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信阳地处淮河中上游,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境内气候复杂,暴雨灾害频繁。在2003年汛期(6~8月),接连出现的强降水,引发了淮河流域自1991年以来的又一次大洪水。信阳境内绝大多数的大、中型水库超汛期限制水位,淮河水位猛涨,王家坝超保证水位,两次分洪,造成了严重的汛情。  相似文献   

2.
200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维国  章建成  李想 《气象》2008,34(7):68-74
利用淮河流域实测降水资料和水文资料,分析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大洪水期间的降水时空分布、气候统计特征以及水情特征,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7年淮河流域汛期强降水过程集中在6月29日至7月26日,强降水主要分为四个时段,淮河干流四次洪峰对应着4个强降水阶段,累积降水量越大,相应的流量越大,洪峰水位也越高.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少于1954年,和2003年基本持平,但淮河中上游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从而导致了淮河流域出现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相似文献   

3.
2007年淮河暴雨洪涝的气象水文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和水文资料, 分析了2007年淮河洪涝期间的气象水文特征, 探讨了淮河暴雨致洪原因。结果表明: 2007年淮河入梅后经历了7次暴雨和大暴雨过程, 其中导致淮河洪涝的强降雨主要出现在2007年6月29日—7月10日的4场强暴雨过程。大尺度的环流分析表明:淮河的强降水出现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相对稳定的梅雨形势下, 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对于强雨带的建立影响最明显; 淮河干流的水位流量变化呈现出上游水位高, 汛情严重的特征。王家坝的水位经历了两次快速上涨后超过保证水位, 水位的变化与淮河强降雨、尤其是淮河上游强降雨过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与历史上淮河洪涝年比较发现:2007年淮河梅雨期的总降水量低于历史上淮河洪涝年的1954年、1991年和2003年的降水量, 为历史第4位; 淮河干流的水位则超过了1991年和2003年, 为历史第2位, 上游降水量大导致了淮河出现1954年以来的高水位。  相似文献   

4.
1998和2010年长江流域汛期洪涝成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陶玫  蒋薇  项瑛  买苗  肖卉 《气象科学》2012,32(3):282-287
1998年和2010年长江流域均出现区域性大洪水,水位均超警戒线。2010年长江上游嘉陵江、岷沱江流域支流渠江发生超历史性洪水,虽然江苏省沿江地区汛期降水量正常略多,但汛期有降水较集中的时段,上游客水和江苏省的强降水时段叠加,造成长江下游超警水位。对比分析了1998年与2010年夏季长江流域区域性洪涝的的成因,这两年,前冬都表现为厄尔尼诺事件,而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虽不同,但南海夏季风都明显偏弱,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偏强,位置明显偏南,冬季积雪偏多。  相似文献   

