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地震仪中动圈型换能器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换能器。动圈型换能器输出电压与被测量物体的速度成正比,不能直接表示出被测物体的位置或位移量。在地震仪器中应用电容换能器则是最近几年的事。电容换能器不但换能输出电压与被测物体的位移成比例,还能直接表示出被测物体的位移量或位置。  相似文献   

2.
SS—Y型短基线伸缩仪及其标定装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SS-Y型基线伸缩仪总体设计思想、整体结构和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及台站试验情况,试验表明,,由于使用含饴特种因瓦棒、(为基线)和高灵敏度的换能器、精度超微量标定平台以及有效的操作系统,在缩短基线的条件下,保持了高精度与高稳定性,在NS分量不大于6m, EW分量不大于10m的基线上,能记录到清晰的应变固体潮汐、其观测精度优于现有台站的观测水平,并彻底地解决了石英管炸裂、汞泄漏污染现象,同时,智能化记录控制器提供了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各向异性介质中扭转波分裂的初步实验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室可以产生两种振动模式的横波,一种是剪切振动,另一种是扭转振动.本文利用扭转换能器观测了扭转横波在各向异性样品中的传播特性.实验表明,无偏振方向的扭转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会以两种不同速度传播,并出现波的分裂现象,其快慢波的速度值与剪切横波的快慢横波速度一致.用扭转波换能器接收时,快慢扭转波的波形振幅不受各向异性方位影响,表现为无方向性.通过两块不同来源的均匀各向异性样品,用实验观测方式初步揭示了各向异性介质中扭转波的一些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4.
陈立军 《地震》1993,(2):55-60
本文运用经典的小孔流速模型及其开放系统的流体力学理论论述了动水位观测原理,证明A—B系统是一种机械换能器,其“水位”随时间t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主井内的应力状态,而其“流量”则是主井内的真正流量。文中还述及改进动水位观测系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三河尖煤矿建立了覆盖全矿井的KZ-1型微震监测系统,通过地面监测主机向井下各测站发时间同步校时信号,用GPS秒号起始去同步各个测站下位机时钟,保证了各测站之间相对时间精确度.KZ-1型微震监测系统的拾震器设置了双换能器,且各有一个独立的磁回路,通过地面监测主机向拾震器标定换能器发标定指令信号,信号检测换能器再将输出信号上传至监测主机,实现了即时定量标定.标定信号的应用使KZ-1型微震监测系统具备整个系统检测功能,包括灵敏度、频响特征以及各测站的时间同步误差.  相似文献   

