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襄阳市国土空间格局的功能分区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三生"空间定量测度分类模型,将襄阳市国土空间格局的功能分区,划分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产-生活空间6种类型,对各项分类结果进行统计数据和形态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襄阳市国土空间格局以生态生产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为主,覆盖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城市。  相似文献   

2.
下龙湾西岸是越南北部沿海的养殖大区,随着水产养殖用地规模的逐渐扩大,周边三生用地(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受到影响。本文以下龙湾西岸的5个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利用1990、2000、2010、2015年4期无云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采用分类回归树方法,对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通过土地利用净变化量、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养殖塘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对三生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5年间,养殖塘面积呈“单峰”式先增后减变化,净增加66.65 km2,2000年面积为156.65 km2,较1990年面积增长113%,2015年较2000年面积减少11%。总体呈现数量上“北增南减”、速率上“东快西慢”的面积变化特征。②养殖塘转入面积中,生产用地对养殖塘转移面积占31%,生活用地占4%,生态用地占65%。空间格局整体以白藤江及陆地中轴为界线,呈南北分区、东西分界的转入转出规律。③养殖塘占用生活用地7.24 km2,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2为0.46;养殖塘分别占用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55.14、115.14 km2,并与两者成负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6和-0.81。由此可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养殖塘时空变迁对土地资源的规划配置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州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三生空间识别方法数据依赖性强、计算过程复杂及三生空间评价指标繁多,指标间存在交叉、重叠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影像分类与土地功能评价相结合的三生空间快速识别方法,并从扩张规模、空间分布及作用关系3个层面构建了一套三生空间演化特征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徐州市2000—2019年的三生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徐州还有很大的城市发展空间和潜力;徐州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正逐年提升,但仍处于基本协调阶段,生产与生活空间协调性最差,其中,丰县和沛县的生产与生活耦合协调度最低,因此未来徐州应重点解决该地区生产与生活空间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空间数量、质量和结构3个维度构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效果评价方法,以肥东县古城镇范店社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为研究区域,系统分析平原农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效果。结果表明:(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空间组织重构、要素重组和结构重塑,在空间数量、空间质量和空间结构关系上实现“三生”空间格局优化;(2)“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效果受生产空间格局优化效果影响较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考虑优化生产空间为重点;(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聚焦“三生”空间格局的优化,可以实现生产空间低值低效、生活空间无序空废、生态空间无序污损等问题的整体解决。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城市群之一,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大家关注。选取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9月份8 d合成的MODIS温度产品,经过云检测与剔除,按照均值-标准差方法对热岛强度进行分级,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夏季热岛效应的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空间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形态由"Z"字型向"W"字型格局转变;2000~2005年,长三角地区强热岛与正热岛数目增长最快,2005~2015年强热岛与正热岛总数增长率持续减缓;上海的强热岛面积一直最大,扬州、镇江、宁波等城市热岛效应呈现波动增强,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呈现波动减弱。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是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为研究区,以2010年、2014年、2016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技术手段,基于景观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趋于减小趋势,且变化均发生在斑块密度高和斑块边缘地区,土地利用的整体空间格局趋于稳定;耕地分布密度大,均匀分布在研究区内,而建设用地分布密度小,主要集中分布在"十"字型的横向部位,呈现出中部多、四周少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成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县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松滋市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利用CA-Markov模型并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制因素,预测松滋市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运用4 km×4 km的网格模型采样,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进行插值,引入密度分割法进行归一化等级划分,利用GIS工具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制作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级图,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风险动态评价,揭示生态风险变化趋势。模拟预测及评价结果显示:1松滋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逐步升高趋势,由2000年的21.95升高到2020年的88.53,分布以中部及南部较高,西部及东北部较低。32000~2020年分级结果主要以低风险、较低风险及次中风险为主,特高风险区域逐渐增多,生态风险等级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呈圈层分布,且距离越远生态风险等级越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SCS-CN福州城区内涝风险空间划分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城区为研究区域,假设2 h降雨量为100 mm,基于SCS-CN产流模型分别对2010年、2013年、2015年及2018年的福州5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计算其地表产流强度的空间分布,并对整体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基于行政单元与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成灾风险空间划分。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具备一定的防灾减灾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年、2005年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GIS技术为数据分析平台,构造了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同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了变量空间化,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编制了武汉生态风险程度分布图,以分析解释研究区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显示:2000年、200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水平分为3个层次,广大的植被和水域集中分布区域属于低生态风险区,城市建成区和靠近城市建成区边缘形成中度生态风险和生态风险相对较高的分布区域。