5.
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和水情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2007年6月19日~7月23日淮河流域167个测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和水情特征进行分析,并与2003年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天气集中于6月19日~7月23日,期间共经历了10次暴雨过程, 2007年总降水量和水位都超过2003年同期,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期间王家坝上游的面雨量大于2003年,下游的面雨量和2003年持平。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雨情的重要特点是:雨带稳定,前期强降水过程的降雨中心基本上出现在淮河支流分布比较密集的淮北地区和上游地区,致使淮河流域底水明显增加,是后期强降水导致全流域性洪水的主要原因。造成淮河流域降水稳定持续的重要原因是副高稳定、位置偏南,冷空气活动频繁等。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5~2003年信阳气象资料和地质灾害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预报模式.该预报模式成功地预报出2004年汛期的两起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7.
淮河洪峰与致洪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气象与水文角度, 首先研究淮河关键地段(王家坝)水位变化规律和洪峰出现的特征, 并从数理统计理论上对超定量出现次数和洪峰数值进行了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检验, 然后求出淮河洪峰遵从的概率分布, 并定性和定量地给出超定量大小与超定量历时关系。最后,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分析, 指出洪峰出现与淮河致洪暴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松花江汛期水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59-1998年黑龙江省13个站的降水和松花江水位资料,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松花江汛期最高水位进行模拟和专家网络训练,并对1996-1998年松花江水位进行了预报,预报效果良好,并与逐步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1998年松花江发生超百年大洪水,预报水位119.69m,与实况(120.89m)仅差1.2m,在1999年和2000年业务预报中也准确预报松花江出现枯水位。该方法可在业务预报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精细化的气象监测预测手段,应用先进的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了一个基于GIS、空间分辨率可达1km ×1km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预报产品的制作、发布、服务的自动化.2006年和2007年汛期业务使用效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准确的捕获了2006年、2007年汛期发生在山西省境内的9次气象因素地质灾害,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淮河大水年的地热涡活动特征及预测途径探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通过对2003年地温场的演变形势分析,讨论了引发2003年汛期淮河大水的主要原因。指出:冬季淮河流域有地热涡活跃和缅甸北中部或我国西部中段有6.5级以上强震发生是淮河发生大水的两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对1998年发生在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及成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分析了汛期水位变化的特点,划分了主要降水阶段和暴雨过程,讨论了水位变化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指出,1998年夏季嫩江、松花江水位具有最高水位异常偏高、水位涨幅大和超过警戒水位日期早且时间长的特点;造成洪涝的直接原因是夏季降水量异常偏多,暴雨、大雨在嫩江流域反复出现;水位主要受流域内的降水影响,影响的时间和程度与降水位置与流域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低纬高原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丽  曹杰  何大明 《大气科学》2011,35(3):435-443
利用位于低纬高原主体的云南省境内94个台站1961~2008年汛期(5~10月)的逐日降雨量资料,以≥25 mm为标准,研究了近50年来低纬高原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低纬高原区汛期强降水事件气候平均的空间分布与年总降水量的分布一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末...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5~2003年信阳气象资料和地质灾害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预报模式。该预报模式成功地预报出2004年汛期的两起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4.
统计湖口站1951~2001年的水位资料,了解鄱阳湖高洪水位变化特点。以汛期多雨年与少雨年6月上旬~7月上旬500 hPa平均高度距平图,分析江西汛期降水异常与西太平洋副高季节活动有关,特别是与副高第2次稳定北跳过25°N的早晚有关:凡汛期多雨年,其候平均脊线北跳过25°N一般偏晚;凡少雨年其候平均脊线北跳过25°N一般偏早。从高洪水位与江西暴雨的关系,以及青藏高原夏季热力状况可能对江西汛期降水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对鄱阳湖高洪水位进行预报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阳江洪峰与强降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1964-1999年水阳江水位和雨量资料,分析水阳江水位、面雨量变化规律和洪峰出现特征。结果表明,6月平均面雨量为241.5mm,7、8月平均面雨量分别为186.5mm、155.7mm。宣城出现13次超警戒水位过程;新河庄出现25次超警戒水位过程,且连续超警戒水位日数长。洪峰出现前一周为连阴雨天气,一周平均面雨量为164.5mm。季内日面雨量存在60天周期变化现象,新河庄日平均水位存在60-120天周期变化;1999年宣城日平均水位的小波分析结果为60天周期变化,与新河庄日平均水位功率谱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2013年进入主汛期以来,黑龙江境内洪水肆虐,洪魔张狂。黑龙江干流发生1984年以来最大洪水,其中黑龙江嘉荫至萝北江段发生195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萝北江段发生1952年有水文资料以来最大洪水,同江至抚远江段发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松花江干流、嫩江干流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乌苏里江下游发生了1971年以来最大洪水。  相似文献   

17.
基于HBV模型的淮河流域洪水致灾临界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燕宇  田红 《气象》2015,41(6):755-760
根据流域暴雨洪水致灾机制,文章提出了考虑前期基础水位的动态致灾临界雨量指标,并以淮河上游地区为例,基于HBV水文模型建立了降水-流量-水位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确立了临界雨量确定的方法流程.首先基于历史水文数据率定和验证模型,得到适用于研究区的最优化模型参数,然后构建洪水上涨期水位流量关系,最后以是否达到致灾水位为标准,通过模型试算并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反推出致灾临界雨量值.在淮河上游地区的研究中,利用2002-2009年逐日气象水文数据对HBV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检验,并针对洪水过程进行了参数优化,经过率定后HBV模型对王家坝以上流域具备较好的适用性,对典型洪水过程模拟的确定性系数和NASH效率系数均在0.8以上;根据王家坝站实测流量水位数据,构建了概化的单一关系曲线;结合HBV模型和水位流量关系得到了王家坝以上流域的动态致灾临界雨量指标,临界雨量值随前期基础水位升高而减小,并且随着前期水位的变化,临界雨量值呈现了明显的非线性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入汛前期,我省降水大部偏少,各地汛情相对平稳.进入6月份以后,暴雨频繁,其中6月11—24日和6月29日至7月8日出现了两次降水集中期,江河湖库水位猛涨,赣北、赣中出现了大范围洪涝.然而,由于防汛部门利用了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决策正确,调度得当,在汛期雨量和83年相似的情况下,确保了大中型水库安全和铁路畅通,减少了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9.
孙玉桂  盛家荣 《气象》1980,6(12):17-18
“冻大水大”这条谚语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谚语的含义很清楚,如果冬天气温低、结冰厚,则汛期雨水多,发大水。 为了验证这条谚语,我们首先依据史料,对淮河一千五百年来16次封冻进行了分析,发现16次封冻均伴随沿淮、淮北发大水,从而证明这条谚语在历史时期还是可靠的。然后,我们根据本站历史资料,用多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4—9月的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80%,中东部主要雨带的位置随着季节的进程南北移动,进而影响中东部地区旱涝分布格局。2020年汛期(3月28日-9月8日),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异常复杂,随着夏季风的加强,主雨带向北推进,受降水量偏多影响,我国中东大部地区出现了阶段性的洪涝,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松花江、太湖流域的降水量均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长江和黄河流域6—8月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淮河和太湖流域为次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