6.
DSQ型水管倾斜仪是“九五”期间推出的数字化地震前兆仪器,本文介绍了一些如何调整换能器的电压灵敏度及调整中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7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的“换能技术专题讨论会”所收到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内容包括: 电能类型的动圈换能器、压电晶体换能器、参量类型的电容换能器、电感换能器、电阻换能器等,以及它们在测震、地应力、地热、地形变观测中和振动测量中的应用;这次会议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地震战线在换能技术及其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互通了情报,交流了经验,并讨论和研究了共同关心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军  胡恒山  程希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5):1333-1340
针对声波测井中采用的柱状薄圆管压电换能器,提出一种研究换能器响应的解析方法.该方法考虑了轴向与径向振动之间的耦合作用,导出置于耦合液体中压电换能器径向位移满足的微分方程和频域传递函数,比较分析了不同激励源作用下换能器的位移响应特性.利用波数域实轴积分法,计算了换能器在弹性地层井孔中激发的声场,研究了不同地层中的波形差异.与前人在假定声源强度的模型下只能求出波场的相对幅度不同,本文得出在一定激励电压作用下换能器在井孔中激发声场的幅度值.这为说明声波测井响应信号的强弱及仪器的声系设计提供了依据,对估计动电效应测井信号的强弱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钻超声成像测井通过钻铤的旋转实现周向扫描成像,为了提高随钻超声成像测井在周向成像测量的方位覆盖率,需要安装多个换能器同时进行测量,换能器的响应不一致则会产生错误的成像测量结果,本文通过实验测量的方法对随钻超声成像测井换能器的响应特性进行研究.实验测试系统主要由高精度定位控制系统、PXI采集系统、针形水听器、OLYMPUS 5077PR信号源、信号转换器、载物台、示波器等构成,是一个具有4自由度的小型声学定位测控系统.实验主要包括超声换能器的轴线声场测量以及指向性测量.对超声换能器的轴线声场进行测量,得到了换能器的远近场临界距离和幅度响应特性,实验表明换能器远近场临界距离在3.25 cm附近,各个换能器的幅度响应特性一致性较好.通过对换能器指向性进行测量,表明3 dB角宽大致在12°左右,换能器具有较好的聚焦特性.该研究提供一种评价超声成像测井换能器的有效方法,为仪器研制过程中的换能器匹配选择提供依据,可为超声成像测井仪器的研制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法林  林峰  陈文辉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387-399
分析了石油勘探中采用的薄圆环压电换能器的瞬态响应,研究了它的等效电路并确定了电压激励信号与换能器瞬态振动之间的转换函数。利用留数定理,推导出了在两种类型电压信号激励下,薄圆环压电换能器声源函数的时域及频域的解析式,同时真实地表示了薄圆环压电换能器的实际声源函数。选择合适的压电材料和周围的耦合液体,可以改善发射声波信号的质量.在一定发射功率条件下,保持换能器的几何尺寸不变,降低换能器的共振频率,从而能增加声波测井仪的探测深度和随钻测量(MWD)声纳导向系统的测量距离。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流体观测方法记录到的汶川大地震同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巨大地震中,北京地区的一些流体观测仪器记录到了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次强烈地震对北京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系统搜集、整理归纳了该次巨大地震引发的北京地区流体观测仪器记录到的同震响应信息,将北京地区的流体同震现象进行概括,然后分析了数字化流体分钟值观测资料同震效应的表现形态及其变化特征,验证了新安装的一些数字化流体观测仪器的可靠性、灵敏性,对相关流体观测仪器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ADP数字地震前兆综合观测台网系统的功能与结构。ADP系统已在广东省地震局连续运行,满足前兆台网综合化、数字化、自动网络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建设完成后的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的整体功能,以及各种前兆观测手段在全疆的分布情况,给出了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整体结构,数字地震观测仪器的基本信息、前兆观测数据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数字地震观测的传递函数由反馈地震计和地震数据采集器的传递函数合成。地震数据采集器的传递函数主要用数字算法生成,其精度可以做得很高。反馈地震计是机电一体化的模拟传感部件,其传递函数的精度和稳定性均欠佳。尤其是由反馈地震计生成的主导二阶极点,对应传统地震观测的周期和阻尼两个重要参数,其精度和稳定性往往较低,不利于地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以四川地震观测的标定数据为例,说明数字地震观测传递函数的精度和稳定性急待改进。  相似文献   

16.
介绍新疆地震观测台网发展过程,包括台站建设以及观测设备的更新和发展。观测设备在历经模拟和数字化阶段发展后更加智能化,能够实时、准实时进行数据传输,有效提高了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台网的监测能力。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台网的服务对象不同,地震观测设备和仪器参数、选址条件等也不同,但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地震观测设备不断完善更新,测震宽频带仪器包含强震仪器频带范围,2类台网记录互为补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异常调研是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条例的基础环节,准确识别地震地球物理异常是地震预报科学难题之一。迪庆流体观测井是云南省地震地球物理观测台网滇西观测台之一,自2011年以来同步开展水位和水温观测。2021年9月,该井水位、水温测项同步出现快速上升变化,与2012年6月24日宁蒗MS 5.7地震发生前异常特征相似。为确证异常的地震前兆意义,基于客观性、基础性系统开展现场调研。通过观测系统工作状态和观测站环境变化调查,排除人为干扰,确证了异常的客观性。通过井水与井区周边地表水的化学成分对比检测,论证了异常的基础性,应为当前观测井附近区域深部活动的体现。结合以往震例,明确了异常具有的地震前兆意义,证明了本次异常调研的有效性。本次开展的震前异常调研和震后异常总结工作,可为该区域未来震情分析研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地震办公室于2002年4月完成了深孔钻井地震前兆综合观测研究课题,并建成了增城前兆综合观测试验系统,实现了利用单井进行多学科地震前兆的数字化综合观测。本文说明了该课题的来源,分析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简要介绍了增城试验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并对实践过程的一些创新及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十五”改造,浙江省目前有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站5个,10项测项,主要是水位,水温和水氡。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中有明显映震效应的台站为100%,测项为80%。水氡测值表现为临震向上突跳异常,最大异常幅度达23.7%,创历史之最;水温测项主要出现临震突跳或阶跃;水位测项主要是同震效应现象,为水震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认为同震效应可能是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引起的含水层弹性形变所致。并且认为观测效果不一定是井位越深越好,而是要看含水层封闭情况和仪器观测传感器的位置,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好的静水位观测井记录的水震波效果明显优于动水位观测井。由于前兆数字化仪器采样率相对较底(1次/min),记录数据缺失较多,记录的同震变化波形不完整,很难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数字地震深井水温水位观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菏泽市地震局研制开发的数字地震深井水温水位观测系统,观测数据连续可靠,趋势变化平稳,微动态显示清晰,基本无干扰现象,设备安装方便简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