极端高温事件,滨珊瑚骨骼Sr/Ca序列清楚地记录了这3次高温事件,其相应条带Sr/Ca周期数值显著低于序列其他年份。而δ18O对高温事件的响应不太明显,其原因可能与δ18O序列同时受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有关。δ13C在这3个高温年份均在夏季发生了异常负偏,应该是由高温胁迫下共生藻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所致。因此,珊瑚骨骼的Sr/Ca和δ13C对南沙群岛高温胁迫具有明显的响应,可作为记录过去白化事件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8年9月~2016年8月Aqua MODIS和CloudSat卫星数据,筛选出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同时将其分为4个区域讨论,得到关于该地区降水冰云4个季节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的人工影响天气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个地区的降水冰云在夏季的发生率都较高,且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从整个地区看来,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的云顶高度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云顶温度的最小值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在春夏秋3季均以单层云为主,而在冬季则以双层云为主;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的类型按春夏秋冬分别为7种、7种、6种和5种,且在夏季该地区的降水冰云以深对流云为主(占48.3%),而其他季节以雨层云为主;京津冀地区降水冰云微物理量(包括冰水含量、粒子数浓度、粒子有效半径)主要分布高度分别为0~13.5 km(春季)、3.5~17.0km(夏季)、1.0~14.0km(秋季)、0~11.0km(冬季)。冰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和粒子数浓度的分布高度和最大值均在夏季最高,但粒子有效半径在秋季最低,冰水含量和粒子数浓度在冬季最低。这3种微物理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夏季在京津冀各分区较为一致,都呈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