5 a内各个等级分布的空间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城镇用地扩张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之间存在空间上的关联性与冲突性,为探究城镇扩张适宜性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耦合关系,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2001、2007和2014年3期ETM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高程、坡度、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道路交通网络数据等构建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从自然环境因素与区位条件因素两大方面构建城镇扩张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获取武汉市城镇扩张适宜性分布特征,采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构建武汉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从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演变特征两个维度研究城镇扩张系统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广安市为研究区,主要依据遥感数据源,以公里网格为评价单元,基于理想点模型,从生态本底、生态结构、生态效益及生态胁迫4个准则层14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用德尔菲法(主观法)和熵权法(客观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值。然后根据以理想点模型计算的结果对土地生态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并提取了土地生态质量的主控因子,根据热点模型对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与主控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广安市2000、2005、2010、2015年的土地生态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为土地整治部门提出了有效的土地生态质量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以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采用1990-2015年6期TM/ETM影像数据,运用RS/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扩张类型、扩张弹性等指标,系统分析了近25年来三大城市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均呈快速扩张趋势,空间上扩张强度表现为西安>乌鲁木齐>兰州。2)三大城市扩张类型均以边缘式扩张为主,其次为内填式,飞地式扩张面积最少。3)西安市土地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兰州市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速度呈均衡发展趋势,而乌鲁木齐城市扩张弹性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2015-2017年AQI日均值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数学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析了新疆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从而直观地描述了大气污染地域分布差异;利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全区大气污染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表明,新疆空气质量月、季节演变呈周期性U型波动规律,地区大气污染存在"南高北低"的显著差异;2015-2017年主要污染区域格局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受地形影响,地区空气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结构,空间集聚与分布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4.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时空变化规律的问题,该文将GIS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选取2000年和2010年的15个能够反映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采用熵值法系统地测算了河北省136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依然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并已形成"一线+两点"的经济空间格局;2000—2010年,Moran指数不断下降,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的县域数量与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河北省县域经济集聚效应减弱,经济发展渐趋均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千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遴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关键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在考虑空间数据自相关性影响的基础上,综合利用GIS空间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2005年千河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三种主要地类空间分布概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较为理想,且不同驱动因子对不同地类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千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千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遴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关键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在考虑空间数据自相关性影响的基础上,综合利用GIS空间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2005年千河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三种主要地类空间分布概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较为理想,且不同驱动因子对不同地类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笔者将景观生态学、遥感蒸散计算技术等应用于流域生态耗水研究,先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2005年的4期遥感数据,研究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对流域景观生态进行分区。然后利用MOD IS数据和平流干旱模型,计算2005年生长期蒸散分布;再结合流域水资源评价成果,计算景观生态消耗的水资源、不可控水资源和可控水资源;最后又结合规划目标,对白杨河流域生态保护系统2020年与2030年生态需水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弄清了流域景观生态对象、功能、格局和过程、弄清了其消耗的水资源类型、数量和时空分布,为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珠海市斗门区2010—2015年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评价为例,采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构建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模型对斗门区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斗门区2010—2015年用地呈先增后减的倒“V”形趋势,城乡建设用地、自然保留地、农用地等地类规划实施情况较差;规划实施综合评价分值介于0.40~0.61,呈现“S”形上升变化趋势,生态用地总量减少,景观多样性承受一定压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生空间功能角度出发,融合多源地理数据建立了三生空间分类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顾及空间交互特征,建立了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体系.以武汉市为例,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的三生空间格局进行了识别,并对该区域的宜居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武汉市中心城区三生空间的总体配置不均匀,空间上呈现出生活空间中心聚集、生产空间四周分散、...  相似文献   

20.
结合土地环境演变的空间、时间和属性特征,以"天—地—生"要素框架为研究模式,进行土地环境影响要素时空数据组织方法研究。基于"天—地—生"模式的土地环境要素时空数据模型表达了土地环境天、地、生要素的时空逻辑关系,反映了影响土地环境演变的多维要素之间的多层次关联关系,并能减少数据访问的复杂度,又确保地理实体对象中影响要素间的有机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